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丁玉祥

摘要:新優質初中建設是提升區域優質均衡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新優質初中需要堅持項目引領,市區共建,學校主體,統籌推進。本文從區域層面的視角,通過新優質初中的實踐,提出建立學校聯繫制度,制定專項行動計劃,完善區域分層教養制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實施質量提升專項方案、落實質量診斷服務、開展質量分類評估等七個路徑,並就推進新優質初中品質化建設的未來構想,以及政策優化提出具體建議,為同類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新視角。

關鍵詞:新優質初中 行動計劃 分層教研 質量診斷

區域性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深入推進初中教育振興,基本解決長期以來初中教育短板和發展不平衡問題,縮小區域、校際間學校發展差距,是促進區域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初中質量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強區域初中質量建設是推進區域教育質量提升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區域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學校高位、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保證。2015年9月11日,南京市教育局召開了南京市“新優質初中”創建啟動會議,計劃通過3-5年時間,其目的爭取3-5年至少有30到40所左右學校基本達到目標,實現薄弱初中教育辦學質量明顯提升,辦學條件大為改善,把區域初中發展當中的短板補齊,把初中教育的一個窪地抬高,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更加優質均衡的發展機會,有效破解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和上學難問題,切實為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質量支撐。

為此,在秦淮區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區教師發展中心緊緊圍繞市、區教育局對新優質初中建設的工作總要求,主動落實南京市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優質初中”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的工作要求,引導本區域的新優質初中精準把握髮展定位,堅持以質量提升為中心,城區聯盟為載體,校際協作為手段,作業單為支撐,強化系統思維,立足整體謀劃,著眼“資源共建,經驗共享,協同共進,質量共建”的工作思路,堅持“基於區情,立足校本,市區共建,學校主體,資源共享,質量共贏”的工作原則,針對區域內三所新優質初中的辦學現狀,以質量建設為抓手,突出幫扶重點,兼顧市區統籌,聚焦質量提升的關鍵路徑,有序平穩的推進全區新優質初中學校建設,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效。


區域性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一、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1.建立教研員聯繫學校制度。針對學校薄弱學校,明確教研員定點聯繫新優質初中學校,每月不少於3次到定點學校進行教學指導。教研員定期深入學校,定時瞭解情況,定人結對幫扶,及時瞭解學校發展需求和學科幫扶的需要。同時,區學科教研員主動配合“新優質初中提升工程”的市區共建工作。

2.制定教研專項行動計劃。區教師發展中心以三所新優質初中為重點,基於學校主幹學科及格率偏低、低分率過高的現狀,結合校情,制定了《秦淮區初中質量提升學科教研專項行動計劃與實施方案》,明確了區、校兩級在初中質量提升中的地位與作用,明晰了區、校、教師三級質量提升的主體責任;區教師發展中心具體制定了《秦淮區初中質量提升學科教研專項行動計劃》《關於秦淮區初中質量提升學科教研專項行動工作指導意見》,學校則制定了薄弱學科質量改進實施方案。2015—2016學年度為例,市區語文、數學、英語以及物理等學科,在新優質初中舉行的專項研訓活動每學科不少於3次,不僅為新優質初中學校教師搭建了與市區同行交流的舞臺,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現場教研,有效的幫助和指導了新優質初中學校的教師如何準確把握教學定位,如何實施精準教學,如何提高教學實效。

3.完善區域分層教研製度。針對全區初中兩極分化的現狀,全區改進學科區域教研常態形式,建立區域分層教研製度,採取“分層教研、分類指導、定時研修、定點幫扶、定期反饋”的跟進式教研。我們要求三所新優質初中為校際聯合教研創設活動時間和空間,針對英語、數學、物理薄弱學科,共同尋找一個固定的校際合作教研時間,學科教研員每兩週一次組織定期教研活動,開展系統的質量提升專題研究。定點分層教研重點解決學科教學定位、教學資源共享、疑難問題公關,為薄弱學科教師搭建了新的教研交流平臺,提高了學科教研的精準性,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科教研的實效性。從實施效果看,新優質初中學校的校長、教師都認為分層教研、分類幫扶、分別指導的研訓制度,不僅給教師搭建了學科專業發展的平臺,而且讓教師獲得了學科的共同話語權,教師被關注、被幫扶、被服務的頻率、機會顯著增加,改變了以往新優質初中學校教師參加區域教研活動“圍著看,望著幹”的狀態,教師關注自我教學行為和教學狀態、教學效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了明顯變化。另外,區教師發展中心切實做好預約式教學視導,結合學校教學管理者的管理需求,針對學校質量發展的薄弱問題,進行預約式診斷性視導,變常規視導為服務指導,拉近了教師和學校,學校和區教師發展中心的距離,走出了以往教學視導反饋對學校和老師老談問題,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的怪圈。

區域性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4.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全區初中建設著眼於內涵建設,制定了《秦淮區區域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工作與指導意見》,確立了“學生為主體,學習為主線”的雙主學堂建設的工作目標,明確了新優質初中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方向。全區2014年11月、2015年5月先後兩次組織教學校長、初中一把手校長到重慶、青島考察和學習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經驗;2015年8月又邀請全國課改專家進行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專題培訓;2015年7月組織初中語數外學科教師以翻轉課堂為切入點的微課資源研發的骨幹教師培訓;8月中旬圍繞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組織全區教師開展全員培訓。區教師發展中心幫助十八中開展基於網絡平臺的數字化學習實驗,通過採取“校企合作,協作研究,免費使用”的方式,積極推動“微課筆的紙筆互動課堂、課外自主學習自適應平臺”教學實驗,主動拓展師生教與學的方式。同時,全區還建立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定期交流制度,在每月一次教學校長會上,安排新優質初中學校彙報交流課改的工作推進情況。全區堅持以“雙主學堂”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研製為抓手,正在開展首屆“秦淮好課堂”校際評選和區級展示活動,要求學校在校本化實踐的基礎上,提交本校的“雙主學堂”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通過課堂評價標準引領和規範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另外,區教師發展中心還準備安排專人編輯《秦淮課改通訊》,為學校進行課改信息和資料的編輯和定期推薦。全區有關新優質初中質量提升經驗“補上初中教育這塊短板”在《中國教育報》2016年6月7日第10版 刊登,受到同行關注。

5.實施質量提升專項方案。在區教育局的指導下,區教師發展中心圍繞新優質初中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結合全區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了《秦淮區2015年初中質量提升工作方案》,規範了質量提升的具體舉措,明確了初中質量建設階段要求,明晰了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建設的重點工作。在中考複習階段,以中考複習學案編制的使用為抓手,為新優質初中提供複習備考資源的保障,通過學科優質資源建設,來激發學校質量建設的工作動力,挖掘學校質量提升的工作潛力。

區域性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6.提供質量診斷跟進服務。針對新優質初中薄弱學科教師教學能力缺失,質量自主診斷缺位的現狀,區教師發展中心結合學校的實際,在階段性學業質量監測後,充分發揮網絡平臺數據的診斷作用,採取“主動上門”的方式,提供專業化服務,與學校共同召開質量監測反饋會。會前,學校備課組先做好學科分析,區教師發展中心的學科教研員針對學科分析提出完善和修改意見,再組織三所新優質初中學校進行學科集中反饋。通過“以點帶面,現場診斷,校際交流,共享經驗”的質量反饋方式,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科質量提升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自主反思,真正明白學科薄弱的環節在哪,自己找到改善質量薄弱環節的方法,從實現變“學校要我改”為“我自己要改”的質量跟進主動補償的機制。另外,全區以七年級入學新生學業質量監測為手段,開展“初小銜接”專題項目研究,為新優質初中學校的學情定位、教學補償以及教學改進提供參照依據。2015年10月,全區以薄弱初中學業質量監測大數據的分析為切入點,參加江蘇省教育廳“基於測試分析的跟進式改革重大研究項目”的申報,我區“基於網絡測評平臺的區域性教育質量監測組織實施與推進策略研究”項目成為南京市唯一立項成功的城區。

7.開展辦學質量分類評估。針對全區初中發展兩極分化現狀,基於新優質初中學校的現有辦學水平,著眼新優質初中學校的質量薄弱環節,全區繼續實施初中辦學質量發展性評估工作。評估立足於校際分類評估,突出了合格率、低分率達成情況的評估。從去年10月制定《秦淮區初中質量提升學科教研專項行動計劃與實施方案》到2015年中考的實踐效果看,三所新優質初中在提升及格率和降低低分率上有了明顯的改觀。

區域性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二、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未來構想

今後一個階段,作為區域性質量監控管理、學科教學專業指導機構的區教師發展中心,將結合全區的初中發展實際,針對三所新優質初中的發展需求,合理定位市、區兩級專業機構在新優質初中建設工程中的服務功能,堅持“市區統籌,校際合作,學校主體,教師首創”的工作要求,充分調動學校辦學的主動性,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立足課堂效率,進一步以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推動教學方式的變革。面對生源現實與教學實際,立足長遠,面向全體,以生為本,重在託底,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核心環節,切實尊重差異,著眼挖掘潛力、激發動力,採取少教多學,順學而導,以教導學,學練融合的教學措施,抓好每一個班級,關注每一個學生,努力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把“低慢實”(難度降低,進度放慢,效度紮實)要求認真落實到教學每一個環節,不走樣、不變形,重點落實在以下“教、練、考、補、評”五個環節。教——“講學生能聽懂的”,練——“練老師講解過的”,考——“考學生能做對的”,補——“補學生最緊缺的”,評——“評學生有進步的”。

二是完善制度建設,進一步分類分層教研提高薄弱學科教學的精準性。主動建立學科教研跟進指導制度,各學科教研員應強化對關鍵學科、關鍵年級、關鍵班級落實“以學定教”教學原則的跟進指導,實施過程的檢查,有計劃的組織校際研討與交流。主動建立校際聯合分層教研製度,增強不同層次的同類學校教師之間的話語交流,建立校際合作教研活動基地,活動基地為新優質初中學校學科組集體備考、學科研討、活動競賽提供活動保證,教研員定期組織教研活動,開展“以學定教”的主題研究活動,提高薄弱學科教學的精準性。

三是基於技術平臺,進一步嘗試新技術為學生的學習補償提供跟進幫扶。落實分類輔導。為了適應學生差異化學習和個性化輔導,切實提高基礎薄弱學生幫扶效果,部分學校可採取數字化學習手段,充分拓展“以學定教”學習資源,豐富教學方式,部分學校可通過“極算”“智學網”“極課”等移動端APP的應用,豐富分層輔導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分層輔導的主動性和實效性。同時結合翻轉課堂理念,嘗試基於微課資源的分層教學,通過觀看同步輔導的微視頻,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高水平過關。

四是搭建交流平臺,進一步推進區域新優質初中建設的經驗分享和總結。切實強化全區新優質初中建設典型經驗的梳理與總結,不斷固化新優質初中建設的經驗成果。全區定期組織學科教師的專題研討、論文評比、秦淮高課堂評比多種手段,依託微信公眾號、學科教研網、《秦淮教育》雜誌等平臺,為教師創設校際經驗交流的機會,為全區營造一個民主、互動、分享的新優質初中質量建設氛圍。

區域性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三、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政策優化

一是市區共同加強新優質初中辦學硬件的專項投入,通過硬件建設提振師生的發展信心。

二是市區共同加強新優質初中教師隊伍的師資保障,通過專項評估豐富教師的專業發展機會。

三是市區有效開展新優質初中辦學質量的分類評估,通過分類評估發現學校的質量提升的效度。

區域性新優質初中學校質量提升與品質化建設的關鍵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