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守護兩座城——正月十五“雙城記”

新華社瀋陽2月9日電 題:一個家守護兩座城——正月十五“雙城記”

新華社記者於力、於也童、郭翔

1800餘公里,這是遼寧到湖北的大致距離,也是“雙一線”家庭夫妻之間的距離。一個在湖北,一個在遼寧;一個支援前線,一個守護家鄉。這些雙雙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夫妻,經歷了他們生命中最難忘的元宵節。

8日,記者通過採訪,記錄了三個“雙一線”家庭元宵節的一天。感受這些防控一線工作者們,為了更多人能更快團圓的那份堅守。

瀋陽→武漢

張汝峰是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1月26日,他和136位醫務工作者一起,作為遼寧省派往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首批援軍飛往“前線”。

“他有抗擊非典的經歷,我支持他。”在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皇姑院區心血管內一科當護士的妻子張宇波說。

元宵節,這對“白衣伉儷”和往日一樣堅守在崗。“早上來到病房為患者整理床鋪、配藥、輸液、執行醫囑……一天的工作緊張而有序。”張宇波說。

與此同時,遠在武漢的張汝峰已經穿好全套防護用品,他到病房先看了一遍昨天病情危重的患者,看到患者指標都還好,一顆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最近我對乏氧越來越不耐受,但大家都堅持工作,儘量克服防護用品對身體造成的不適。”這是張汝峰發給妻子的微信,言語中透露出一線醫務人員的艱辛。

特殊時期的愛與關懷,通過夫妻倆結束一天工作後的微信視頻傳遞。

“老頭老太太身體咋樣啊?”

“都挺好,你在前方好好工作吧。”

“鈞鈞想爸爸嗎?”

聽到這句話,7歲的孩子沒說話,只是懂事地點點頭。

“乖,等爸爸回家給你剪頭髮。”

大連→武漢

“今天我們負責的病房又出院了一位患者,看著患者康復,覺得所有付出都值了,這樣的元宵節更有意義。”王利菊說。

王利菊是大連市友誼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她和張汝峰一樣,是首批奔赴武漢的醫務人員之一。

接收新患者、查看患者、商討調整治療方案……從早7點到14點,穿上防護服後的王利菊一直忙碌,同事在她的防護服上寫著“菊姐,加油!”。

遠在千餘公里外的海濱城市大連,王利菊的丈夫張雪松正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介入科病房內查看昨日手術的患者,“這名患者通過介入治療後病情平穩,沒有嚴重術後反應,我心裡也踏實了。”

16時,一家三口在電腦前團聚。“我一切都好,你要注意防護,照顧好自己和孩子。”看到丈夫和孩子的“菊姐”瞬間洗去了一天的疲憊。“老婆,加油!”張雪松心疼地說,“家裡有我、有爸媽,你放心。”

張雪松知道“前線”辛苦,他腦海中總浮現出妻子工作一天後脫下防護服時疲乏的畫面,“真心疼她。”

“全國人民眾志成城,一定會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王利菊說。

遼陽→武漢

正月十五清晨,遼陽市公安局文聖分局東關派出所教導員崔景仁為父母做完早飯,就急匆匆來到單位,開始了新一天的防疫執勤。

在妻子去支援武漢的日子裡,崔景仁格外忙碌,每天最大的盼頭就是從武漢打來的電話,因為電話的那頭是他正奮戰在武漢抗擊疫情一線的妻子——遼陽市傳染病醫院護理部主任兼院感染科主任周明萍。

早上7時,周明萍準時上崗。由於武漢本地抽調的支援人員大多來自非傳染病醫院,對防護知識知之甚少,周明萍經常需要一對一、手把手示範、講解。她既要指導工作人員穿脫防護用品,也要對重複使用的護目鏡、膠靴等防護用品清洗消毒。

上午10時15左右,正在小區走訪巡邏的崔景仁接到了妻子的電話。“我早上給她打電話沒接,這會兒應該是有空了。”崔景仁喜出望外。他每次和妻子通話都儘量不超過5分鐘,“很想多說,但怕耽誤她工作、休息。”

晚上8時半,巡視一天的崔景仁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派出所,看著窗外綻放的禮花,他才想起這天是元宵節。“我先回家和爸媽、孩子吃碗元宵。”

“守住‘疫’線,就是守住團圓。”崔景仁說,“我們都知道,今天所有堅守,都是為了明天的團圓。”(參與採寫:李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