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錯事後是別人的眼光和評論讓你難受,還是自責讓你難受?

頑石


別人的眼光和評論最難受。

做錯事後,本來自責就夠難受了,再加上別人的眼光和評論,無異於火上澆油,讓人無地自容。

做錯事必然會自責,因為自己是這個錯誤的源頭,可能是因為疏忽,可能是因為能力不夠,可能是沒有盲目自信,不管怎樣,結果終究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必然自責,當然,自責是一種心理負罪,本身就很難受。

這時候,別人再用異樣的眼光看你,對你的錯誤品頭論足、冷雨嘲諷,讓人身陷負面情緒的泥潭不可自拔,其滋味真的是想挖個洞鑽進去。

當然,難受歸難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直面問題,通過自省找到錯誤的根源,並加以改正,保證同樣的錯誤不再犯第二次,我相信,隨著你態度的端正和行動的補救,一切陰霾都會過去,陽光會再次照耀著你。

人生就是一個犯錯、糾錯的自我進化的過程,錯誤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引起重視,未來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自責也好,別人的眼光和評論也好,這些恰好是你痛定思痛、吃一塹長一智的契機。

加油,未來的你,會感激現在坦然面對、知錯就改的你!





風動雨中山


做錯了事,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陷入到一種低落當中,這種低落,或來自於他人的指責或嘲笑,或來自於自己的愧疚和自責,哪一種更令人難受?我覺得愧疚自責的感覺更令人痛徹心扉。

過分的苛責嘲笑傷在當下

每個人犯錯了以後,當下的心情應該都大同小異吧。

驚慌失措,陷入不安,一面考慮著如何承擔責任,一面又有一些狡辯的心理:如果不怎麼樣,我也不會怎麼樣。

當他帶著這種複雜的心情,面向眾人時,心裡是惶惶不可終日又有些委屈的。這個時候,如果別人對他嚴加苛責,他的驚慌之情更甚,委屈之心更深。

更有甚者,有好事之人長舌之徒,不僅針對他的錯誤,還翻起舊賬——對他的過往全盤否定甚至辱及家人,毀其清譽。緊繃的神經霎時崩斷,或奮起相爭,或揮拳相向,這都是經常耳聞目睹的橋段。

哀莫大於心死,經此一次,他或一蹶不振,或陷入冷漠,對當時攻擊自己的人可能也會抱著睚眥必報的態度。他們傷的不僅僅是他的心,還在一段時間裡破壞了他做人的心態。

當然,只是一段時間。

愧疚自責影響年深日久

我曾經在一家國企供職,在我就職的那段日子,曾經有過一次工傷事件——一個工人沒有檢查設備周圍的人員情況,貿然開機,致使一個工友失去了一條手臂。

事關重大,當時車間沒有人敢公開評論,由於這起事故,是傷者自己違反安全條例,只是由企業進行了合理的工傷賠付,並沒有對肇事者進行什麼懲罰,但最大的懲罰一直縈繞在他的內心。

相熟的師傅跟我說,他不止一次在工友聚餐的現場,酒過三巡後提起傷者潸然淚下,他一直覺得,當初如果自己巡例去查看一下,就不會造成別人的傷害。

如今他和傷者都已光榮退休,聽聞他依然經常帶著酒肉去慰問對方,併成為了莫逆之交。其實對方或許已經原諒了他,可他卻難以原諒自己。

這是一段跨越20年的自責,其中對他自己的傷害有多大?

做了錯事,終究是難受的,別人的眼光令你消沉一時,自己的內疚卻可以縈繞一世。所以很多電影橋段裡,有人犯了錯,都歇斯底里的說:“打我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一些!”

也許,來自自身的傷害才是令人更難以忍受的吧。


講道理的叨叔


自責會更難受。

做錯了事情自責自己,其實是對已經發生的後果一種反省和應對方式。

本來是一種反省方式,潛意識是為了總結教訓,不再讓這個傷害自己的後果出現,這個後果可能是實物損失,可能是另令關係呈現了脆弱性,或者是自己的自尊自信喪失。

自責這種應對方式怎麼來的?

你會發現,小孩子沒那麼多自責,他們一般是碰觸、反應、調節這樣一個過程。但如果大人對他做的事情表示禁止和暴怒,孩子會產生退縮和恐懼的反應,再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可能會迴避、退縮、不去碰觸。

如果大人一直用一種羞辱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某些表現,孩子在3歲以後,也會產生羞恥感和自責這樣複雜的情緒。

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內化大人處理問題和壓力的方式,大人如果處理錯誤和挫敗的方式,是出現了差錯就不饒恕,用一種自虐的方式去自責,自認為這樣就可以牢記教訓,杜絕錯誤和偏差的出現,孩子也會被塑造成這樣的情緒,人的複雜和高級情感有時就是文化和養育者們塑造出來——遇到事情就要這樣的情緒反應。

總結一下,自責本來是對一些不良結果和選擇的一些應對方式和反省,但如果自責時,只會用語言羞辱自己,批評自己,沒有關心自己內心的體驗——自責的背後有一種信念,我應該做得更好,就不會這樣的損失。這是一種自我理想的需要,也有可能是誇大的自戀表現,不承認人的侷限性。

適當自責,會讓自己增加智慧和洞識,避免在一個坑裡反覆栽跟頭;過份自責是一種僵化應對壓力和問題的方式,是被不正確養育和情緒塑造的結果,這種自責方式會耗竭自己,讓已經低落的自尊會沉到谷底, 是需要解構和重新建構的應對模式。






美文書房


那就得看你是什麼樣的人,有人在乎別人怎麼看,有人在乎自己是否真的好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