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批駁對疫情的過激反應和極端言論

“當前人類最需要的是團結”(環球熱點)

當前,中國正全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國際社會紛紛力挺中國。然而就在中國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美國和西方的某些政客及媒體對疫情作出過激反應,不斷製造和散佈恐慌,甚至拋出極端言論,引發國際輿論的廣泛批評。

“我們需要事實,不需要恐慌;我們需要科學,不需要謊言;我們需要團結,不需要汙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出了國際社會的共同心聲。

“過激反應不科學也無益”

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聲明不建議其他國家對中國採取旅行或貿易禁令。次日,美國即宣佈最嚴厲的赴華旅行禁令,過去14天內到過中國的外國人都被禁止入境。澳大利亞緊隨美國,宣佈對近日內曾到過中國的非本國公民關閉邊界。不僅如此,在美國國土安全部官員認為疫情“對美國公眾的總體風險尚低”的情況下,美國還第一個從武漢撤出領館人員,第一個提出撤出其使館部分人員,第一個宣佈對中國公民入境採取全面限制措施。對此,美國國內學者普遍以“過度反應”“過激反應”定義這一舉動。

“美國對華採取限制措施恰恰是世衛組織反對的事情。我們正從過度自信滑向恐慌和過度反應。”美國喬治城大學全球健康法專家勞倫斯·戈斯廷對美媒BuzzFeed表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緊急救護研究辦公室主任傑里米·布朗提醒美國公眾,“反應過度的壞處可能跟反應不足一樣大”。

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布朗大學人類學助理教授凱瑟琳·梅森的評論文章指出,“目前一些國家禁止旅行或貿易的做法,是對疫情作出的過激反應。過度應對措施無法遏制疫情的擴散,還將給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衛生安全中心流行病學家詹妮弗·諾佐的文章稱,中國是關鍵藥品和個人防護裝備的重要生產國,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與中國保持積極接觸,才是理性做法。

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執行理事喬治·本傑明直言不諱地指出,從實際風險講,槍支濫用、美國本土麻疹疫情,這兩個任何一個都比新型冠狀病毒更危險。

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衛生合作問題研究專家凱瑟琳·沃什諾普擔心,當疫情暴發時,採取邊境限制措施削弱了世衛組織的權威。此舉“只是迎合輿論的、政治層面可見的一種政策,破壞了應對此類疫情需要的合作方式”。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作為一個醫療水平高、防疫能力強的發達國家,美國率先對中國疫情作出過激反應,採取過度應對措施,與世衛組織的建議相違背,這是“美國優先”政策理念的又一體現。

“美國政府的過激做法,實際上加劇了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的恐慌,不利於國際社會團結,與科學抗擊疫情的目標背道而馳。”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向本報記者指出。

“疫情不能成為排外借口”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1月30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英期間再次提及“中國威脅論”,拋出“擔心中國的制度”“共產黨是核心威脅”等言論。同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接受福克斯電視臺專訪時稱,中國的疫情“有助於製造業迴流美國”。此前,美國參議員科頓甚至呼籲白宮“禁飛一切來往中國的民航班機”。這些不合時宜的雜音,引發美國國內及國際輿論的嚴厲駁斥。

“中國的疫情對美國沒有好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羅斯顯然不明白,現代製造業不再是不同國家工業部門間的“直接競爭”,如今大量進口商品都是“中間產品”。在一個全球價值鏈世界裡,任何干擾進口的東西,無論是關稅還是病毒,都會增加生產成本。《紐約時報》則譴責羅斯的言論是“對一個處於危機中國家的麻木不仁”。

美國《赫芬頓郵報》呼籲美國公眾不要相信科頓的話,稱其在“散佈虛假消息和恐慌情緒”。該報還不無諷刺地指出,“科頓的言論沒有醫學專業根據,倒是與他反中國的一貫立場相一致。他對中國的批判走入極端,變成了對中國政府毫無依據的指控”。

與此同時,個別西方媒體以“黃色警報”“中國病毒”等為題大做文章,少數國家和地區還出現了針對華人乃至亞裔群體的種族歧視現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感嘆:“帶來傷害的並非只是疾病。”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呼籲,現在並非是“中國與世界的抗爭”,而是“人類與冠狀病毒的抗爭”。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刊文稱,疫情當前,歧視、偏激言論數量激增。但疫情不能成為產生排外情緒的藉口,危機不能泯滅人性。正如美國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中心主任南希·梅索尼耶所言:“不要讓恐慌支配你的行動。不要因族裔來推定一個人是否感染了病毒。”

“信息分享透明高效,防控機制堅決有力,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為國際公共衛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陳東曉指出,某些西方政客的極端言論不僅缺乏經濟全球化的常識,也是對中國抗擊疫情能力及社會韌性的誤判,更反映了他們慣有的“零和博弈”思維及“落井下石”的陰暗心理。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表示,正是中國人民承受著最沉重的負擔,正是中國作出的犧牲和承諾,才避免了疫情在全球以更快的速度傳播。他們應當獲得我們的尊重和支持。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亞洲地緣政治學者諾恩的觀點表示,某些西方媒體出於政治目的故意散佈恐慌,誇大其詞。可以多觀察世衛組織的說法——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應對這場疫情,為世界樹立了應對疫情的新標杆。“比疫情更危險的,是恐懼和仇恨,這才是我們面臨的‘病毒’”。

“疫情是我們共同的挑戰”

面對疫情,眾多國際政要及友好人士聲援中國,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民間組織或個人正積極籌措、運送醫療防疫物資到中國。正如“德國之聲”網站所說,“疫情當前,人類最需要的是團結”。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呼籲,國際社會應團結一致,對中國及其他可能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表達強烈支持,避免無辜人群和疫情受害者被汙名化。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在社交平臺上聲援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稱“疫情是我們共同的挑戰,在這場戰鬥中巴西與中國團結一致”。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總統文在寅表示,韓中互為友好鄰邦,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韓國將不遺餘力地提供支援和配合,與中國攜手抗擊疫情,共克時艱,推動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

據法新社報道,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呼籲該國公民,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危機要團結一致,並提醒警惕針對加拿大華人的任何歧視。伊朗外長扎裡夫在社交平臺上援引中國古語“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稱“伊朗始終與中國站在一起”。意大利總理孔特表示,“意大利境內任何人都別想利用疫情訴諸歧視甚至暴力,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哈什米近日重申了不因疫情從中國撤僑的決定,並稱贊中國擁有治療這種疾病最好的醫療設施。

“抗擊疫情是當前國際社會的共同任務和挑戰。中國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採取了高強度措施,為此承擔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犧牲,目的是為了防止疫情向他國蔓延的可能。國際社會高度肯定中國政府的舉措,並積極向中方伸出援手,體現了共克時艱的人道主義精神。”陳東曉說。

福克斯新聞援引學者觀點指出,要防止疫情擴散,除加強監控、普及疫情和防護知識以外,最重要是配合中國政府並加強與其他相關國家和機構之間的溝通合作,投入更多資源和中國一起對疫情進行研究,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這才是其他國家避免感染入侵的最好方式。

王勇指出,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應對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危機,考驗著國際社會的合作機制和能力。中國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建設性方案。而“某國優先”“以鄰為壑”的政策只會給世界帶來災難,導致人類社會的退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進展與前景》評估報告建議,面對疫情,國際社會為維護共同安全應採取三大聯合行動:優化現有疫情信息公開機制、加強國際衛生防疫經驗交流、反對歧視疫區和疫區人民。

陳東曉表示,國際社會要踐行“同舟共濟”的理念,拋棄“零和博弈”的思維;培養民眾科學認知、應對疫情,清除謠言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強化國際衛生合作機制及能力建設,尤其對公共衛生防控能力較弱的國家,要加強對其在資金、人力和經驗等方面的支持。(李嘉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