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說適當喝酒能“活血化瘀”,現在為什麼說滴酒不沾最好?

的確有研究提到:滴酒不沾才能完全避免酒精的侵害,這是不久前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登出的消息,還提到“飲酒是全世界範圍內導致中青年男性(15~49歲)死亡的頭號兇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們做了一項巨大的實驗,實驗分析了飲酒與全因死亡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聯繫。實驗後他們提到,我們以前的確小覷了酒精的破壞能力,結果發現,酒精攝入與全因死亡率是正相關的,且攝入量每週0~100g的實驗者死亡的風險最低。研究還發現,飲酒和中風、心肌梗死之外的冠心病、心力衰竭,致命性主動脈瘤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是正相關的,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疾病上,喝酒並沒有我們所期望的“適當”,也就是沒有安全闕值,只要喝進了肚子裡,疾病的風險就會高於那些不喝酒的健康人

以前經常說適當喝酒能“活血化瘀”,現在為什麼說滴酒不沾最好?

那以前不是曾經常提到“喝酒活血化瘀”,而且我們能夠親身感受到喝酒後我們脈絡好像通常了,人好像整個氣血旺盛。其實喝酒並非不能帶來益處,比如,關於心肌梗死,研究發現喝酒反倒有助抑制心肌梗死,因為酒精能略微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但與此同時,酒精與冠心病、心衰等關聯性又很強,酒精和這些疾病成正相關;又好比是酒精的確能夠促進交感神經的興奮、提高腎上腺素分泌,能讓我們“熱血沸騰”血流暫時加速(就是我們說的活血化瘀吧),但與此同時,它又是給予肝臟細胞DNA造成永久性破壞的物質。酒精雖有好處,但是它帶來的破壞性總是能蓋過它那些“好處”,所以總總體上來看,飲酒還是弊大於利的,我們不能只看到一點小小的優點,然後就把酒精給捧高高。

以前經常說適當喝酒能“活血化瘀”,現在為什麼說滴酒不沾最好?

雖然我們都是追求更健康、更長壽為目的,但是你要說這個社會我滴酒不沾我覺得那是不可能的,酒的文化傳承了千年,現在也成為了餐桌上不可少的飲品。飲酒雖然對健康不利,但在其他方面對我們來說可能更重要,例如調節氛圍、促進感情以及讓你這個人看起來更講情義,有時勞累的工作也需要酒精來緩和一下神經,酒已經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了。但我們一定也要認識到酒精帶來的威脅,不要以“適當喝酒有益健康”為喝酒的藉口,頻繁飲酒,別人勸酒還不聽。一定記住,“適當”或不適當酒精都會對身體造成威脅,我們能不喝酒就不喝,能少喝酒就少喝。

以前經常說適當喝酒能“活血化瘀”,現在為什麼說滴酒不沾最好?

膳食指南中給我們推薦了每日酒精攝入量的推薦值: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5g,女性不超過15g,25g酒精相當於一瓶啤酒、一大杯紅酒、二兩白酒,女性差不多應當減半,而且最好選擇低度數酒精飲用。有不完全統計發現,如果每日酒精攝入量低於10g,則40歲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低於1%,如果每日酒精攝入量在膳食指南推薦值,則會增加到7%,若大量頻繁酗酒,則會升高到40%以上。這說明我們最好不要頻繁飲酒,偶爾小酌就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