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設備邁向雙寡頭格局 HIT國產化還有多遠

對於光伏電池企業來說,重資金壁壘、重技術壁壘、長久以來作為行業門檻,始終如哼哈二將一般守衛著行業的護城河,讓後來者相繼望而卻步。然而最近,由於技術迭代的速度過快,這兩位哼哈二將竟然隱隱有了反噬的意思,業內甚至有人抱怨說,電池企業現在是在給設備企業打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PERC的產能甚至還沒來得及完全釋放,HIT商業化的腳步就已經臨近了,迭代收割期在迅速變短,很可能剛剛收回成本,就要重新考慮產能替換的問題了。

根據信息產業第十一研究院設計院、三峽資本的結論:2021年之後,HJT電池光伏電站資本金IRR具有明顯優勢,股市上HIT概念紛紛打了雞血,剛剛勝利的革命者似乎轉眼之間就成了即將被革命的對象。

電池行業,進入了後PERC+時代。

HIT商業化的關鍵在於設備國產化

HJT電池生產設備與常規電池的兼容性較差,新建項目需要重新投入生產線,因此,很多深耕PERC的公司對此比較排斥,目前PERC依然是主流大廠的第一選擇,PERC的擴產潮依然處於高峰時段,大火的HIT概念更多隻是小規模的試生產。

據測算,PERC的擴產成本目前大概維持在每GW2-3億元,而HIT的擴產成本則達到8-10億元,相差三倍左右,根據預測,HIT設備成本只有達到5億元左右的時候才具備大規模量產的可能性,只有達到3-4億元,才可能對PERC產線進行碾壓式替代。

換言之,HIT的擴產成本必須下降一半左右才能大規模應用,下降三分之二左右才能實現HIT革命,可謂任重而道遠,其降本手段主要有三,即:設備國產化、生產規模化、和耗材國產化。

一定程度上,設備國產化應為後兩者的前置條件,也就是說,誰能最先讓HIT設備國產化,誰就能吃到最肥美的頭啖湯。

主流上,HIT產線共涉及四項設備:用於清洗制絨的RCA、用於非晶硅薄膜沉積的PECVD、用於TCO膜沉積的PVD、和用於電極金屬化的絲網印刷,在這四條賽道上,中國的設備企業已經蓄勢待發。

率先搶跑的是鈞石能源,2019年,鈞石能源與HIT巨頭松下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同開發HIT電池,併成功得到其馬來西亞組裝廠的90%股權。(松下是目前市場上主要的異質結電池及組件供應商,擁有GW級產能)

因此,鈞石能源在PVD設備和電鍍設備相對都更加成熟,在HIT國產化的這條跑道上,比其他競爭對手擁有至少一個身位的領先優勢。然而鈞石能源並不是單純的設備企業,更多是電池片和組件生產企業,因此在未來,鈞石能源不太可能成為完整生產線的提供商。

生產線提供的重擔,落在了緊隨鈞石能源其後的捷佳偉創和邁為股份的肩上。

從合作慢慢走向競爭,設備雙雄的虎嘯龍吟

設備巨頭崛起於PERC時代,相比於傳統設備,PERC設備的售價與利潤都更高,其中,捷佳偉創、邁為股份、帝爾激光、羅伯特科四家企業獲益最大且均在2018年集中上市。

在前PERC時代,設備廠商的競爭相對含蓄,合作才是四家巨頭公司的主流,其中,邁為股份主做絲網印刷、帝爾激光主做激光切割、羅伯特科主做智能自動化、捷佳偉創則主要以制絨、清洗、退火、拋光等設備為主,頗有一點涇渭分明的意思,共同完成了PERC關鍵設備的國產化。

然而進入PERC時代之後,競爭元素已經明顯上升,邁為股份在穩固自身絲網印刷設備龍頭地位的同時,正在積極佈局激光設備,捷佳偉創則佈局智能自動化設備和絲網印刷設備,四巨頭有向雙寡頭髮展的趨勢,且捷佳偉創的絲網印刷設備使兩大巨頭的合作與競爭充滿了撲朔迷離。

目前,邁為股份與捷佳偉創是HIT國產化這條賽道的主要選手,均在握緊PERC的同時積極佈局HIT,兩家公司均為光伏設備龍頭企業,主流客戶高度重合,且均手握鉅額訂單,據華西證券測算,邁為股份手握訂單33億元以上,東北證券測算捷佳偉創的在手訂單在29-58億之間,現金流充裕,足以支撐HIT設備的研發。

二者相比,捷佳偉創的野心更大,HIT電池工藝技術中制絨清洗設備、RPD設備、絲網印刷線均自研成功,但還處於工藝驗證階段,而難度最大的PECVD樣機預計也將於2020年一季度交於客戶驗證,如一切順利,捷佳偉創將有能力提供完全國產化生產線,預計設備成本降至5-6億元,剛好達到HIT規模化的成本線。

邁為股份則主攻HIT中的絲網印刷與PECVD技術,清洗環節選擇採購日本YAC的成熟產品,TCO膜沉積環節選擇的是RPD設備採購德國的阿登納的設備,以此來提供完整產線。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HIT時代,大多數電池企業除非自己拼裝生產線,否則很大程度上只能在二者之間進行二選一,兩家公司在客戶群體上擁有高度的重合性,這似乎也預示著兩家龍頭未來廝殺的慘烈。

兩家企業目前主要客戶均包括:通威、晶科、隆基等主流一線電池大廠。

二者相較,捷佳偉創的野心明顯更大,但目前看來其產品仍需企業的驗證,而邁為股份相對走的更穩,兩項自研設備中,本身在絲網印刷技術上擁有豐厚的積累,為國內絕對龍頭,難度更高的PECVD則由其海外研發團隊負責,但預測整線價格高於捷佳偉創,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但是,雙寡頭的局面目前看來似乎是可以預見的了,有點兒意思的是,捷佳偉創的動作看起來似乎更為霸道,除PERC和HIT外,還掌握了MWT、N-PERC、TOPCon等技術,涉及制絨、擴散、拋光、鍍膜、印刷燒結、激光、自動化、LPCVD等多個環節,頗有一點兒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霸氣。

而邁為股份則深耕與絲網印刷與太陽能激光設備之外,成功切入到了OLED-cell激光分片領域,憑藉原業務積累高精度控制、自動化集成技術實力,現已進入最終調試,同時,其全資子公司邁進自動化專注於後道晶元製造的研發,似乎有意往半導體領域進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