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当很多人对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印象还停留在《佐罗》上时,今年正好60岁的他携手西班牙国宝级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执导的《痛苦与荣耀》,强势杀进戛纳的金棕榈奖提名和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的入围名单。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虽然最后这部电影在这两个奖项上纷纷败北,71岁高龄的阿莫多瓦还会不会继续拍摄电影也不得而知,但向来以在电影中灵活运用大胆瑰丽色彩著称的他,这次带给观众的俨然是一部<strong>自传体的电影。

颇有"总结人生"的味道,也有些许"告别"的端倪。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痛苦与荣耀》剧照

电影发行后,很多影迷都说看完《痛苦与荣耀》会第一时间联想起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八部半》,一部同样自传色彩极为浓烈的经典作品。


但继《吾栖之肤》的收敛色彩和含蓄叙事后,作为阿莫多瓦的影迷,很高兴在《痛苦与荣耀》中看见大师放开手脚的风采。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吾栖之肤》

然除却大篇幅的抢光运用和巨大的色彩反差,这部电影的镜头隐喻和叙事主题也十分出彩。可以说,阿莫多瓦的第22部作品里,有着他最隐秘的回忆、最痛苦的秘密、最美丽的遗憾。


镜头隐喻:身体是圣殿,对悲喜有着最原始的反应


电影开场第一个镜头就是萨尔瓦多悬浮在水底。导演给这段镜头很多特写——漂浮的腋毛、肌肤的纹理、肉色的伤疤,甚至毛孔上的气泡。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水在很多宗教中,都具有"媒介"的特质,可以沟通过去与未来、人间和地狱。在现实生活中,水又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也是减缓疼痛最好的载体。

<strong>单单这一幕,就可以解读出多重含义:回归子宫、逃避疼痛、与世隔绝。


结合电影后面的内容来看,可以将这一幕当作是萨尔瓦多自我回溯和探寻的开始。

这一池水不光隔绝他与现实,也串联起他的过往和当下,同时也对后面他对毒品上瘾时产生的幻想——介于真实和虚无之间的一处伏笔。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在这部电影出现剧情画面之前,对主人公的身体疾病和正在经历的疼痛以"走近科学"的形式展现出来——正统且庄重。在电影中,除却台词外,主人公的肢体动作仅有三处很明显的表达:上下出租车时的僵硬、捡东西时在膝盖下铺个垫子、以及毫无征兆的喉咙噎卡。


在这样的肢体叙事上,可以看出导演的克制和隐忍。但无论是表演者上下车时的小心和缓慢,还是捡东西时的尴尬和不堪,都会让屏幕外的观众产生肢体外的感同身受——怜悯和不忍

这也是导演处理手法之精妙所在,就像电影中他借由主人公之口去评价表演一样: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对于这个故事而言,不哭比哭更有表现力。"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所以在肢体表达上,看不到常规意义上的痛苦和狰狞,可表演者的眉头微蹙和突然发怔,却可以实实在在地牵动人心。


电影中最出彩的一场有关"身体"的戏,和疼痛无关。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小萨尔多瓦被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是家里的帮工点燃了最初的情欲。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水流缓缓滑过年轻饱满的身体,小小的男生在静谧环境中的听觉全部被锁定在流水声和自己的呼吸声中。干净的地洞中只有雪白的墙和强烈的光,视觉上的冲击连带听觉上的隔绝,让小男孩立刻中暑,立刻倒地,也沉沦在自己的身体初醒中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关于这一幕,在电影前面有一处不甚明显的伏笔。小萨尔瓦多在教自己学生写字的时候,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角度和光影捕捉让一个小孩子和一个成年人的轮廓近乎一致,而且在肢体语言上,两人的距离也会给观众造成某个瞬间的错觉。

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都早已注定。


色彩暗示:回忆是谎言,藏着每个人的"痛苦与荣耀"


电影开头渐入的画面,是由一幅接一幅晕开的颜色图构成。看似不明就里,实则用意颇深——每一幅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对应的段落,每一种色彩搭配也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换言之,每一桶被打翻的颜料都对应一种心境、一段故事、一个故人。


  • 紫与红:母亲的年轻和老去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电影名字就是在这个配色下出现的,结合电影内容来看,主人公的痛苦和荣耀确实也和自己的母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无论是被逼无奈上了神学学校,还是因为贫穷和知识机缘巧合地让小萨尔多瓦接收到性启蒙,还是母亲和父亲的关系对他造成的影响以及母亲去世前不让他将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这些都在推动和改变者主人公的人生轨迹。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整部电影的结尾镜头将所有有关母亲的童年回忆瞬间变成一场拍摄,让原本就错综复杂的三重叙事又多了一条发展脉络,让电影之前有关母亲和童年的内容变成了一场对母亲的"背叛"以及对自我的探寻。


  • 蓝与白:童年回忆和医院病房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在电影中的童年,阳光总是明媚,天空总是很蓝。除了偶尔的不愉快,总体给人的感觉都是

愉快的,但却不轻松。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等到电影进行到主人公去医院的时候,跨时空的色调重合让童年的"不轻松"找到了出口——原来所有的伤痕和病痛、痛苦和执着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点点滴滴。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以成人的视角去回忆童年,难免带有滤镜,但既定事实却不容更改和否认。


  • 红与黑:表演和迷离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小剧场的演出就是红色的背景墙和黑色的观众席。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电影里每一次主人公吸食毒品后陷入迷离状态时,画面也都固定在这样的配色里。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这样的色彩运用也是一种<strong>隐喻,将投入到表演中的人和出现幻觉的人划上等号

,关键词统一为<strong>"虚实之间",在视觉暗示上会让观众产生一种"人生如戏,大梦一场"的感觉。


但导演在表达"表演"的时候,色彩运用很张扬也很明显,在人物进入迷离状态时,色彩运用的很隐晦。这也是一种镜头语言,属于作者自己的表达方式。


  • 红与蓝:友情和爱情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主人公在和朋友一起的时候,画面大篇幅的运用红与蓝作为背景,或道具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等到那对就别充分的恋人在一起时,背景颜色全部在画面中被弱化甚至被隐匿,满屏幕只剩下身穿红衣的故人和身穿蓝衣的主人公。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导演对色彩的感知力和天才般的调度运用,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主人公的心境变化和剧情的发展转变,在色彩的变换和冲击中,融入到电影中去

<strong>感受着他们的痛苦,体味着他们的荣耀。


叙事主题:一场包含童年、母亲、爱情、事业的"痛苦与荣耀"


  • 童年:

萨尔瓦多的童年是悲喜交加的。从充满欢乐和歌声的河边转换到被他极度厌恶的神学院,那些企图同化他的神父们认为他适合唱歌也只能唱歌。

成为一名导演则是他对命运发起抗争并得到最后的胜利。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 母亲:

母亲对生活的不满从不在萨尔多瓦面前掩饰,那些自然流露的语言和动作,出卖了她的不甘和欲望。

虽然母亲会为了奶奶"在孩子面前说价格"而搬到父亲身边,但她只会注意这些形而上的"大事情",全然不注意隐藏自己的目的:

"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一条路。"

而萨尔多瓦最后的成功看似实现了母亲的愿望,实则是对母亲在他儿时说过的话进行反驳,也是对母亲的另类抗争。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包括电影最后的摄像机也说明了一切。


  • 爱情:

"1981年,马德里是我们的。"

<strong>热恋中的人们总是失去丈量世界的能力。何止马德里,从他们的状态和爱情不难看出,那时候他们就是彼此的全世界。

但毒品却将他们硬生生地分开。后来主人公沾染毒品,一方面是为了逃避生理上的痛苦,一方面是用特殊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爱情。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兜兜转转后的一句"再见",观众却分明听到"再也不见"。导演用叙事分支的鸿沟闭合,给个人的爱情镀上宿命的色彩。

"那一次次旅行的唯一缘由本是逃离马德里,逃离白粉,但却成为了我最好的学校。"


  • 事业:

纵观萨尔瓦多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所有的作品都有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也是当代十分缺少的"作者型导演"。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在这部电影中,阿莫多瓦借主人公之口给全世界的电影人上了一课:

"克制住情绪,不要哭哭啼啼,你们演员会抓住任何借口撒眼泪。

但最好的演员不是那些流眼泪的,而是那些忍住不流眼泪的!"


  • 痛苦与荣耀

电影中梅赛德斯对萨尔瓦多所说的一句话十分点睛:

"你用来思考病痛的闲工夫太多了。"

有时候人们沉迷于痛苦是因为"真实",切肤的感受会让人对这个世界有更强烈更直观的体验。

就像主人公时不时就要回溯童年一样,除却用痛苦桎梏住身躯外,他还用回忆束缚了灵魂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电影最后主人公选择向医生坦白,并接受治疗,而且和昔日的恋人有了正式的告别,并彻底"背叛"脱离了自己的母亲。这是痛苦之后的荣耀,也是涅槃以后的重生。

《痛苦与荣耀》:华丽色彩下的自我救赎

<strong>这是一场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自我探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