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再讀《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為什麼執意選擇死亡


離婚後再讀《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為什麼執意選擇死亡

1.聽說女兒死去,父親大笑著說“死的好”

讀過“范進中舉”的人都知道,在明清時代,考取一個秀才並不算什麼,十年寒窗苦,要考中舉人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儒林外史》中寫了很多秀才,王玉輝是混得很糟糕的一個。

王玉輝是徽州人,出場時已經六十多歲了。他自稱已經做了三十年的秀才,大概沒少考舉人,卻是屢試不中。這個時候,他已經放棄了中舉做官的夢想,轉而立志要編寫三部書:“禮書”、“字書”和“鄉約書”,他希望自己能夠因為這三部書而留名傳世。為了專心編寫這三部書,他不再教書謀生,日子過得很是清苦。

王玉輝有一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大女兒丈夫去世,回到孃家守節。三女兒出嫁剛剛一年多,不料丈夫得了重病,很快也去世了。

王三姑娘是個有主意的女子,痛哭過後便對父親王玉輝說:

“父親在上,我一個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著父親養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難道又要父親養活不成?父親是寒士,也養活不來這許多女兒!”她說,她要自己“尋一條死路,跟著丈夫一處去了。”


離婚後再讀《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為什麼執意選擇死亡

在旁邊的公婆聽說兒媳要殉夫,連忙勸阻,說你怎麼有這樣的想法?就算你孃家清寒養不起你,你是我們家的媳婦,我們會養你的。你千萬別存了這個短見。

然而王三姑娘執意不肯,請父親回家,自己與母親最後告別。王玉輝見女兒意志堅決,竟然鼓勵她說,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我怎麼能阻攔你?並且還幫著勸女兒的公婆,讓他們接受女兒的選擇。

王玉輝回到家,告訴妻子去與女兒訣別。王太太一聽,當時就急了,說你怎麼越來越呆了?女兒要死,你就應該勸她,怎麼反而支持她死?!說著哭著去勸女兒,女兒卻怎麼也不肯聽。

打定了主意要死的王三姑娘開始絕食,餓了八天,最終如願死去。王太太聽了,當時就哭死過去。而王玉輝,卻說妻子糊塗,他甚至“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

殉夫而死的王三姑娘成為了“烈女”,受到了隆重的表彰。在“制主入祠”(牌位進入當地的節孝祠)這天,當地的縣官和縉紳們都來祭拜,享受到了極高的禮遇。當然,大家也都誇讚王玉輝生了一個好女兒,如此行為那是“為倫紀生色”。此時王玉輝卻傷心起來,沒有前來享受這份榮耀。


離婚後再讀《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為什麼執意選擇死亡

2.王三姑娘執意“殉節”,真的是因為封建禮教毒害嗎?

王三姑娘出嫁剛剛一年,她為什麼甘願放棄年輕的生命,執意要殉夫?

因為她有王玉輝這樣一個支持鼓勵女兒去死,甚至還“仰天大笑”,說女兒“死的好”的迂腐父親,所以讓很多讀者都認為,這是因為那個時代封建禮教的毒害,這是因為父親多年的教育薰陶,才這個女子甘願放棄如花生命,以換取“青史留名”的榮耀。

曾經,我也這麼以為,覺得王玉輝真是太可恨了。然而當年齡漸長,特別是離婚後再一次讀原著,我對王三姑娘的選擇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在那個環境背景下,死去丈夫的王三姑娘固然不能再嫁,但除了殉節,還有另一條“守節”的路——她的姐姐就是這樣。她的公婆也明確反對她殉節,願意支持她守節。母親也是哭了好幾次,千方百計想勸她回心轉意,卻是怎麼也不行。

王玉輝雖然迂腐,這個建議卻不是他提出的,他只是沒有反對,表態支持、鼓勵而已。


離婚後再讀《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為什麼執意選擇死亡

王三姑娘鐵了心要死,封建禮教當然有份兒,但別的原因也很重要,這個原因就是——窮困。這不是我想象的,這是她自己說的。

“父親在上,我一個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著父親養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難道又要父親養活不成?父親是寒士,也養活不來這許多女兒!”“我而今辭別公婆,父親,也便尋一條死路,跟著丈夫一處去了!”

這是她決定赴死後的第一句話,她並沒有說什麼要“青史留名”(這是王玉輝的想法),也沒說什麼與丈夫情深義重,她只是說,父親很窮,要養活兩個女兒很實在為難,所以才一定要死。

王玉輝是個窮苦的秀才,屢試不中,生活困頓。家中已經有一個女兒在“守節”了,還有一個兒子,是否成年書中沒說,無論如何都是沉重的負擔。王三姑娘出嫁前,一定已經看慣了父母姐姐為衣食而憂慮愁苦的模樣。雖說富人也有富人的煩惱,但無疑窮人有更多的痛苦。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彼此有所埋怨嫌棄,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王三姑娘對此深有感觸,所以當丈夫去世,她就下了決心,絕不回孃家,再給親人增添一份沉重的身心負擔。

雖然公婆說願意養活她,然而生活是日久天長的歲月,血緣至親的父母都會心生厭倦,何況沒什麼感情基礎的公婆?我們熟悉的《紅樓夢》中,就有一個年輕守節的樣板李紈。賈府是貴族之家,自是不愁吃穿。然而物質待遇不差什麼,但精神的待遇卻差遠了。婆婆王夫人對李紈母子幾乎不聞不問,身為嫡長孫的賈蘭,完全比不上寶玉,差不多是跟不受待見的庶子賈環一樣,讓這個從小失去父親的小男孩養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


離婚後再讀《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為什麼執意選擇死亡

貴族之家都是這樣,尋常家庭更有無數是非恩怨。丈夫病重去世,王三姑娘早已看清了自己的未來,既然不能再嫁,也無法獨自謀生,那麼無論呆在孃家還是婆家,都會很難很難。與其這樣苦捱,還不如早早離去,既成全了一個“烈婦”之名,也對得起父親的教誨和希望。

這才是王三姑娘執意要殉節的真相,既有封建禮教的薰陶毒害,更有現實生活的殘酷無情。

3.她的絕望,也是你和我不能言說的悲傷

十年前,我離婚後帶著孩子回到孃家。我有職業有收入,並不需要父母撫養。然而,年邁的母親看著我和孩子,滿眼都是憂傷和嘆息。這份憂傷無影無形,卻無處不在,讓我深感失敗,總覺得給父母無端增添了麻煩和負擔。時常有親戚來家,她們關心我的不幸,一邊問東問西,一邊痛罵那個負心男人。她們從來不會避諱一下我年幼的孩子,看著他在旁邊迷惑惶然的目光,我特別難受。

在父母身邊,我難過了不敢哭泣,不高興了不敢表達——那會讓父母更加難受;在父母身邊,我不敢拒絕親友們給我介紹男人,無論好壞——那樣豈不是太不知好賴了;在父母身邊,我不知道怎樣感恩——無論給他們多少錢,別人都覺得,我是在佔父母的便宜……


離婚後再讀《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為什麼執意選擇死亡

他們都是我的親人,對我和孩子是發自內心的愛與同情。然而愛附帶的沉重和難堪卻是無處不在,是無法言說的。在孃家的那段日子,我壓抑得幾乎要喘不過氣了。我痛徹心脾地感受到,離婚的女人,真是不能回孃家的。

一年後,我咬牙貸款買了房子離開。親友們都覺得我無法理解,她們的目光表情都在問我,你得有多孤僻,多難相處,跟自己親生父母都過不好?

我解釋不清,只好承認: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是我太敏感太孤僻太不好相處,我是不孝的女兒。但我,還是要搬出去住。

從此帶著孩子獨自生活,雖然辛苦疲憊,但哭笑隨心,心靈自在舒展,我終於擺脫了離婚的陰影,工作不斷進步,生活越來越好。

後來跟其他境遇相同的女友聊天,我對她們離婚後能與父母住在一起很是羨慕,我說我就不行。沒想到她們十有八九都說,哪有,我們過得也不舒服,也有無窮煩惱,只不過沒有條件,或者沒有勇氣離開而已。


離婚後再讀《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為什麼執意選擇死亡

所以再讀《儒林外史》,我理解懂得了王三姑娘的選擇。

在那樣一個時代,出生在一個有文化的家庭,如果不選擇殉節,那麼她在喪夫後既不能再嫁,也不可能獨自謀生,唯有依靠孃家或者婆家“守節”,這條路也同樣不好走。有心氣、內心驕傲的王三姑娘,不願意成為親人的包袱和負累,所以才執意選擇死亡。

她的絕望,也是我曾經遇到的、不能言說的悲傷。不過我比她幸運,我生活在一個女人可以工作謀生的時代,經濟獨立讓我能夠選擇精神獨立,從而走出生命的困境。

願王三姑娘的悲劇不再發生,每一個女子,都擁有主動選擇人生的能力和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