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发布:最长潜伏期24天,不排除超级传播者!(8个重点结论给你整理好了!)

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团队最新研究结果“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

重磅!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发布:最长潜伏期24天,不排除超级传播者!(8个重点结论给你整理好了!)

这是钟南山团队在疫情开始以来首次发布研究论文,1099例确诊患者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研究样本。研究对目前公众广泛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潜伏期、治疗方法、并发症等都有结论,对广泛热议的粪口传播、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家族聚集性发病、超级传播者等话题也进行了分析并给予结论。

重磅!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发布:最长潜伏期24天,不排除超级传播者!(8个重点结论给你整理好了!)

结合研究结论,我们先总结整理公众比较关注的要点:

1、 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者传播、3阶段暴发模式等。

2、 不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3、新冠肺炎可发生在整个年龄段。研究显示,患者中位年龄为47.0岁,女性占41.90%,其中0.9%的患者在15岁以下。

4、新冠肺炎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5、感染者就诊时可能不发热。所以,检测新冠感染患者病例,不能过分侧重于是否发烧。

6、依靠CT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准确率为76.4%。所以,把CT作为单一检测手段依然是不够的。

7、吸氧是目前主要疗法。总体而言,接受氧气疗法、机械通气、静脉内抗生素和奥司他韦疗法的患者分别占38.0%、6.1%、57.5%和35.8%。此外,有5例严重病例采用了体外膜氧合ECMO。

8、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系统疾病(3.37%)和休克(1.00%)。

(注:以上结论来源于钟南山团队回顾性研究)


重磅!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发布:最长潜伏期24天,不排除超级传播者!(8个重点结论给你整理好了!)

这是一项对全国31个省市552家医院中的1099例(截至1月29日)确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研究显示,新冠病毒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发病潜伏期最短为0天,最长可达24天,最长时间大大超过了此前的预估

研究将患者分为重症与非重症,其中2.09%的患者是医疗工作者、1.18%的患者有接触野生动物史、31.30%有近期到过武汉、71.80%有接触过武汉人;武汉市本地居民占到了483例(43.95%);武汉以外地区的患者中,有26.0%最近没有去过武汉或与武汉人接触。

1099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0岁,女性患者占比41.9%,年龄在15岁以下的患者占0.9%。

在这些患者的感染早期,只有43.8%的人表现出了发热症状,因此得出结论:检测新冠感染患者病例,不能过分侧重于是否发烧。从临床表现上看,发烧(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见的症状,腹泻(3.7%)和呕吐(5.0%)比例较低。25.2%的患者至少还有一种潜在的疾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

传播途径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在62例粪便标本中有4例(占比6.5%)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另有4名患者的胃肠道、唾液、尿液中检测为新冠病毒阳性。这也意味着

粪口传播的可能,建议在卫生措施方面,应考虑做好胃肠道分泌的污染物传播途径的防御。

检测方面,有840名病人在入院时接受了CT检测,其中仅有76.4%的患者的CT结果表现为肺炎,也就是说,仅仅依靠CT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准确率为76.4%。

926例非重症患者中的221例(23.87%),和173例重症患者中的9例(5.20%)在确诊时都没有表现出CT影像异常,而是通过症状和RT-PCR(即病毒核酸试剂检测)阳性结果确诊。

这反映出,把CT作为单一检测手段依然是不够的。

在入院时,82.1%的患者出现了淋巴细胞减少,36.2%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33.7%的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大多数患者表现出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情况较少见。相比之下,重症病人的上述数据异常表现得更为严重

住院期间,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7%)和休克(1%)。1099例患者中,最终有5.00%的患者进入ICU、2.18%的患者需要使用有创通气、1.36%的患者死亡。

研究结果还显示,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较低,约为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