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不顧別人的眼光做自己的事情嗎?

趙慶樹


題主您好,這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但是又普遍存在,讓很多人猶豫掙扎、左右為難,我們就共同來探討一下。

“真的能不顧別人的眼光做自己的事情嗎?這個問題需要解析的是:

1、別人的眼光是一種是“關注”、“在意”、“戒備”的態度,或者兼備行為。

2、我們做了什麼事情引發了他們的心理、情緒、行為?

3、我們做的事情是否在公序良俗之內?

4、我們做的事情是否進行了風險評估,目標及規劃是否清晰,我們是否明確的行動,並有堅決的行動?

5、我們做的事情是自己獨立完成就行,也就是說個人事務、人生選擇,還是有關係、合作方?有無損害關係方的利益?這個事情是合作性質還是競爭性質?

如果以上的因素思考清楚了,確認自己是在公序良俗之內,做自己的人生選擇,沒有傷害他人,做的自己的事情。那我們繼續來分析。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正面動機,也就是“為我好”,這個動力永遠不會錯,只是看會不會給別人傷害,並且用什麼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我們說可以接受一切行為的正面本源動機,但是不是接納所有行為。

而事實上在現實世界中,甚至親朋好友都不會全面接納我們的行為,也看不到我們的正面動機。

這個時候,他們容易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標準來衡量我們做的事情,符合他們內心框架的他們就支持並接受。如果不符合他們的,那他們就會拒絕接納,甚至強烈反對。

我們的反應如果是在探索、行動中因為別人的因素而停止了,我們是聽話的“乖孩子”,如果這成為習慣,慢慢地我們生命的活力就消失了,可是乖孩子的痛苦又有誰理解呢?

怎麼辦?親密關係人(骨肉至親,至交好友)或固定關係人(長期合作伙伴或者同事)的建設性意見和風險預警我們一定要表示理解,並認真思考。而沒來由的打擊和指責我們可以耐心解釋,用清晰地目標和可行的計劃及正面的動力來爭取對方的理解和支持。而解釋也不行怎麼辦?看這個事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兼備,那就靈活策略地去進行。如果不是具備以上因素,那倒是不重要了。

以上是出於對“為你好”的善意動機而回應的。



而另外一種情況,有些人非親非故就是喜歡指手畫腳,我們想怎麼回應就怎麼回應,不回應也是一種回應,比如現在的郭德綱做的就非常好。而那些人得寸進尺怎麼辦?謝謝您的關注,可是這是我的事兒。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就是喜歡“割韭菜”,不斷地像他人索求,當你滿足對方時,對方是親熱異常,然後就像宇宙黑洞一樣吞噬你生命的活力,不去拒絕就總有一天精盡人亡。如果拒絕了,他們就成了“受害者”,那這種情況下如果在意他們的看法那就成為他們一輩子的韭菜。




只要自己的內心充盈,坦然面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並且用通俗的話來說是有正事兒,那該幹什麼幹什麼,不要怕那些閒言碎語,人生屬於自己。


深度心理


然而這個被許多人奉為至理名言,卻很難做到,為啥呢?從心理的角度上來說,剛生下來的孩子,他就是他自己,很確定,想做什麼都毫無顧忌別人的眼光,於是你會發現嬰兒是活的很純粹,開心起來就是身心合一的開心,痛快淋漓的哭喊。然後開始受教育,你必須這樣,必須那樣,你不能光為自己著想,你要為他人著想,不然就是自私。再加上不斷的比較:你不如這人這個,你還不如那人的那個,比來比去的結果,往往對自我是誰開始懷疑,更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及眼光,因為別人的眼光決定了自己的價值體現。慢慢就因為失去自我而迷茫和痛苦。

百人百心,一個人對他人的評價都是主觀的,以及其中含有自己的投射,你永遠都不會滿足所有人的評判標準,因此我們會常常看到誰誰誰人設崩塌,人設這個東西,裝起來很累的,做自己最輕鬆簡單,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強大的自我認知,和接受他人對自己的不接受。所以又是最不簡單的,然而人的終極目標還是找回自己,也就是完成:我是誰!這個課題。


作者:曹蕾,一轉之念平臺專職心理諮詢師、心靈成長講師,所授課程有:《幸福密碼解析》,《生活與工作平衡》,《婚姻關係和諧之道》,《做孩子的好導師》《NLP智慧語言模式》,《做情緒的主人》等。


一轉之念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新浪微博同名簡稱“一轉之念”。一轉之念是由多位心理學家、企業高管組成的一個心理、管理諮詢類平臺,此平臺致力於用最簡單、直接、有效的管理、諮詢方式,解決有關於個人(情緒、職場、婚戀、親子、成長)、團體(學校、企業、組織、社團)的困擾。


一轉之念


如何看待世俗的議論和自己走自己的路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真不能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然會一事無成。農民有一句話,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自己的夢只能自己做。都是表達了這個意思。

別人並不真正瞭解自己的想法,處境,更不能知道自己行為的動機和目的。只是根據一些表象,甚至是一種道聽途說,他們的眼光和議論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如果真是你的親朋好朋或者是師長他們不會隨便發議論,有看法肯定會和你交流意見,傾聽你的想法幫助你選擇一條正確。

其實每個人不會不考慮別人的議論,但要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只要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不要被流言蜚語壓倒。當然如果自己的行為只是為了賣萌,搞笑,出洋相根本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意義的行為,那還是早點停止的好。

一個人的行為應該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如果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別人,危害了社會,損人而不利己那就是愚蠢,如果還不管不顧別人的反對,那就成了社會的蛀蟲了。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走自己的路,這是一種處世態度和哲學,只要自己無愧於心,走的正,立得直,就不要被世俗所壓垮,這是一種內心的堅強。對別人也不要根據道聽途說隨便發表議論,要知道流言蜚語是能殺人的。對自己,對別人都要做到公正,善良,才是一個真正有品位的人。

現在社會利益多元化,社會輿論也多元化,對於涉世不深的年輕人,能明辨是非,保持內心的堅強更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