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使好多人還不起房貸網貸,養家餬口都成了問題,這說明了什麼?

用戶1059560550831996


利用槓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同時也讓自己的防風險能力降低

這與現在社會上鼓勵的提前消費有關,很多人先刷信用卡或者互聯網金融(支付寶和微信等)上的錢消費,等發工資之後再還款。本來就過著負債生活,發生疫情之後收入突然間斷了或者下降很多,他的資金鍊跟不上。

提前消費並不是一件壞事,對整個社會和國家來說有利於提升經濟活力,錢要流轉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在經濟好的時候利用適當的負債既能改善生活又能給社會經濟做貢獻,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國家也鼓勵民眾消費,經濟有活力皆大歡喜。

但是所有事情的前提是合適,很多人把握不好這個度就陷進去了。信用卡互聯網金融讓消費變得容易,但是你提前花的每一分錢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些每個月全額還款的人略過,金融機構最不喜歡每個月足額還款的,一點錢都賺不到),慢慢的負債的利息成本會進入惡性循環的過程,永遠在還債,永遠還不完。

這次的疫情對部分人的影響非常深刻,那些每個月都沒有結餘,也沒有存款習慣的人來說可能有大半年的時間非常難熬。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收入下降是大概率時間,這時候如果自己沒什麼存款,那每個月的房貸車貸可能面臨斷供的風險。但是其實最難的不是這部分人,能買房買車的人基本對生活還是比較負責的,哪怕是真的沒錢他有資產在借錢熬一段時間也比較容易。

房貸雖然沉重但是大部分咬咬牙還是能抗過去的

最難過的是那些瘋狂消費,錢都花出去了什麼資產都沒有的人。大部分年輕人為主,一旦收入斷了下個月的花唄立馬就還不上。這次事件也給這類人敲了個警鐘。


Linmr1


這個問題一直都有,只不過是在這次疫情面前徹底暴露了出來。

首先,我們從現在城市生活消費水平和個體收入這一塊簡單說一下。我們所在的大部分城市裡面,都屬於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地方。很多事城中村一體的城市,城市主體範圍並不是有多麼大。很多北方城市裡面一個像樣的企業都很難找到。人均工資這一塊更是和北上廣等地區沒得比,基本工資也是很低。打個比方山西太原最低工資應該是1700元,企業按照績效加提成的方式來看,在這個工資基礎上,必須依靠很持久的加班等方式來保證一個收入基礎。現在城市房貸壓力已經成為大多數的問題,一個月能拿到5000工資已經不錯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月供3000左右再加上日常開銷,所剩無幾。這是很明顯的城市工資水平和消費水平不協調的例子,體現在眾多人員集中資源居多的城市。

第二,我們很多人並非是生來的“有錢人”,很多人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祖輩們一直就是靠天吃飯的生活,現代城市機會多,很多人想要去城市生活。這就加大了家庭裡面勞動力輸出到城市,進一步佔據了城市本就不多的資源,加劇了人員的競爭。

第三,個人而言,現在很多人都開始做副業了。微商,電商也是出現在眾多人的生活中。如何通過合理的手段來實現經濟收入的增長,這才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事情,而不是一直糾結於“我沒錢,我工資不高”這樣的自我負面情緒當中。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用。


我是綠林人


大家好,我是範哥,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疫情一發生,就知道誰在裸泳。高槓杆的負面影響就出來了。這跟現在社會提倡的提前消費觀念的弊端展現出來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數據表明,目前中國年輕人平均負債在13萬左右,而90後人均負債12萬,80後人均負債20萬。

生活中不難發現有3類人的負債情況:

1;房貸、車貸、信用卡、各種網貸。每個月過的緊巴巴,疫情發生就沒辦法還上了,房貸其實還好,因為房子總價高,很多人都沒辦法一下拿出那麼多錢,還能抵抗通貨膨脹

2;沒有任何負債的月光族,這一類人是很少一部分

3;能夠每個月攢點錢的,這一類人更少

幾年前,我還沒畢業,總覺得一年能攢點錢下來。到自己出來工作了才發現自己也是重有點積蓄,到月光族,到每個月還貸款。年齡大了家裡在城裡沒房子,首付一套縣城的房子,首付還要借一點,然後還要裝修,一下子每個月都要還房貸,信用卡。疫情期間也是勉強熬過來。現在就想減少負債,每個月存點,有緊急情況備用。

中國最近這幾年儲蓄增長率一直下降,居民的存錢能力在下降。這確實不是好事,當沒有儲備,遇到風險,會讓人無法應對。就如同這次的疫情,如果沒有一些廠家的口罩儲備,口罩供應會更難。而如果年輕人都沒有資金儲備,當家庭遇到困難時,很多家庭無法扛過去。

所以,平時還是儘可能的存點錢,哪怕一個月幾百也好。當遇到緊急情況,還有迴轉餘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範哥的打工生活


疫情使好多人還不起房貸網貸,養家餬口都成問題,這說明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抗風險能力太弱。尤其是面對突發事故,重大疾病等災難幾乎束手無策。

有句話說幸福的生活千篇一律,悲慘的生活各有不一。這是墨菲定律衍生出來的一個生活現象,要滿足幸福的生活需要方方面面的條件全部滿足,收入穩定,子女孝順,身體健康等等,這些要素只要有一個出現致命的問題,都會帶來悲慘的結局,所以悲慘的生活各有不同。因此,從這個視角出發,疫情是對生活潛在風險的提示,讓我們意識到提高抗風險能力的重要和緊迫,那麼這樣看來,疫情似乎不算一件糟糕的事情,我相信很多暫時還不起網貸和房貸的人還沒到家破人亡的境地。易經裡的坤卦第一爻說道:履霜堅冰至。現在只是踩到了霜,這個霜還不足以致命,但我們就得做好抗凍的準備,因為指不定哪天堅冰就來了。

那為什麼我們的抗風險能力這麼差?我們這裡不去探究為什麼你是你,我是我,不去探究人類文明演化和社會進步帶來的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因為這些要素我們都無力改變。我們只討論哪些方面是要做好風險防控,使我們不至於一夜回到解放前。

財富問題。錢肯定是最好的抗風險要素。我們現在的短期的資金緊缺,房貸網貸還不上,是疫情導致的,但是生活中不僅這種不可抗因素會帶來錢緊的問題,沒有這種"天災"的時候我們可能也面臨投資失敗,創業虧損,失業的問題。你實體店開得好好的,突然發現人們都上網購物了,你工作乾的好好的,慢慢發現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代了你的崗位。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讓那些後知後覺的人丟了飯碗。所以人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樹立終身成長和終生學習的理念。終身成長和終身學習不是一個概念,成長是讓你看清方向,學習是讓你掌握生存技能,綜合起來叫"抬頭""苦幹"。光抬頭不苦幹沒用,光苦幹容易迷失正確的方向。

子女的教育問題。錢只是抗風險的一方面,你還要儲備賺錢和發展的潛能,你總有一天會幹不動。你自己進步了,子女原地發展,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辛辛苦苦支撐起的這個家將無人接續。另外一個方面,人年紀越大,錢帶來的滿足感越來越低,子女的幸福與否帶來滿足佔比越來越大。從小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孩子的情感發展,性格的形成,社會化能力的培養,家庭家族,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直至子女成家立業。可做功課之多,不亞於自己的職業或創業之路。有人說我可不指望子女能飛黃騰達,平平淡淡過一輩子就好。這個預期挺好,關鍵問題是我們既然今天討論風險,我們更多的是講怎麼預防孩子步入歧途。聽說過某大明星的兒子吸毒吧,聽說過某某老實巴交的孩子幹出"驚天大事"吧?這些都是為抗風險需要全盤考慮的問題。

健康管理。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社會發展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好處,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很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的。不單說生活壓力方面,食住行,我們現代人的都面臨危機。我們壽命的延長是醫療衛生的強勁發展,但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可能比科技發展前更糟糕了。但是話重新說回來,我們討論的是風險,所以今天不談亞健康,我們談重大疾患。那種一人生病,全家遭殃的例子我們生活中也很多見。除去一些不可控的由於家族遺傳、基因突變等因素,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倡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科學的健康管理來抵禦我們患大病重病的風險?

論語裡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希望我們的災難都不會來臨。


呂興勇


這說明了!

你該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這是一次對你自己敲響的警鐘,

能否通過這次疫情讓自己的心性產生改變,

才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公式閱讀與作文技巧


超前消費說白了就是本來窮,然後還死要面子的掏空未來。這個是天災而非人禍,我們能做的就是響應國家的號召老老實實待在家裡。

我也是還房貸中的一員,無固定工資。父母靠不上,下面還有個三歲的孩子。養家現在城成了我最大的難題。沮喪,壓力大,但是還是要活著啊。看到這個問題就被吸引進來了,根據我自身的情況來分析下吧。

超前消費,這個毋庸置疑。支出大於收入,當這樣的狀態來臨了還是沒有太大的危機意識。覺得日子總會好起來的。但是覺得是覺得,可實際情況肯定不容樂觀。很多人都還在報幻想,我也是。現在能怎麼辦?不能出門,在家好好反省自己,好好給自己未來做個能實施得了的計劃吧。


1加1的2


提前消費必須承擔的後果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1800063e582e8df60f\

我願無名看繁華世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19000da7d63fc99546\

江蘇小菊


疫情是一把照妖鏡,照出我們自身的問題。所以要正視問題,才能砥礪前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cc000923e4ce739867\

補丁先生


說明現在大部分人都不是輕資產生活。或多或少都會有額外的透支。因為現在的人都太浮躁了,不管幹什麼都想一次投入,終生享受。殊不知社會的險惡。任何事情只有細水長流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