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諡號為“仁”的帝王並不多,明仁宗朱高熾為何能享此美譽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從字面來看就是友愛和尊重他人便是仁,孟子將孔子仁說應用到統治者身上,就提出了仁政,仁政就是要求統治階層能夠體恤民生,與民休養,反對窮兵黷武,發動戰爭,最大限度的保證百姓安居樂業。

中國的歷史上總共產生了422位皇帝,能夠得到諡號“仁宗”的皇帝並不多,歷史有名的一個是宋仁宗,另一個就是今天的主角明仁宗。

歷史評價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趙恆第六子,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歷史上諡號為“仁”的帝王並不多,明仁宗朱高熾為何能享此美譽

宋仁宗劇照

他的仁德可以從一個小典故窺見一二,有一次,趙禎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趙禎回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趙禎:“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趙禎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身為九五至尊,卻能善待身邊的侍從,仁宗稱號當之無愧。

趙禎死後,全國百姓無不悲痛哀悼,焚燒紙錢飄滿京城上空,以致“天日無光”,就連老對手金國皇帝得到訃告後,也悲痛不已,嚎啕大哭,稱:四十二年不知兵革也。

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朱棣長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朱高熾登基後,以儒家思想作為自己的施政理念,極力改變父皇朱棣的大肆殺戮,朝臣終日惶惶不可的局面,登基之初便發表《登極詔書》,下詔免除賦稅,赦免靖難遺孤,懲治不法官吏等等,同時,朱高熾下旨恢復方孝孺名譽,恢復建文一朝的合法地位,方孝孺是明初一代大儒,他輔佐建文,忠心耿耿,是天下士人尊崇的對象,朱棣殘忍殺害方孝孺後,天下士人寒心,無不悲哀,明仁宗朱高熾這一作法大大緩解了朝廷和士人讀書人的矛盾,天下讀書人重新恢復對朝廷的信心。朱高熾鑑於“前代人主或自尊大,惡聞直言,臣下相與阿附,以致於敗“的教訓,一再鼓勵臣下直言不諱,有官員因言辭甚激惹怒皇帝,但事後在內閣輔臣的勸解下能夠承認過失,予以更正,仁宗一朝,朝臣很少因直言獲罪,君臣關係也比朱棣時期更為融洽。


歷史上諡號為“仁”的帝王並不多,明仁宗朱高熾為何能享此美譽


臨危受命,明仁宗登基

朱棣的文治武功,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開啟了自己的永樂大業,五徵蒙古,四次出兵安南,六次遠航下西洋,營建並遷都北京,這些活動影響深遠,後世評價頗高,然而這些活動規模都是國家級別,消耗國力也是空前的,永樂一朝,大明國力始終處於超負荷狀態,國家財政入不敷出,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且,朱棣此人性格陰沉,性好殺戮,動不動就殺人,朝中大臣整日憂心忡忡,大明上下,都渴望早日結束這種混亂的朝政,希望繼位的皇帝能夠實行仁政,給大明朝廷一個寬鬆的環境,給大明百姓一種安居樂業的生活。這些局面朱高熾看在眼裡,攝於父皇朱棣的威嚴,他在當太子監國期間無力改變,只有等待。

歷史上諡號為“仁”的帝王並不多,明仁宗朱高熾為何能享此美譽

結尾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朱高熾即皇帝位,年號洪熙,也稱洪熙帝,然在位時間短,沒什麼名氣,仁宗即位之後,迅速調整了永樂一朝的國策,大刀闊斧的改革弊政,任用賢能,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百姓負擔減輕,國家不再窮兵黷武,財政入不敷出也得到緩解,朝廷政局也開“開明”之風,大明國力蒸蒸日上。《明史》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參考文獻《明史·本紀第八·仁宗》

《明實錄·仁宗昭皇帝實錄》

《宋史卷九·本紀第九·仁宗一》

《東都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