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軍為了攻下這個地方,曾經動用大批裝甲部隊

二戰期間,德軍為了攻下這個地方,曾經動用大批裝甲部隊

十七號乍現

德軍的第一及第二裝甲師會率先同意英國對情勢的評估——唯有奇蹟才能挽救英國遠征軍。他們迅雷不及掩耳地抵達阿布維爾,沿途的法國村民還一頭霧水,以為這群風塵僕僕的金髮戰士肯定是荷蘭人或英國人。他們的速度如此之快,就連德軍最高統帥部都還沒計劃好下一步該怎麼做:該往南奪取塞納-馬恩省河與巴黎,還是往北殲滅受困於佛蘭德斯的盟軍。

最後決定北上。五月二十二日上午八點,德軍最高統帥部以密碼發出信號:“往北出發。”倫斯德麾下的A集團軍坦克及摩托化步兵再度動身。

第一、第二以及隨後加入的第十裝甲師,形成此次進攻的左翼。這三個師組成古德里安將軍的第十九軍,他們的使命就是維持古德里安身為德國最偉大坦克戰專家的名聲。他們將奪取海峽港口,封鎖盟軍的一切脫逃機會。第二裝甲師朝布洛涅出發;第十師的目標是加來;第一師則鎖定敦刻爾克——這三個港口中最遠,但卻最繁忙也最重要的一個。第一天,他們挺進了四十英里。

二十三日上午十點五十分,基希納中將(Friedrich Kirchner)的第一師坦克部隊從古老的要塞小鎮代夫勒(Desvres)出發。敦刻爾克位於東北方,距離三十八英里。照情勢來看,他們明天或後天應該就能抵達。

中午,坦克部隊到了蘭克桑(Rinxent),距離目標還有三十三英里;下午一點十五分抵達吉訥(Guînes),只剩二十五英里了;下午六點左右,他們轟隆隆地開進萊阿塔克(Les Attaques),距離再縮短到二十英里。

在這裡,他們必須渡過加來—聖奧默運河。基希納將軍料想盟軍應該已經炸燬橋樑,因此招來一連工兵。連隊沒派上用場,有人忘了炸橋,橋樑依舊挺立。坦克順利渡河,當晚即進入佛蘭德斯,準備往東行進。

晚上八點,基希納的先遣部隊抵達阿運河(Aa Canal)——這條河的河口距離敦刻爾克僅十二英里。在英軍用來保護右邊側翼的“運河防線”中,阿運河扮演了重要角色,不過還沒有幾支盟軍部隊抵達這裡。午夜左右,第一裝甲師強力渡河,在聖皮埃爾埃布魯克(Saint Pierre-Brouck)建立了橋頭堡。二十四日早晨再拿下三座橋頭堡,一支作戰隊伍繼續前進到布爾堡郊區,此地距離敦刻爾克只剩十英里。

德軍士氣如虹,戰俘大量擁入,戰利品堆積如山。師部在戰鬥日記中得意揚揚地寫著:“戰俘和戰利品得來容易,擺脫他們還比較困難!”

不過高層就沒有如此歡欣鼓舞了。裝甲軍司令克萊斯特將軍(Ewald von Kleist)為坦克的折損憂心忡忡——這些坦克無法修復,他估計損失了五成戰力。第四軍司令克魯格上將(Guenther Hans von Kluge)覺得坦克車距離後援部隊太遠了。大家都擔心這條側翼拉得太長,缺乏掩護;他們走得越快、越遠,就顯得愈加暴露。阿拉斯的英軍突襲部隊雖然被擊退了,卻讓德軍飽受驚嚇。

沒有人理解盟軍為什麼不繼續攻擊這些側翼。對於經歷一戰的將領來說,這實在令人費解——一戰期間,勝利往往在幾碼之間,不像如今行軍動輒好幾英里。希特勒和丘吉爾毫無共通之處,但在這一點上,兩人並無二致,他們都不欣賞古德里安及其信徒設計的新戰術造成的癱瘓效果。

軍團各級將領也有同樣看法。二十三日下午四點四十分,當第一裝甲師朝敦刻爾克的方向長驅直入,第四軍指揮官克魯格將軍致電位於夏維爾(Charleville)的A集團軍司令部,找到坐鎮總部的倫斯德將軍。作為老派軍人,克魯格表示他擔心坦克已走得太遠,“部隊希望明天有機會拉近距離。”倫斯德同意,於是下達命令,裝甲車於二十四日暫停前進。所有人都認為這次停頓不過是個暫時的措施,只是一個喘息的機會。

而在藏匿於德法邊境樹林中的行動總部列車上,戈林元帥(Herman Göring)也因為裝甲部隊不斷挺進的消息而越來越焦慮。不過,他擔心的倒不是側翼暴露或機械故障。虛榮心極強的戈林是德國空軍元帥,他擔心這些引人注目的戰術,剝奪了他的空軍在即將到來的勝利中分享的榮耀。

五月二十三日下午,當一名副官傳來裝甲部隊的最新戰績時,他正在列車旁的一張大橡木桌上工作。看來,敦刻爾克跟整個海岸可以在一兩天內拿下。戈林重捶桌面,咆哮著說:“這是空軍的大好機會!我必須馬上跟元首通話,立刻接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