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鍾南山團隊新冠病毒論文:潛伏期最長達24天,超半數患者就診時無發熱症狀

解讀鍾南山團隊新冠病毒論文:潛伏期最長達24天,超半數患者就診時無發熱症狀

冠狀病毒示意圖

2月9日,一篇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新型冠狀病毒臨床研究論文出現在醫學預印本網站medRxiv。這篇論文的作者涉及30個國內一醫院及研究機構,通訊作者為鍾南山院士。論文分析了分佈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552家醫院的1099個確診病例的臨床特徵、潛伏期、診斷情況、治療方式等要素。需要指出的是,這篇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正式發表,但這項大規模回顧性研究為我們第一時間理解2019-nCoV的諸多特徵提供了重要依據。以下為論文的重要信息: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平均潛伏期為3天,個別案例的最長潛伏期可能達到24天。
  • 儘管87.9%的患者在住院期間伴隨發熱症狀,但在就診時出現發熱症狀的患者僅佔43.9%
  • 在62份患者的糞便樣本中,有4人的核酸檢測為陽性,再次提示糞口傳播的可能性。
  • 進行肺部CT檢測時,76.4%的患者顯現出異常。對於被遺漏的患者,可通過臨床症狀結合核酸試劑盒進行診斷。


這項回顧性研究標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涉及的1099名患者均為咽拭子、鼻咽拭子採集經確認為核酸陽性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7歲,其中約42%為女性,58%為男性。根據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1099名患者被分為重症組(173人)和非重症組(926人),其中重症組的平均年齡高出7歲。


解讀鍾南山團隊新冠病毒論文:潛伏期最長達24天,超半數患者就診時無發熱症狀

該研究中患者省份分佈圖

在這些患者中,只有1.18%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31.3%曾前往武漢,71.8%與武漢人有過接觸史。這些數據再次印證了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的傳播途徑。此外,這批患者中有2.09%為醫護人員


潛伏期與診斷

根據這項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潛伏期的中位數為3.0天,而不久前一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對425名患者進行分析後指出,2019-nCoV的潛伏期中位數為5.2天。這項更大規模的最新研究,讓我們對2019-nCoV的潛伏特徵有了進一步認識。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最新研究中的潛伏期範圍:患者最快在受感染當天就出現症狀,最晚則要經過24天的潛伏期。儘管這樣的超長潛伏期只是個例,但仍然提醒我們重視新冠病毒的潛伏能力。

論文作者提出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雖然高達87.9%的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都出現了發熱症狀,但若將發熱作為診斷或監管的標準,則將遺漏大量病患:

在就診時就發熱的患者僅有43.9%。而此前的SARS及MERS患者就診時,幾乎都伴隨發熱症狀。因此,症狀的隱蔽性也給新冠病毒的早期發現提出了難題。

目前,核酸試劑盒檢測仍為新冠病毒感染診斷的標準手段,而肺部CT檢測也被列入湖北省的臨床診斷標準。對於檢測手段的爭議,這篇論文也給出了相應的數據。論文指出,入院時,76.4%患者的肺部CT出現異常,其中最普遍的分別為肺部磨玻璃樣陰影(50.0%)和肺部雙側斑樣陰影(46.0%)。而23.9%的非重症患者和5.2%的重症患者在CT圖像中未顯現出異常,對於這部分患者,可以通過臨床症狀結合核酸試劑盒進行診斷。

解讀鍾南山團隊新冠病毒論文:潛伏期最長達24天,超半數患者就診時無發熱症狀

非重症組與重症組的CT圖像對比


臨床症狀

臨床上,發熱和咳嗽是最普遍的症狀,分別有87.9%和67.7%的患者出現這兩種症狀。而消化系統的症狀,如腹瀉(3.7%)和嘔吐(5.0%)則較為罕見。因此作者指出,新冠病毒與SARS的臨床症狀存在相似之處:發熱和咳嗽是主要症狀,但不同於SARS、MERS與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較少出現消化系統症狀。此前的報道也指出,儘管新冠病毒與SARS均通過ACE2受體進入細胞,但兩者的感染方式存在差異:新冠病毒僅導致上呼吸道感染。而SARS病毒卻主要感染人體的下呼吸道。研究人員猜測,這是因為有其他的受體或輔助受體參與病毒的感染過程。

住院期間,79.1%的患者出現肺炎症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和休克分別在3.37%和1.00%的患者身上出現。

在細胞層面,分別有82.1%和36.2%的患者出現淋巴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而33.7%的患者中觀察到白細胞減少。此外,絕大多數患者體內的C-反應蛋白(機體受炎症性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蛋白)顯著增加。


在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治療中,靜脈注射抗生素、氧氣治療、奧司他韋與機械通氣是目前使用最為頻繁的幾種療法,使用比例分別為57.5%、38.0%、35.8%與6.1%。

另外,18.6%的患者接受了全身性糖皮質類固醇治療。重症患者中,該比例更是達到44.5%。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糖皮質類固醇在此前的MERS等疾病的治療中,未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因此對該療法的有效性提出質疑。此外,在1099名患者中,有5例重症患者採用了體外人工肺膜(ECOM)。

在1099名患者中,有55名患者(5%)進入ICU治療,15人(1.36%)不幸去世。隨著更多數據的補充,新冠病毒致死率的數據還將得到更新。據作者介紹,在這項研究的1099名患者之外,研究者正在收集更大規模的臨床數據。其中,廣東省的死亡率很低,作者認為,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可能是廣東省死亡率較低的重要原因。


傳染方式

在飛沫傳播與接觸傳播之外,研究人員也在試圖明確,新冠病毒是否存在其他傳播方式。此前,報道美國首位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療過程的論文指出,由於在患者糞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為陽性,因此新冠病毒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性。而這項最新研究,為糞口傳播的可能性再次提供了佐證。在檢測的62份樣本中,有4人的糞便中2019-nCoV核酸檢測為陽性。另外,有4名患者的直腸拭子核酸檢測呈陽性。此外,在一例出現消化系統潰瘍的患者的食道糜爛處,檢測出病毒。


綜合這些因素,論文作者認為,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的致死率低於SARS與MERS,但傳播更加迅速,尤其是感染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這些因素都向疫情的控制提出了挑戰。此外,目前不能排除“超級傳播者”存在的可能性。作者呼籲,將關注的重點投向疾病早期階段的診斷與治療。


編譯:吳非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