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大師多為南方人?現在的大師北方人多嗎?

反岐視


看到這個題目使我想起了一句廣為流傳的民諺:”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別的不說,單就"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人是南方人。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更是明清時期響徹中國大地的文人。據說,明清時期光江浙地區就出了全國一半的狀元。再說民國時期,很多大師級的人物如魯迅,林徽因,錢鍾書,沈從文,張愛玲,茅盾,郭沫若,巴金……等都是南方人。是南方地區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嗎?不過有一奌農夫是承認的,那就是南方因氣候溫暖,物產豐富,富人多,因而文化氛圍濃重。試想一個整天餓著肚子的人,那有精力和興趣去追求其它呢?

不過現在這種現象巔倒過來了,北方也出了不少大師級的人物。

中國近代首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是山東人。

曾獲得茅盾文學獎,出生於陝西的大師級作家就有三個,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另外象老舍,梁曉聲,蕭紅……等也都是北方人。








秦一農夫


我寫的《民國人物與中國學術》一書裡,涉及語言、歷史、文學、哲學、教育、新聞傳播、憲法、邏輯、考古等學科,十五位中國現代學科的奠基人,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民國大師。還別說,除了傅斯年是地道北方人,趙元任兩三歲就到了天津、北京算半個北方人,章太炎、梁啟超、蔡元培、胡適、陳寅恪、王國維、陶行知、鄒韜奮、金嶽霖、張君勱、顧頡剛等等,清一色的南方人。

晚清年代,朝廷搞了外派幼童留學美國,隨後,開放了歐美求學大門,一時間,南方各省的青年才俊都以到日本、美國、歐洲留學為時尚。連章太炎、王國維這種老學究也去了日本,接觸到了現代科學。北方人其實也外出不少,他們一般都是官家子弟,官家子弟用不著真的研習學術,研習馭人之術就可以了。南方外出子弟都身負家族的期望,要學成真材實料,一學,就學成了學霸,回來就一個一個成為了學術大師。

自從民國大師們建立起了中國現代學術各科後,到目前為止,在他們建立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發揮者非常多,超越或重新創立學術學科者,基本上未見一人,一些新出現的新型學科,無非翻譯的學術成果,北方南方大體無二。


通用漢語研推


不可能呀,南方人一般屬於百越後裔,從古至今都沒有多少大師級別的人呀。

最出名而且是被正史銘記的正義者也就是——冼夫人。

《隋書》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五 《列女傳》--譙國夫人。

首先你不能把古代因為戰亂南逃的北方人定義為“南方人”。

比如宋室南遷,宋高宗趙構帶領的一批朝廷宗族避難於南方杭州(臨安)一帶,就不能說趙構等就成了南方人。


鳥言夷面


所謂的大師其實也就是文化名人,在民國時期確實以南方人為主。但這不是從民國開始的。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兩宋時期。

在唐代和唐代以前,中國的文化中心始終在北方。以唐代著名詩人為例,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初唐詩人當中最負盛名的王勃,是山西人。盛唐時期三大詩人,王維是山西人,杜甫是河南人,李白祖籍隴西,但在四川長大。算起來有兩個半北方人。中唐時期兩大詩人白居易祖籍山西,生於河南,元稹是北魏皇族後裔,河南洛陽人。兩大文壇領袖,韓愈是河南人,柳宗元是山西人。全部都是北方人。晚唐時期的代表性詩人,李商隱是河南人,杜牧是陝西人。唐代其他著名詩人當中,也大多以北方為主。南方詩人當中在後世影響最大詩歌流傳最廣的是兩個人。寫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江蘇人。寫詠柳的賀知章,浙江人。由此可見,當時整個文壇是以北方人為主體的。

到了兩宋時期,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北宋出現了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南方文人開始崛起,尤其以江西文人為代表。後人評選唐宋八大家,江西佔了三位,分別是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四川又佔了三位,分別是蘇洵,蘇軾和蘇轍三父子。可以說北宋時期的古文大家全部都是南方人。在詩詞領域也出現了此類情況。比如北宋著名詞人當中,南方人的比重顯著高於唐代時期南方詩人的比重。柳永是福建人,周邦彥是浙江人,秦觀是江蘇人,晏殊和晏幾道父子都是江西人。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偏安一隅則幾乎都是南方人,還有少部分是從北方遷往南方僑居的文人。

到了元明清時期,這樣的文化上的南宋北青的結局一直沒有改變,民國乃至現在都維持了這樣一種格局。

民國時期所謂的大師,也就是一些著名的文化名人,確實也是以南方人為主。比如晚清至民國時期最著名的保守派知識分子辜鴻銘,是南洋華僑後裔祖籍福建。著名文言文翻譯家嚴復和林琴南也是福建人。梁啟超及其後世子孫在文化領域貢獻盛大,他們都是廣東人。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重要貢獻的王國維和陳寅恪師徒,一個是浙江人,一個是江西人。中國近代文學的代表性人魯迅,浙江人。白話文運動的代表性人物胡適是安徽人。

那麼當代的情況怎麼樣呢?

網上有關於兩院院士籍貫的分佈表,從這個分佈表來看江浙,兩省依然遙遙領先,加上上海和安徽以後可以說構成了兩院院士的將近半壁江山。而廣東,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都是人才重地。南方地區的優勢非常顯著。這個分佈表大體上反映了中國最頂尖知識分子的來源地。

在本世紀初的時候,有人曾經做過全國高等院校正教授籍貫的數量統計。情況其實和兩院院士的分佈差不多,只有江浙兩省突破了2000人的大關,其中江蘇接近3000人。北方省份僅山東和遼寧突破1000人,其餘都在1000以下,南方有多個省份的數量在1000以上。從教授籍貫的分佈來看,依然體現了南方地區的強勢。這個數據大體上反映了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分佈情況。

如果要探究為什麼會形成南重北輕的格局,那麼還是要回歸到歷史上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重心南移。經濟是文化發展的根基,在唐代的時候,南方經濟追上北方,形成了南北持平的格局,但是文化上還相對滯後一些。到了北宋時期,南方經濟其實已經優於北方,但還沒有確定很大的優勢。到了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全面領先北方。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南方的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在南宋時期全面超越北方。

在這個發展的過程當中有一些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就是北方在歷史上多次戰亂使得高水準文化人才大量的南下,在短時間內提升了南方的文化。

從明清時代開始,由於南北差距越來越大,所以政府不得不考慮採用政治手段來避免南方文化過於強盛。但是在整個社會大環境面前,並沒有辦法真正改變這樣一種現實。要想扭轉南重北輕的局面,最根本的辦法是進行北方經濟的發展,只有南北經濟平衡才能實現文化平衡。


用戶4325101516


南方地理條件好,氣候溫暖溼潤,耕讀世家多,因而文化氛圍濃重。生活條件無憂無慮後,依然重視讀書,所以文化發達。

不過現在這種現象巔倒過來了,北方也出了不少大師級的人物。唐宋八大家許多是南方人,僅舉一例,近代文學家徐志摩,魯迅,茅盾,郁達夫等等都是南方的浙江人,就不難解釋了。


行舟看雲起


北方的大師大多是古董且是遠古董,南方自宋代至今大師層出不窮。近現代,在政冶軍事文化科技等所有方面力壓北方。

一、要感謝科舉制。中國古代,多數是北方人當政,南方人毫無出頭之日。自隋唐進行科舉制以來,不拘一格降人才,到了宋元,絕大多數的狀元進士都來自南方,甚至讓皇帝不得不考慮分指標給北方,北方才有一些狀元。

二、歷史上,北方戰亂不斷, 大量聰明的中原人不斷南遷,推動了南方的經濟發展,到了宋代,南方經濟已全面地超越了北方,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和文化教育的發展。


思想時空


中華歲月,大抵就是一部遊牧民族的南侵史。長達數世紀的、綿延不絕的中原農耕民族苦難遷徙,益教世代移民揹負起了,棄離先祖之原罪。

遊走嶺南一帶,不免心潮起伏 —— 每見客家、閩南、潮汕的河洛後人,每見祭祖祀天、師嚴道尊的盛景又現,能不教人熱淚盈眶?

民國大師,南人尤甚,蓋為此故。


聞魯生


我先說一個事實,比如我們縣城在過去只是一個落後的小鎮,人文氣幾乎是空白的。成了縣城之後,漸漸地把握資源,會聚人才,並利用本土優勢,登上權威峰頭,而今可謂呼風喚雨,一時無兩。可以說,人文這個東西是附勢而喧囂的,做學問的人不知造勢,只能附之。所以北勢若盛則人文盛,南勢若大則人文大,歷史迢遞何不如此。如今看來,北勢大盛,:看那春節聯歡晚會演出的都是北方節目,南方能有幾個?


一斗樓


那時候空調暖氣不普及,北方人冬天一到就蜷縮在炕上造愛造娃,每天暈乎乎。沒空讀書沒空想事。南方人不同,春夏秋冬都能讀書寫字胡思亂想。


南方法制週刊


《秦一農夫》說的很好,補充一句,李大釗、孫犁、趙樹理也是北方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