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故園徽州古村落第25期: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來自網絡


源深派遠葉枝芳,後接先傳世葉長。

萬古功名垂譜牒,衣冠禮樂自當強。

——朱熹

這首詩據傳為理學大師朱熹寫於一本族譜之上,這本族譜屬於出過宰相的何氏宗族,這個宗族居住在大鄣山鄉菊徑村。

菊徑村地處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北部大鄣山餘脈,離縣城51公里,現屬大鄣山鄉菊徑村委會管轄。始建於南宋乾道五年(1669),距今年(2019)正好850年,菊徑是個古樸清幽的村落。數年前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今伴隨著最美鄉村油菜花的綻放,漸漸展露出了她的芳顏。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來自網絡

這個精緻的小村落集中在一座圓圓的地盤上,地形獨特,四周高,中間低,呈山環水繞型。村外一彎流水環繞,流水外面一圈公路相扣,組成了中國最圓的村莊。四周則為高山環繞,這種三面有水背後有山的選址方法特別符合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水學,而且極像是一個圓形的臉盆,故又得名“臉盆村”,也被譽為中國最圓的鄉村、中國八卦村。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若是登上村口山頂上俯瞰,菊徑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八卦“陰陽魚”隱藏在婺源的青山綠山之間。徽派民居高低差錯,村前溪水波光粼粼,放眼望去彷彿一輪滿月熠熠生輝;又如一朵盛開的墨菊含香帶露,把遊人帶入詩情畫意之中!

菊徑村是明代名臣何如申、何如寵的故里。由南唐國師、中國著名的風水大師、婺源何氏一世祖何溥親自規劃設計,村民都是何姓,據《何氏宗譜》記載,北宋宋徽宗朝宰相何執中為菊徑何氏一世祖,始遷祖系岳飛案主審,大理寺卿何鑄,裔孫何嘉從樂平上河村始遷於此。菊徑三易其名,初名“九徑”,再名“莒徑”。後來,何氏裔孫何式恆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之句,更名為菊徑。明清時期,菊徑村人貿易四方,賺取大量財富後,就回家鄉修豪宅、建祠堂、續修宗譜、修橋鋪路等,創造了菊徑歷史上的輝煌業績,至今仍然令何氏族人心生驕傲,口口相傳。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來自網絡

徽州人特別重視水口的文化建設,宗祠、廟宇、廊橋、園林等就是徽州水口的“標配”。菊徑的這座水口廊橋,始建於明代初期,是舊時進入村落的必經之橋,也是浮樑瑤裡至婺源清華的必經之路。它長27米,寬3米,與著名的清華彩虹橋類似,由相對獨立的5部分橋亭組成。全橋由木板鋪就,上有青瓦結頂的廊亭,橋身兩側還有供行人休息的帶“美人靠”的亭凳。虹亭廊橋橫跨在莒水河上,猶如長虹臥波,為菊徑水口增添了許多人間的煙火氣,徽州的山水色。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這座廊橋位於河中央的橋墩,全部由打磨精緻的大石塊砌成,它的迎水面像尖尖的船頭,婺源人形象地把它稱為“燕嘴”。做成這種形狀是因為每當梅雨季節洪水漲發,大水洶湧,滔滔而來的時候,對村莊河岸民居,特別是對建在河面上的橋樑,破壞力是非常巨大的,有時巨大到無法想象。把橋墩建成燕嘴形狀,正好可以分解洪水的衝擊力,保護橋樑。看來,古人在建築設計上考慮得非常周到,當然建築技藝也是一流的,經受了數百年洪水的考驗,依然完好無損。

這座水口“橋廊”由大鄣山人民政府出資,於2014年冬在原橋基礎上重建,基本保持了原橋的風貌。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此外還有水口的古樟,古樟屬常綠大喬木,高達10米~55米左右,直徑可達3米。是菊徑建村時由始遷祖何嘉親手種植的,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它主幹粗壯,需要三四人才可以合抱;它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充滿著蓬勃的朝氣。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古樟上攀爬著的藤本植物,婺源人叫它“涼粉”,它的果實可以用來榨取澱粉,開水沖泡後就可以食用,是夏天解暑去熱的好東西。

而在村民眼裡,樟樹被賦于思想感情,寄寓精神依託,他們把樟樹當作了守護神和吉祥物,即使灶膛裡沒柴做飯,也不到古樟樹上劈枝打椏,它成了保佑地方人畜平安的“風龍神木”,村民還因此創造出了許多神奇的故事傳說。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七百多年的古木,見證了多少的滄桑鉅變,站在巨大古樟下,方能體會到自己的渺小,這樣的一棵樹,就像是一位隱居深山的智慧老人,有著老人的寬容、淡迫、睿智、豁達,讓人不由的親近,不由的敬仰。

在村子的入口處,就是何氏宗祠。 經由一座廊橋與村相接。這裡的地理位置從風水學角度看,是“喜鵲銜枝”形。祠堂前這個面積大約200平方米的小廣場,供村民祭祀或集會時開展相關活動。

何氏宗祠最早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現存的祠堂為清代乾隆年間建築,民國三十六年進行過大修;2015年再次大修,換了門樓的所有面板,並對前後坍池水溝進行徹底清理,基本恢復了何氏宗祠的本來模樣,同時用石板墁好祠前小廣場。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縱觀整個何氏宗祠,它整體氣勢宏偉,佈局嚴謹,飛簷戧角,雕樑畫棟,是目前老徽州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宗祠之一。宗祠主體佔地511平方米。地面佈局依次是門樓、前坍池、享堂、後坍池、寢堂。宗祠由磚、木、石的樑架穿鬥式和抬梁式結合構成,僅漢白玉覆盆柱礎就有20個,確實相當難得。

祠堂門樓高楣闊第、軒敞大氣,四根圓柱蔚然聳屹,上接雕花斗拱、蓮墩月梁。拱形的簷廊之下,還有雕刻精美的兩對倒懸鰲魚,須紋栩栩、口吐仙珠,既有藝術美感,又蘊含著闢火祈福之意,還是承上啟下的建築構件,真可謂巧奪天工。

菊徑何氏宗祠前坍池、享堂均為3間,後寢是5開間。外牆由青條石砌基,牆體青磚,屋頂黛瓦。雙坡屋頂半掩半露,翹首長空的馬頭牆增強了祠堂的氣勢,也體現了宗法的威嚴。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祠堂正面為三間木結構,大門兩邊的柱聯是:“千秋人識廬江郡,一邑名傳宰相家。”這樣的聯文,當時按柱祠規制,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菊徑何氏曾經有過的榮耀。

迴廊上方樑柱間的木雕圖案簡潔樸素而又大氣。門廳部分粗梁大柱,門廳與享堂之間有深溝坍池,兩側有過道走廊,處處體現明代祠堂建築的風格特徵。

“雝(雍)肅堂”是何氏宗祠的堂名。意為和睦莊嚴,“雝(雍)肅堂”堂匾下面,是北宋宰相何執中的遺像、遷居婺源菊徑始祖何嘉的遺像、明朝名臣何如寵的遺像。享堂大梁上原來還懸掛著明代崇禎帝御匾,系婺源桃溪人、歷福建道監察御史、尚寶司少卿的潘士藻,題寫的“黃閣調元”匾,意為“榮登宰相之位,執掌天下大政”。原匾於2011年被文物販子盜賣,現匾為2016年按原匾樣式重新仿製。原來祠中還有祝枝山手書黃綢,但早已不見綜影了。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享堂是祠堂的中心部分,也是祠堂的公共活動中心。在過去,大凡宗族議事、處理糾紛、懲處忤逆、宗族團拜等重要活動,都在宗祠享堂內進行。享堂粗大木柱上懸掛有三副楹聯,其一是“楊柳五株淵明之第,荷花半畝茂盛所居。”其二是“率乃祖攸行陰陽布化,仰前人成烈日月爭光。”其三是“莒水分源派衍大江南北,鄣山發脈支環勝地東西。”這些對聯的撰文和書寫者都是歷代文化名人所撰,祖譜的世源就為宋朱熹所編,還有康熙朝宰相(六尺巷典故主人翁)張英等人都參與了祖譜的編修。他們也為菊徑何氏宗祠增光添彩了。

宗祠最後部分是五開間兩層結構的後寢,第一層叫“餅臺”,每次宗族活動時,這裡就是供老人、尊者、長輩品茶歇息的地方。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在“餅臺”上享用裝滿糕點的“桌盒茶”。第二層為閣樓,也是祠堂的最高層,是專門供奉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的地方,這也是“寢堂”的本來功用。將祖宗牌位放在祠堂的最高層,除了表示尊崇敬重,還有讓列祖列宗在冥冥之中關心、監督和寄望於遠方遊子的寓意。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菊徑何氏的祠堂,除了水口的何氏宗祠(也就是總祠)外,村內還有4座分祠,分別是上門“叢桂堂”、後門“敦睦堂”、中門“貽榖堂”和前門“卿雲堂”。主祠祭祀的是何氏的先祖,分祠供奉的則是先祖的四個後人。每年清明祭祖時,先在宗祠進行總祭,然後各房派在各自的分祠裡進行分祭,有嚴格的時間順序,也有嚴格的祭祀禮儀。

五個祠堂的名稱,蘊含的是何氏先祖對後輩子孫的美好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兄友弟恭、寬厚和睦,能夠耕讀傳家、百世其昌。

經歷了風吹雨淋的歲月侵襲,雍肅堂保存尚算完好,菊徑村中的其他四個分祠,則大多遭遇了拆除重修或嚴重坍圮的災禍,這有何氏族人保護得力之功,大概也有雍肅堂風水獨厚之由。雍肅堂所在處為一山之緣與溪水彎曲的交互地,山巒形似喜鵲,祠堂狀若青枝,風水上有喜鵲銜枝之象。地利加上人和,雍肅堂留存至今,也一直福佑著何氏一族興盛昌隆。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千百年來,宗祠是支撐徽州宗族社會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同姓族人精神寄寓的重要場所。今天,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在實現文化自信、發展全域旅遊的多彩實踐中,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綿遠悠長,不可替代。

連接村裡村外的並不是一條條的馬路,而是這樣一座座小小的用木板鋪成的小橋,不到一米寬。當地人稱之為板凳橋。

村子周圍有一條沿著莒水河岸鋪成的石板路,從石頭壘的河堤就能看出村子建成已年深日久。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來自網絡

沿著莒水河岸的石板路,走進村巷,一個叫“田末巷”的小牌匾印入眼前。田末巷的由來是原先這裡有一大片稻田,這條村巷就處在稻田的盡頭,所以叫“田末”,也叫“田尾”。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行走在古老的小村裡,漫步在窄窄的小路上,滿眼都是歲月的痕跡。村子裡的道路很窄,一戶連著一戶,除了道路就是房屋,道路只能容下兩個大人側身通過,沒有多餘的空地。村裡面的地形可謂是複雜迷幻,裡面的小巷就像迷宮七彎八繞,有時明明進了死衚衕,可很快拐角處又柳暗花明,走著走著就可能迷路。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認真觀察村內的老房子,不難發現, 經過歲月的洗禮,有的早已痕跡斑斑,而也有些老房子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倒塌,留下的只是一個被歲月侵蝕的房梁,木架,對於這些古建築要是沒有後人來修繕,那些現在僅存完好的也最終會步入倒塌邊緣。村內現存的這些徽派建築,同周圍的清山綠水互相映襯,在顏色上達到了和諧統一。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在這裡,靜謐的小村莊仍然保持著那份古樸,那原汁原味的自然和人文的生態,樸素而靜謐,令人青睞。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居民仍舊習慣在溪中洗菜、洗衣,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曾改變。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在村內家家戶戶的門上基本上都掛著自屬於自家家訓的小匾額,警示子孫後輩,恪守家訓。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婺源菊徑村 | 中國最圓的傳統村莊


菊徑村的青山秀水庇佑了何氏一族將近千年,一代代的何氏子孫也用功名成就了菊徑,為菊徑村留下了厚重詩篇。清秀俊美的山水絢爛著菊徑村,燦爛的文化也為菊徑村增添了一份傳奇的色彩。 密集的村莊,小橋,小河,四周環抱的大山,這樣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莊,本身就是稀有的歷史文化珍寶、世外桃源。


圖 / 東東 文 / 小范

特別鳴謝婺源畢老師對此行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