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輔張居正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就是竹韻


導語:

張居正是明朝首輔裡面最優秀的一個,也是將明朝延續五十年的高人。如果沒有張居正的改革,或許明王朝早在萬曆初年就會土崩瓦解。

明朝的滅亡原因不是內憂外患的軍事對手,而是貪腐嚴重,經濟衰敗後的結果。一座大廈空有一個架子,可裡面的裝修都已經腐爛陳舊了,必然是要倒閉的。唯獨重新裝修一遍,才能讓這座大廈煥然一新,顯然張居正就是這麼一個裝修高手。

01避讓盛世凌人的嚴嵩和高拱,張居正這才成功上位。

在張居正的人生履歷中,最應該感謝的人那就是徐階。作為張居正的老師,是徐階將他一步步帶入內閣,成為大明王朝的核心決策者之一。

那個時候還是嘉靖皇帝執政的時候,嚴嵩稱霸朝廷二十年之久,就連徐階都要低頭討生活,更別說剛剛入閣的張居正。

  1. 所以張居正作為內閣中的小弟,是非常低調的。他不輕易表態,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得罪任何高手。他跟高拱的脾氣是完全相反的,高拱屬於誰都不怕的那種角色,因為他有裕王撐腰。
  2. 嚴嵩倒臺以後,徐階當了幾年內閣首輔,居然被高拱給趕下臺了。為什麼呢?因為高拱覺得自己完全可以跟徐階並駕齊驅,為什麼要聽他話呢?
  3. 盛氣凌人的高拱上臺以後,張居正依舊低調行事。不過既然高拱可以扳倒自己的老師徐階,那他張居正為什麼就不能扳倒高拱呢?

所以張居正利用高拱容易得罪人的脾氣,與太監馮保合作,成功扳倒了內閣首輔高拱,自己坐上了首輔大臣的位置。

這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徐階上臺以後,並沒有立刻提拔張居正,這也是張居正主動要求的。因為張居正需要韜光養晦,做一個真正的黃雀。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衝,懲中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又命給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從中擬旨逐之。拱使人報居正,居正陽諾之,而私以語保。保訴於太后,謂拱擅權,不可容。太后頷之。明日,召群臣入,宣兩宮及帝詔。拱意必逐保也,急趨入。比宣詔,則數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騾車出宣武門。---《明史》

由此可見,張居正是一個非常能忍的人,如果他不能忍,不要說到高拱那兒,早在嚴嵩活著的時候,就把他給趕下臺了。

02張居正立志改革,是一個工作狂。

張居正上臺以後,並不是為了閒著沒事幹。他雖然也收受賄賂,可是他對錢財真的沒有那麼執迷,他真正的志向,是為了改革國家吏治。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犯法,當逮,朝議難之。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歲賦逾春,發水橫溢,非決則涸,乃採漕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明史》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改革,能夠將大明王朝從疲憊不堪中給拉回來。所以說張居正這個時候變成了一個工作狂,幾乎每天挑燈夜戰在辦公室處理國家事務。

當時小皇帝萬曆還太小,10歲登基壓根就不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而張太后又不管朝政,所以政務全都由張居正一個人管理。

  • 他一邊要管理全國事務,一邊要開始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張居正這段時間的確非常辛苦。不過辛苦是有回報的,一條鞭法在地方上的實施,雖然遭受到了不少阻礙,卻在張居正的堅持下,紮紮實實地實行了下去。
  • 一條鞭法實行了10年時間,大明王朝的國庫逐漸充盈了起來。整個大明王朝吏治腐敗的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 正是張居正收穫累累碩果的時候,張居正居然突然猝死了。不用懷疑,他就是過勞死,比現在的程序員還要辛苦的工作。

作為大明王朝大權一把抓的人,張居正沒有選擇貪圖享樂,而是選擇勵精圖治,實行改革,我認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大明朝的內閣首輔怎麼也就幾百個,可是唯獨張居正是有居安思危的想法的,他不滿足於現狀,認為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挽救大明王朝,他可不想混日子,所以張居正才能從數百位內閣首輔中脫穎而出。

03萬曆皇帝對不起張居正,一條鞭法的改革,救不了萬曆。

明朝實際上是在哪個皇帝手裡開始滅亡的呢?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最可靠的一種,其實是嘉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之後有張居正做出了有效改革,所以說挽救了大明王朝。而真正讓大明王朝走向滅亡的正是萬曆皇帝。

詔留空宅一所、田十頃,贍其母。而御史丁此呂復追論科場事,謂高啟愚以舜、禹命題,為居正策禪受。尚書楊巍等與相駁。此呂出外,啟愚削籍。後言者復攻居正不已。詔盡削居正官秩,奪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謂當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揮居易、子編修嗣修,俱發戍煙瘴地。---《明史》

萬曆是張居正的得意門生,從小張居正就教導萬曆皇帝讀書,同時也對萬曆皇帝的生活習性十分嚴格。這就造成了萬曆長大以後,變得十分叛逆。

  1. 在一條鞭法實行的過程中,張居正突然去世,所有重擔都壓在了萬曆皇帝一個人身上。他真的有能力親政嗎?當然沒有。
  2. 不過這個時候萬曆也已經20歲了,他總不能退縮,所以就開始自己治理國家。可是事情的難度比他想象中要大得多。萬曆的能力壓根無法跟張居正相提並論,但是他清算的能力倒是不小。
  3. 得知張居正居然也是個貪汙分子以後,萬曆皇帝痛徹心扉,
    認為自己童年的偶像形象徹底崩塌了,所以萬曆皇帝對張居正進行抄家,張居正的家人也遭到流放。

其實這種情緒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張居正的重擔根本就不是萬曆能夠承受的,為了緩解壓力,萬曆只有發洩情緒。

後來他治理國家也是一塌糊塗,根本就沒有延續張居正的治理風範。最終張居正的改革成果被萬曆毀於一旦,萬曆皇帝索性躲在後宮不出來了,所以明朝是在萬曆皇帝手裡毀掉的,一點都不假。

總結:張居正不是清官,卻是有能力的好官。

張居正收不收賄賂呢?當然是收的。明史中對張居正受賄賂的事情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向他行賄的人,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居然包括了民族英雄戚繼光。

但是我們能因為這一點,就完全否定張居正的為人嗎?當然不能。明朝官場在嚴嵩這位鉅貪的努力下,早就形成了一種私相授受的風氣,似乎不送點禮,什麼事兒都辦不成一樣。

同樣的道理,張居正和戚繼光也不能免俗,必須要經歷這麼一個過程。不過張居正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貪財,他知道自己為官的目的是什麼。

他希望實現內心的抱負,希望能夠促成改革,將大明王朝打造成一個富強的國家,這才是他一輩子努力的目的,很顯然他差點就做到了,也為了這件事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江湖小曉生


以前有稗官野史把張居正描寫成家有妻妾四十多人,他無法滿足這些妻妾的要求,就猛吃壯陽藥,結果是吃了過量的藥物,一命嗚呼了。今天我給張居正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一,奉遺詔輔政,重用戚繼光:

明穆宗在位的時候,大學士張居正才華出眾,得到穆宗的信任。1572年,穆宗去逝,太子朱翊鈞登上皇帝的寶座,他就是明神宗。張居正等三人奉穆宗遺詔輔佐年幼明神宗。

明神宗正式登基大典後,命張居正為首輔。他像老師教學生一樣,輔佐年幼的神宗皇帝。還自編了一本圖文並茂的歷史故事書《帝鑑圖說》,每天講給年幼貪玩的神宗聽,真是做到事必躬親的地步。

神宗皇帝把張居正當作嚴師看待,對張居正是既尊敬又害怕。再有太后和宦官馮保的支持,朝中的大事幾乎全部由張居正作主,是真正的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的大權臣。

那個時候,沿海的倭寇都讓戚繼光的戚家軍給肅清了,但是北方的韃靼族還經常的入侵內地,騷擾邊疆,對大明王朝構成威脅。張居正把抗倭名將戚繼光調到北方去鎮守薊州(今河北省北部),戚繼光到任後,他徵調大量的民工和軍隊,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上修建了3000多座堡壘,以防韃靼騎兵的進攻。韃靼首領俺答見戚家軍威伍善戰,知道自己不是戚繼光的對手。便表示原意和好,要求和平公正的貿易往來。張居正請示朝廷,明神宗封韃靼的首領俺答為順義王。在以後戚繼光鎮守的二三十年裡,明朝和韃靼族之間沒有發生一次戰爭,北方各族人民是安居樂業。

二,打擊地主豪門貴族,深化改革:

當時,由於朝政腐敗,大地主兼併土地,巧取豪奪,地主豪紳越來越富,國庫是越來越窮。張居正下令清查土地,結果查出了大量批被皇親國戚、豪門貴族隱瞞的土地,這一來,使一些豪門貴族大地主受到了懲罰和限制,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丈量土地後,張居正又把當時名目繁多的賦稅和勞役合併起來,折成銀兩來徵收,稱為*一鞭法*。經過這種稅收改革,一些貪官汙吏就不能營私無弊了。

經過10年的努力,張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使十分腐敗政治有了好的轉機,國家的糧倉存糧也夠十多年用的。但是這些改革觸犯了一些皇親國戚、大地主官僚、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表面不得不服從,背地裡卻對張居正恨之入骨。

由於張居正獨攬大權,明神宗長大後,卻反而閒得沒有啥事幹。這時候,就有一批親近的太監在內宮用各種辦法給他取樂。

後來,由張居正作主,把那些引誘明神宗胡鬧的太監全部趕出宮去,太后還讓張居正代替神宗皇帝起草了罪己詔(皇帝責備自己的詔書)。這件事情發生後,使明神宗對自己的老師由恐懼到懷恨了。

1582年,張居正病死,明神宗親自執政。那些對張居正不滿的大臣紛紛攻擊張居正執政時專橫跋扈。第二年,明神宗把張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還派人查抄了張居正的家。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極大的破壞,剛剛風清氣好轉的朝政又昏暗下去。

三,稗官野史是怎樣描述張居正和抗倭英雄戚繼光的關係:

戚繼光是明朝有名的抗擊倭寇的大英雄,曾率戚家軍在浙、粵、閩沿海抗擊來犯明朝邊界的倭寇,歷經十餘年,大小近百戰,終於把倭寇趕出明朝的邊界,再也不敢來犯,被譽為民族英雄。可是一些昧著良心的人在野史裡描寫戚繼光巴結、賄賂首輔張居正的的醜聞。

《萬曆野獲編》中說:戚繼光在鎮守登州時,雖然軍務繁忙,卻仍然要花錢僱傭當地老百姓去捕捉*海狗*,因為當時人們迷信海狗的生殖器當藥材可以壯陽,於是戚繼光定期派人將此物送首輔張居正煲湯喝,因此張居正才對張居正很是信任。後來人們發現張居正的個人日記,裡面記載了一次戚繼光*行賄*之事:戚繼光的弟弟到京城裡辦差事時,給張居正帶了一些土特產,但是張居正卻只是象徵性的收了一點,其他全部退了回去。這種正常的同事之間禮上往來,怎麼能說是*行賄和受賄*。


隱者康司馬


張居正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還是文學家、戲劇家、詩人、畫家、史學評論家,非常非常有名。他還是一個獨裁者,陰謀家,也有嚴重的經濟和生活作風問題。

首先呢,張居正被人稱為“千古第一相”,主要是他的功勞太大,不只是對當時的明王朝還是後世。說他是政治家,改革家,人家擔得起這稱號。推行考成法(類似今天的考勤),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主要是稅收由實物稅變為貨幣稅),整飭吏治,挽救了當時內憂外患的明朝,“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文學上也有造詣,明史說他“書過目,終身不忘”,是當時嘉靖萬曆年間的第一才子,比徐渭還出名。

張居正是陰謀家,老實人也幹不到內閣首輔,徐階是他老師,他們一起鬥倒了嚴嵩,高拱是小皇帝萬曆的老師,高拱當上了首輔,張居正人長得帥,李太后兩人也有曖昧(生活作風),設計把高拱趕走了。他還是個有仇必報的人,他的爺爺被藩王害死了,張居正進了內閣之後就把這位藩王殺了,還把老師徐階的敵人也殺了。

張居正是個獨裁者,他曾說“吾非相,乃攝也”,攝政,當時的言官很厲害,動不動就參一本,張居正打壓言官,連自己的學生劉臺都給殺了。當時的書院不止教書還喜歡搞政治,於是,張大人把天下的書院都關了,真是“上天下地,唯我獨尊”。

下:

張居正使明朝延續至少60年,是歷史上極少見的救世之臣,無愧於“天下第一相”。



江陵煙雨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張居正任首輔十餘年,推行“一條鞭”法,使得明朝“太倉慄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鞏固國防、掃平叛亂。對於明朝來說是福,但對於萬曆皇帝朱翊鈞來說卻是泰山壓頂般的存在,親政前後都是張居正說了算,身為人臣竟然訓斥皇帝,終為萬曆所忌,去世後被抄家,明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





彭衙古風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荊州),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1572年,萬曆皇帝登基後,代高拱為首輔。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時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萬曆新政(又稱張居正改革)。1582年張居正卒,贈上柱國,諡文忠。去世後被明神宗抄家,1622年恢復名譽。

張居正當政的十年,所攬之權,是皇帝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張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還表現在一舉扭轉“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弼成萬曆初年之治,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體現在對近代前夜國家統一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並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一方面,開國之初廣泛的小自耕農經濟在中葉以後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權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流民,產生大量佃農,地主憑藉土地壟斷對佃農進行過度盤剝。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晚明的財稅改革已經無力醫治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惡疾,國家機器的敗壞已無法挽回。


大江侃歷史


張居正與商鞅、王安石並稱為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三大改革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輝煌政治生涯的明朝重臣,死後沒多久卻被清算(也就是抄家的意思),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懷信同學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張居正輔佐萬曆

在萬曆帝剛剛登基的時候,也就只有十歲,這個時候需要一個能夠幫助幼主震懾朝綱的人物,張居正則是最合適的人選。張居正的卻沒有辜負皇權的信任,他列舉了很多條例希望能幫助幼主成長。在他的改革下,明朝的腐敗漸漸的得到了治理,朝中的風氣明顯有了好轉,在經濟上,張居正也不遺餘力,減輕了人民負擔的同時增加了國庫收入,萬曆帝對此很滿意。可是,當萬曆帝漸漸長大以後,他發現張居正已經對皇權有了過分的使用威脅皇權,而且自己身為一個皇帝,以前卻要聽臣子的話,覺得很沒有面子很是不爽,(距離產生美,沒有距離了美就不存在)仇恨種子已經種下靜等開花結果了。

張居中

管的多得罪人不少

在張居中執政期間,他大力的整頓了不正之風,查了很多貪官汙吏,多方勢力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是由於張居正是首輔大臣,而且皇帝年幼,他們不敢把張居中怎麼樣,但是其死後,張家後人有沒有能震得住朝綱的人,仇家那不狠狠的出一口氣。紛紛上書萬曆皇帝,這些人列出了張居正的很多罪證,萬曆帝看完大怒,便立即抄了張居正的家。

萬曆皇帝

萬曆和張居正、馮保

據記載,在萬曆帝小的時候,雖然貴為天子,但是張居正和馮保都像是對待普通的孩子那樣,會訓斥和責打萬曆帝,當時由於萬曆帝年幼,這事只能記在心裡。後來張居正病逝,太后也不干涉朝政多年,萬曆帝就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他先是抄了馮保的家,在裡面發現了大量的錢財,然後覺得張居中肯定也會有不少,所以又對張居正清算,就這樣,萬曆帝不僅報了仇,還獲得很多額外的金銀珠寶,萬曆都樂出來花,老子終於報仇了!

張居中故居

所以: 要讀懂張居正,就要懂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我是懷信同學,歡迎大家圍觀賜評,喜歡的話動動手點個關注


懷信同學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明代湖廣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年間內閣首輔。

我們評價張居正,主要看他的政績和影響。無疑,他是明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具有傳統政治家的優秀政治品格。他教育、輔佐幼主十年,弼成萬曆初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一代良相。張居正利用專制權力,強化管理,振衰起弊,使明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是少有的治世能臣,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政治家,張居正的施政幾乎沒有受到多少批評,被批評的是他的貪權、專權、個人操守和政治道德。張居正對舊制度修修補補,使其得到加固,如同給垂死的舊制度打了一針強心劑,延緩了它的壽命。但是,通過加強專制鞏固舊制度,是與當時迅猛發展的社會經濟和思想解放潮流背道而馳的。所以,張居正死後,社會變遷的潮流如同洪水沖決堤岸,不可阻擋,明朝歷史進入了轉型期。張居正成了最後的衛道士,歷史走向了他的反面。

隆慶元年(1567年),在高拱下臺的第二年,張居正在徐階的培養下,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

入閣以後的張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起義不斷和國庫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導致民不聊生。

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日益白熱化。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倒臺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官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在徐階、高拱兩大集團掐得你死我活的幾年中,張居正的政治手腕也在步步增強。

直到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怒萬曆生母李太后,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李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終於走上了他的巔峰之位。

成功上位到首輔之位的張居正,開始了他大張旗鼓的改革之路。他從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特別是在財政改革上的大刀闊斧,更是掀起了波瀾。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於是在萬曆八年,張居正上疏並獲准在全國陸續清丈土地,並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

全國大部分地區根據戶部頒佈的《清丈條例》對田地進行了清丈,在此次清算土地中,全國田地比之前丈量的增加了兩百多萬頃。從理財的角度看,清丈田畝對於朝廷比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有著積極作用。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不久推行“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創造了條件。

萬曆九年,張居正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

這是明朝財政上最大的一個改革項目,並且在張居正有生之年,為撐住明朝的國家經濟命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上,這次改革,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

張居正不給自己留後路,他說“知我罪我,在所不計”。他要求的是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做成,而不是為了獲得或避免某種評價。

孟子講,“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張居正改革則從整頓吏治開始,這是對既得利益集團的衝擊,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張居正未曾給自己留下後路。

也正是因為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這些樹立起來的政敵在他死後,拼命地彈劾他。至於其他的短板,只能說張居正這個人日趨腐化,但也絕對不算腐敗。

張居正是個極其複雜之人,後世對其的評價也是參差不齊,在《明史》裡,張居正被列為權臣,就是說他用了不該用的權力。

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治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張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因此在康熙時期修改了的《明史》,出於對鰲拜攝政問題的鞭撻,故而有意將張居正列在了權臣版塊。

然後當世之人對於張居正的評價卻是頗高,很多不該說他好話的人恰恰為他說了很多好話。

如李贄指出海瑞只是“萬年青草”, “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樑者”。而評價張居正則是“宰相之傑”,在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時,李贄寫信給周思敬責備他不能主持公道,只求保全名聲而有負於張居正對他的知遇之恩。

不管怎樣,張居正身在明朝“爛熟期”,身體力行地負載著即將滅亡的明朝緩步向前了六十年,在他死後,腐爛和崩塌一觸即發。他發起的改革產生的作用,值得用黃仁宇先生的話說:世間已無張居正。





天香引


壹零壹肆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挑燈苦讀,是為了混碗飯吃,進入官場;參與權力鬥爭,拉幫結夥,是為了保住官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俗人。 然而正是這個俗人,在權勢、地位、財富盡皆到手的情況下,卻將槍口對準了他當年的同伴,對準了曾帶給他巨大利益的階層。他破壞了規則,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只是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國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他是一個正常人,有正常的慾望,有自己的小算盤,有過猶豫和掙扎,有過貪婪和汙點,但是他不顧一切、頂住壓力堅持改革。若評選明代三百年曆史中最傑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的非張居正莫屬。在他當政的十年裡,政治得以整頓,經濟得到恢復,明代頭號政治家的稱謂實至名歸。

這就是張居正,一個真正的張居正,是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歡迎各位留言探討。




壹零壹肆


張居正,說他是良臣也好,說他是權臣也罷,這些都沒有錯。

在很多人眼中,張居正是明朝的中興之臣,亦是治世能臣,在萬曆年間大刀闊斧的主持改革,實現了明朝的復興,後期的“萬曆三大徵”能夠取得勝利和張居正的改革也有脫不開的關係,因而張居正作為良臣的形象可以說是深入人心。

但人性本身就有兩面,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沒有百分百的善,更沒有絕對的惡。

就拿張居正的上位來說,絕非光光憑藉他的能力和努力就能輕易做到的,這裡面就有太多人性的惡。

徐階做首輔時,張居正的仕途可以說是平步青雲,輪到高拱做首輔時,張居正的地位又被提高了一個臺階。但是,李春芳在做內閣首輔時,張居正明顯已經失勢,逐漸被邊緣化,這個時候,張居正搬出了告老還鄉的高拱,合力打壓李春芳,剷除政敵,徹底穩固了自己在內閣的地位。

在搬倒李春芳之後,張居正又開始算計自己高拱,和人合力攻擊高拱,高拱也好,李春芳也罷,毫無例外都成了張居正問鼎權力頂峰的墊腳石。

但張居正的貢獻同樣也不可磨滅,萬曆年間,朝廷已經腐敗不堪,財政又缺錢,邊境又是戰亂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國將不國。

而張居正上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裁撤官員、整頓吏治、重新丈量土地,振興王朝經濟,將明朝領向了復國之路。

解決掉財政危機之後,張居正又開始大力發展軍事,任用了李成梁、戚繼光等名將,肅清了邊境隱患。

按道理來說,張居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朝,但是,在攫取權力的同時,張居正也深深的沉浸在了權力之中,備受荼毒。張居正在鐵腕專權,實行“萬曆新政”的同時,也徹底架空了朝堂眾臣和萬曆皇帝,皇室的權力儼然成了張居正一人肆意揮霍的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