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小事

读书这件小事

我想,人的实质这东西,再上年纪也是改变不了多少的。就算因为什么而痛下决心重新做人,而一旦那个什么没有了,差不多所有人在所有场合也还是要“吱溜”一下子返回原形,一如复位合金恢复原状或乌龟缩回洞穴。说到底,决心那玩意儿只不过浪费人生能量罢了。——《村上广播》,村上春树,P3

对于村上春树这句话真的是感同身受。离开学校这么多年,除了间歇性的给自己打个鸡血考了个美国CPA之外,基本上再也没有一段时间系统性的持续专注于做一件事的状态了。当然可以用工作忙,时间越来越零碎当作借口,但自己自然心里清楚,这不过是给懒惰找理由。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连早已最大化压缩的健身的时间表都已经无法照做。于是不得不感慨,人这东西,真是说打回原形就打回原形啊。

读书这件小事

就读书这件事来说,回顾这些年来读书的数量和质量,确实也是满足均值复归的原则。发觉很多的书大体都是在高中时代读完的。多亏了自己平时有做记录的习惯,无论干任何事,都会打开一张表格,记录下起始的时间和事情的进度。这执着也算是对于人生的轨迹当中那一点不值一提的小事做一个交代,来聊以慰藉罢。看着读书进度记录的表格,也算是清晰的看到了那一大把一大把不务正业的青春旧时光都荒废到了哪里。

读书这件小事

看最近这些年的记录,2011年54本,2012年22本,2013年11本,2015年23本,2016年15本,2017年3本。不仅仅是数字,这表格里记录的感觉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得是2010年末开始读《白夜行》,于是从2011年开始把东野圭吾已经发行的中文版的书一本一本全部找来读完。当然或许是因为后来东野圭吾在国内的名气越来越大,各个出版社也开始陆续翻译出版他早前的书,于是陆陆续续的每发行一本就买来一本。当然有的时候也会记错,明明已经读过的书,结果被出版社再版发行的更新封面所迷惑:“咦?这本书看起来不错,得买下来回去读。”这种事情发生次数也不在少数,于是才有了之前提到的决心记录下自己买过的书,从何处购买,和阅读日期的信息。

2011年之前的书基本都是去实体书店买的。还是非常喜欢实体书店的感觉。琳琅满目的书籍一排排整齐的摆放在白色的书架上,总是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仿佛作家们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夺取你的注意力:“嗨,来看看我这本吧,里面有非常巧妙的构思和笔触柔软的辞藻哦!”

读书这件小事

之前最喜欢去的是同志街那家同仁书店。每次去在里面逛上一会,总能找到一些惊喜:“哦,这不是我一直说想要读的那本书嘛?”像是已交谈好久却初见的笔友,又好似断了许久联系竟再次重逢的老友。时间充裕的时候,会捧一本书到里面的Wei’s Café喝上一杯咖啡,享受一个冬雪的下午时光。

后来开始漂泊于很多的城市,虽然各个城市也都有规模不小,灯光明亮又自带咖啡店的书店,但很难再遇一个能让自己熟悉又眷恋的书店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或许也是心态开始飘忽,早已失掉了可以形成眷恋的那一点点什么东西。而那一点点到底是什么东西,又无法用语言清晰的表达出来,文字自有它的局限性。

读书这件小事

2011年之后,开始习惯在网上买书。那时卓越早已经被亚马逊收购了。虽然当当网和京东网上的书更全配送更快,但我一直喜欢在亚马逊上买书。算是一种对旧时光的怀念吧。

从2012年开始,发现自己读的书开始变得越来越“有用”。之前会漫不经心的拿起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翻一翻,之后随手捧起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咀嚼一番。这些小说在这样一个贩卖焦虑物欲横流的时代可以被划分为“无用”的书吧。而我们自己不能免俗,于是也开始端起《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或是《贝叶斯数据分析》等等来追赶人工智能的大潮。起初“有用“之书占比并不是很大,而且这类书也并没有被列入到记录的表格之中。但后来这类书买的越来越多,俨然要晋升成为主力军的趋势,于是也只好不得不认真起来,严阵以待的用心做好记录。

读书这件小事

但凡开始形成趋势,必然会有一次反扑。当罗辑思维还在专注卖纸质书的时候,我也买了一些来看,里面固然有些好书,但更多的还是自买回来就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并无建树。后来为了拾起写作的感觉,又把村上春树的书重新读起来。相比于《挪威的森林》,现在更喜欢《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或者说,更能产生一种共鸣吧,毕竟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年龄,对于方向性这种东西的考虑变得更加深刻罢。

九月回国在泰达的牛子牛书店买了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近三年没有回来,书店重新装修,在商场的位置好像也变了(或许是因为时隔太久,记忆的准确性实在靠不住)。在北京某个商圈逛了下西西弗书店,去逛于家堡发现那里的万达也有一家。于是在那边买了东野圭吾《学生街的日子》和村上春树的游记随笔《假如真有时光机》,翻开第一篇就是波士顿,还是倍感亲切,第二篇的冰岛游记确实勾的我也想找机会去冰岛看一下那些拼命飞向浪潮的小海鸟。

读书这件小事

文字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其魔力也不可小觑。高中时在不甚明亮的台灯下读《海边的卡夫卡》的夜晚会时常映入脑海。回忆这东西,其自主生命力有时确是难以控制。不过这也可以当作对自我的提醒,每当这时,就会跑去书架前看一看那些被冷落好久的墨水,拿一本出来,在比当年明亮的多的几盏白炽灯下逐行阅读起来。虽然平时不会觉得,但是看到赤裸裸的数字,真是对于现在的读书量感到汗颜。

不过也不必焦虑,读书的速度自然不会赶超新书发行的速度,那么先从手边的开始读起就好了。“有用”还是“无用”,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心情好了,沏一壶茶,选一本小说,感受下他人的生活情境;忙的紧了,取些“有用”的书来找寻指点,破解困境。

世界如此荒凉,只能培养一颗寂寞的心。而无论命运向何处去,总有好书陪伴,不离不弃,也算是生活的一种善待罢。

英贤社伴你一起学习,一同感伤,一并前行。

世界如此荒凉,只能培养一颗寂寞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