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雖然讀了《三國志》,但還是相信《三國演義》的那些真相(三)

各位頭條的讀者大家好,上一次,我們一起討論了有關“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的話題,從而講解了一下,孫權繼位問題上的一些歷史真相。

說到孫權的上位,這個話題,一定和一個人分不開,他就是周瑜。周瑜在《三國演義》裡,可謂光環備至、文武雙全,"吊君丰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就連夫妻生活,都要被歌頌一番。而且,從周瑜一出場,他的生命可謂是融入了以孫策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革命事業之中,直到最後技不如人被諸葛來氣死,周瑜對東吳都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而孫權和孫策也對他給予了足夠大的信任,孫策不僅讓周瑜做了大都督,更讓他鄱陽湖操練水師,給予兵權,孫權直接讓他代表自己,去組織赤壁之戰。

周瑜不僅智謀過人,而且武藝也不錯,可謂文武雙全,而且在孫策解放江東的事業中,那就是江東集團的二把手和參謀長。而且周瑜善於發現人才,江東的智囊團二張,就是周瑜一入隊,就給發掘出來的,所以,演義裡的周瑜,是實打實的統帥之才。

周瑜還為孫策生擒了太史慈,太史慈不僅是江東武力的天花板,也是孫策特別推崇和喜愛的這麼一個武將。可見周瑜在孫策心中分量不小,兩人是兄弟加連襟,一個是主公,一個是首席謀士。周瑜在孫策去世後,更破曹操圍曹仁和劉備爭奪南郡,可謂殫精竭慮,一直到死,都在維護江東。

你雖然讀了《三國志》,但還是相信《三國演義》的那些真相(三)

當然,這一切都是小說家言,我想,小說如此創作周瑜,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杜牧的那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一旦褪去了文學作品的包裝,你會發現啊,真正的周瑜和你長久以來讀《三國演義》腦子裡形成的那個周瑜,真的是謬之千里。

歷史上的周瑜,完美的錯過了江東的解放戰爭。

周瑜,字公瑾,和孫策是同年,從小就認識。當時,周瑜的叔叔周尚,是丹楊太守,正好,打算從袁術處分裂自立的孫策帶兵打到這裡,於是周瑜就帶著人馬——他叔叔的人馬,去投奔孫策,周尚這麼做一來是雙方都屬於袁術的部下,而來也打算以投資人的身份撈點好處,畢竟孫策還沒有正式分家。

但孫策比周尚更雞賊。孫策在擴大勢力,人馬過萬之後,就一腳踹開周瑜,讓周瑜一個人孤零零的回到了丹楊。此時,袁術對孫策的做大開始防備,於是讓袁胤過來丹楊,這樣,非常無奈的周瑜叔侄,只能去袁紹的老窩壽春了。

就這樣,一直到了建安三年,周瑜才覺得袁術不行,離開了袁術。建安三年啊,這時候除了呂布,世界上還有人覺得袁術能成事的???

這一次周瑜回到江東的土地,真是覺得物是人非了。孫策已經和袁術分家,自任吳侯,他的親戚也各自瓜分了地盤“以吳景為丹楊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丹楊朱治為吳郡太守”周瑜現在是一無錢糧,二無兵馬。

就這樣,孫策給周瑜2000人和50匹馬,周瑜就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最後,周瑜被安排在一個叫春谷的地方,請問,誰能告訴我一下,這特喵的是個啥地方?

就在周瑜覺得人生無望的時候,機會來了。吳城傳來孫策的死訊,以及孫儼孫權爭執不下的局面,周瑜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

你雖然讀了《三國志》,但還是相信《三國演義》的那些真相(三)

周瑜帶兵進京,很快幫助孫權穩定了江東局面,而後,又從張昭手裡分到軍權,這個有名無實的中護軍,終於能夠在吳城發號施令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擊破荊州,大軍浩蕩而來,此時,江東朝堂一片驚恐。張昭認為,曹操代表中央政府討逆,對抗天兵,名不正言不順;而周瑜覺得,自己在孫權即位以後,屢戰屢勝,一定有機會打贏曹操。周瑜在江東朝堂慷慨陳詞,將曹軍兵力一再淡化,最終消除了孫權顧慮。

周瑜說自己帶5萬人,就可以擊敗曹操,孫權犯了難,因為他只想給周瑜三萬人,作為一把手,他更想在對抗曹操的戰役中,給自己立威。(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於是雙方在赤壁接觸性交火後,雙方沿江對峙。在孫權和劉備的謀劃調度後,黃蓋詐降建功,曹操飲恨長江,踩著自己人狼狽而去。

緊接著,演義裡上演了三氣周瑜的橋段,其實,這個橋段,在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述,就連賠了夫人又折兵,也是孫權自己的想法,而且孫權穩賺不賠。

你雖然讀了《三國志》,但還是相信《三國演義》的那些真相(三)


三氣周瑜雖然是虛構的,但第三次,也就是導致周瑜吐血而亡的孫瑜進攻事件,其實是有歷史原型的。當時,孫權要和劉備共同取蜀,劉備表示,劉璋也是宗親,你要是進攻西川我就披髮入山。同時,在諸葛亮的組織下,劉備軍孔明駐守南郡,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劉備守孱陵,孔明關羽守衛長江,張飛劉備則堵住進川的咽喉。兩處都是一文一武,一張一弛,孫瑜進退失據,只能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