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今日看点

在言之有范发布假期读书倡议后,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反响,在后台有许多读者留言与小编交流期望能够分享更多书目。此次分享的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19级文管2班部分同学们的阅读书目及阅读体会。

《理想国》

[古希腊] 柏拉图 |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分享人高伽艾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乡土中国》

费孝通 |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分享人李心雨

费孝通先生大赞人们在藐视乡下人土气时用的“土”字用得精妙,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提到“土气”,我们总是会想到带有藐视的意味,但是作者费先生别出心裁,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个“土”字。乡下人与土之间,的确有深厚的情感。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每一个阶段都有土的“陪伴”。爸爸从田里回来时衣服上的土,带着泥土的气味。我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大人农忙时带我到田里去,采野花捉蝴蝶,在土地里欢乐地跑跑跳跳,就连跟小伙伴们一起的娱乐项目,也是与土亲密接触的玩泥巴。我小时候如此,再上一辈,上上一辈,一定跟土更加熟悉亲密。乡下人靠土吃饭,与土紧密相连,形成一种习俗,文化。费先生对“土”字这样的解读贴合实际,富有感情,让我赞叹。

《果壳中的宇宙》

[英] 史蒂芬·霍金 |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年08月

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分享人陈奥婕

《果壳中的宇宙》这个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剧中的哈姆雷特认为即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这充满隐喻的描述又恰巧与霍金所认同的宇宙观相同——现代量子宇宙学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果壳状的瞬子演化而来的。而广义上的粒子和生命体又或许都有着与哈姆雷特相似的感受,只是我们尚且无法探究它们哪些是跳脱空间的存在。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文学艺术与科学研究的相通性便可见一斑,文学可以给科学以启迪,而科学的解释又何尝不是对文学之美的强有力作证?

《社会契约论》

[法] 卢梭 | 著

商务印书馆

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分享人荆雪伦

契约精神之下的人是否丧失了自由?我认为非但没有,而且恰恰相反,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可以说,契约精神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自由。卢梭说: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契约给予了人一定的自由与权力,因而人也许尽到一定的义务与责任,但这份义务与责任不代表着不自由,因为其是你在自愿遵守契约精神的同时自愿承担的,换句话说,此时看似的“不自由”,恰恰代表着一种自由,自我选择的自由。因此,在我看来,这种契约精神正是对天赋人权的最好保证,它使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各项基本权利,获得自由与平等。

《乌合之众》

[法] 勒庞 |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分享人杨丹娜

勒庞明确指出,群体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他也会情愿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更多地表现出人类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一些原始本能。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作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当然,假如现场缺少当权者的代表这种约束性因素,反驳者往往会被打死。”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勒庞观察到的另一条群体心理学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

《美学散步》

宗白华 |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分享人黄茵婷

美是什么,美从哪里寻找?宗先生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在我眼里在我的生活中我相信美无处不在,同样的在宗先生眼里亦是如此,欣赏美,需要主观的心理条件,也需要客观的物的条件。美离不开生命的表现,他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所以单单从内心里寻找美是不足够也不可能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寻找。用什么来寻找美,来发现美呢?我们常常在文章里说:我们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诚然,这是客观条件,不过欣赏美还需要发自内心,需要心的陶冶。

《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 著

商务印书馆

一份来自2019级文管本科生的阅读分享

分享人漆梓萌

西方艺术往往有鲜明而具体的主题,倘若仅仅依靠对于一幅作品,甚至一系列作品的走马观花。在星光璀璨的艺术长河之中,唯有因深感渺小而产生自责情绪,我们对于美的体悟也仅限于此。对于现实经验几乎没有指导作用。因此,在艺术面前,碰壁是常事。因而中西艺术精神可以说是完全相反。中国在渡过儒家以自觉或不自觉的道德精神为主体的艺术发展史之后,庄子将更加纯粹,格局更加超然、宽广的人生体悟和功夫修养转化成单纯、实在、不期然而然的艺术会归。最后磅礴地汇聚于人本身的生理和体性。阿兰在书中说将艺术的功能分为七项,分别是记忆、希望、哀愁、重获平衡、自我认知、成长和欣赏。由此可见,西方艺术的生产最终是作用在价值层面的东西,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是较为尖锐、准确、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而中国艺术的精髓在于无意识的、“不为艺术而艺术”。因此比西方多出的最后一环,即所艺术性力量的反作用和融汇升华。这种精神带来的影响是长时间的、概念上的、流动而灵活的。

END

假期读书分享第一弹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范周教授给你的五个建议请收好

2020年春节:身体在家,灵魂如何在路上?

叮咚!这里有一份您的阅读书单,请查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