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每每提起茶,總不開兩個字:一為詩,二為禪。


細細探究,詩與茶,是茶之意;茶與禪,是茶之境。而禪茶一味,便是至高之境。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唐朝“禪茶”之風盛行,文人相聚,必以烹茶。品茗、清談、吟詩、作詞,聽起來是人生之大雅,實際上是以茶為引,參禪問道。此中玄機,從唐代詩人皎然作得兩首詩中便能窺見一二。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九日與陸處士羽茶〉)


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雲宮人不識。雪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慄。日上香罏情未畢,醉踏虎溪雲,高歌送君出。(〈飲茶歌送鄭容〉)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唐朝有關於“禪”的飲茶文化,往往離不開道,而禪、道與茶相關的記載,自六朝時就已出現。

文人的生活美學與道家修道、佛家參禪的觀念緊密相連。


茶與禪、與道的相連,並非是單純的精神境界,而是有實實在在的功效。《晉書‧藝術傳》內容記載敦煌行者單道開在後趙都城鄴城昭德寺修行,藉由【茶蘇】提神醒腦,以防止睡眠。由此可知,晉代僧人已經明白飲茶有助於參禪。


晉代杜育《荈賦》雲:“沫沉華浮,煥如積雪、燁若春敷。”


陶宏景《名醫別錄》雲:“茗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壺居士《食忌》雲:“苦荼久食,羽化。”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近代所說的禪茶一味,也就是茶禪文化的普及,應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由此可知,唐開元時期民間已經把效仿僧人坐禪、飲茶助修的習慣當成風俗。


諸多茶舍所掛的書法作品“吃茶去”,也是唐代的故事。此是唐代高僧趙州禪師傳下來的禪機。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寫過一首五言詩:“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他把唐朝詩人《七碗茶歌》與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典故串聯到了一起,因此每當提起禪茶一味,離不開一句“吃茶去”。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通過這些詩偈來看,真正的禪茶一味是從精神角度出發,以茶修行,茶道由此而生。

所謂茶道,不是茶葉的道,也不是茶器的道,更不飲茶的道,而是以修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

近代茶人丁以壽歸納:“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在陸羽的《茶經》當中,也有關於茶道,也就是精神修養的概述,只不過多數人都被茶源、茶具、茶器、茶事等吸引了。

例如: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相抗衡。(一之源)

這一說法,被視為中國古代“茶德”說的濫觴,也是陸羽將飲茶這樣一種日常生活內容明確提升到精神層面的一個標誌,中國古代茶精神文化至此得以確立。

除此之外,很多學者對這一說法提出異議,有認為有其他斷句方式,也有人認為字義可多種解釋,但無論如何斷句、解釋,一個儉字,一個德字,終歸是立在那裡。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老子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馮天奇


俗世三千,吾愛有三,一曰禪,二曰詩,三曰茶。不論何時,有茶相伴,都是一件幸事。


願每一位茶友,都是能在茶中,體悟人生,在精神世界中,遨遊、昇華。


茶道丨茶與禪之所以相通,離不開一個道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