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這就真的很讓我們好奇了,評分也不高,吐槽也很多,但為啥這部片就這麼火?

缺愛時代:極端情況下推演出的極端感情也讓人羨慕。

這部電影的票房不僅單日過億,而且目前的排名仍是第一,實力碾壓國產青春片《過春天》,後者的票房尚不及前者的一個零頭,漫威的《驚奇隊長》也得甘拜下風,更是拳打《地久天長》,腳踢《綠皮書》和《波希米亞狂想曲》。

先說說這個片講了啥。主要就是男一女一,都是家庭悲慘無人照顧的孤兒,青春期時因為了解彼此的孤獨和寂寞,住在了一起,但又不是男女朋友。因為男的有慢性白血病,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堅決要給女的找一個好歸宿,以便自己的愛人可以幸福。但女一其實早都知道男一的病,但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但男一死了以後,還是覺得無法自拔,陪著殉情了。

以上是我理解的,我不知道你們看完後是怎麼理解的,但是我槓精不接受反駁!

此處真想借影片中一角色之口說出:你倆有病啊!

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同樣的爛片,《前任1、2》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打不過《前任3》矯情的不能相守,哪怕這不能相守來自多麼腦殘的決定。

如果用三觀黨的評價標準來看,《悲傷》一片就是作男作女,作天作地,終於把自己作死了的故事。

還夾帶有極端自私,強拆他人姻緣的狗血戲碼。從韓國電影改編而來,基本沒做什麼大的改動,集合了所有催淚感情片中可能出現的爛梗。(TMD越寫越氣)

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現實生活畢竟不是狗血劇,但誰年輕時對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沒有過願景?“作男”、“作女”往往用來描述那些在感情中無理取鬧的人,無事都要攪三分,可以說明很多人的感情生活有多麼平淡,需要點儀式感和催化劑。可我們這個時代既無戰爭,也無重大社會運動。有時候覺得郭敬明其實眼光毒辣,看出了“小時代”的精髓。除了死亡,還有什麼能把我們分離呢?

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採訪觀影人,問他們為何要去電影院看這樣一部電影,且流下真心實意的淚水。答: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有這樣純粹的愛情了,只有電影裡有。

生活不易,愛情是錦上添花的奢侈品。現實生活中的人不大可能為愛生,為愛死。還有工作、前途、錢途、家庭等一系列讓人沉重的內容,無法像劇中人那樣自私,全憑自己的感情做事,認真談愛在這個時代都顯得有點傻,殉情更是古早的童話。沉浸入這樣一部作品,痛快一下,似乎是個可以成立的理由。

可以被當作商品目標的情緒

傳說KTV有三大搞事歌,分別是《可惜不是你》、《突然好想你》和《沒那麼簡單》。基本上音樂響起,唱歌的人都是有意點播,各懷心事,唱完了免不了聲淚俱下。聽者無意,唱者有心。

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同樣,有一類片是為了搞事而生,對準了“眼淚經濟”,從日本的《戀空》、《一公升的眼淚》到韓國的《藍色生死戀》、《我腦海中的橡皮擦》,再到這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些影視作品在前期宣傳時會很有誠意地告訴你,我這個片就是為了哭,為了眼淚而來的。你想流淚,想借他人酒杯,澆一下心中塊壘,用電影抒一下胸臆,那就來吧,不會讓你後悔的。

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眾在買票前,也很清楚自己需要在這部電影裡獲得什麼。備好紙巾,毫無壓力和負罪感地流一場淚,誰都不會怪罪,只是一部電影而已。

曾幾何時,“煽情”是被吐槽很多的一種手段,比如倪萍的主持風格,還有朱軍的《藝術人生》,大家都知道,音樂一起,就是要開始煽情了,相關小品中都吐槽了這一點。但現在,情緒可以毫不遮掩地變成文化商品的一種目標,買方和賣方都心知肚明。我做這部電影,就是為了讓你哭,我買票,也是為了哭。

再說了,劇中的流淚金句,片方都為你準備好了,句句精準,總有一條能踩中曾經有過戀愛經歷的人。無論是喜悅也好,悲傷也好,只要是戀愛,種種情緒就一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也是片方和觀眾合謀最深的地方吧。

審美的鴻溝兩端,無需彼此嘲笑

熟悉藝能界的公號@蘿嚴肅 曾經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審美隔離

就是指同一部電影,有些人群,比如文化相關的從業者,根本不會注意到。無人看,也無人討論。但也有一部分人群,會被這部電影感動到死去活來,看完電影還要刷主題曲,聽完主題曲還有發影評,順帶回憶一下自己的感情經歷,參與下網絡再創作。

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本片最活躍的受眾群體是本科學歷以下,二線城市以下的人群。片商是敏感的,和互聯網企業一樣。下沉,再下沉,二三線城市才是未來的市場所在。產業新聞裡把這種電影稱為“小鎮電影”,多少有點貶義。

為毛《悲傷》這部滿是套路又是狗血的愛情電影,能成為爆款?

一部純愛電影,男女養眼,顏色好看,營造出一種都市白領的時尚感和關於愛情的幻景,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純粹的愛情片越來越稀少,但我們對愛情的需求卻從未因此減低過,甚至更多了,畢竟飽暖思淫慾嘛。

站在審美的鴻溝兩端,一端嘲笑一端不接地氣、裝逼,另一端嘲笑這一端腦殘、土味。但世界客觀存在,每個人都有消費的權利,觀眾用他們的錢包為自己的情緒買單,確實也沒有什麼好值得批評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