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這件小事

讀書這件小事

我想,人的實質這東西,再上年紀也是改變不了多少的。就算因為什麼而痛下決心重新做人,而一旦那個什麼沒有了,差不多所有人在所有場合也還是要“吱溜”一下子返回原形,一如復位合金恢復原狀或烏龜縮回洞穴。說到底,決心那玩意兒只不過浪費人生能量罷了。——《村上廣播》,村上春樹,P3

對於村上春樹這句話真的是感同身受。離開學校這麼多年,除了間歇性的給自己打個雞血考了個美國CPA之外,基本上再也沒有一段時間系統性的持續專注於做一件事的狀態了。當然可以用工作忙,時間越來越零碎當作藉口,但自己自然心裡清楚,這不過是給懶惰找理由。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連早已最大化壓縮的健身的時間表都已經無法照做。於是不得不感慨,人這東西,真是說打回原形就打回原形啊。

讀書這件小事

就讀書這件事來說,回顧這些年來讀書的數量和質量,確實也是滿足均值復歸的原則。發覺很多的書大體都是在高中時代讀完的。多虧了自己平時有做記錄的習慣,無論幹任何事,都會打開一張表格,記錄下起始的時間和事情的進度。這執著也算是對於人生的軌跡當中那一點不值一提的小事做一個交代,來聊以慰藉罷。看著讀書進度記錄的表格,也算是清晰的看到了那一大把一大把不務正業的青春舊時光都荒廢到了哪裡。

讀書這件小事

看最近這些年的記錄,2011年54本,2012年22本,2013年11本,2015年23本,2016年15本,2017年3本。不僅僅是數字,這表格裡記錄的感覺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記得是2010年末開始讀《白夜行》,於是從2011年開始把東野圭吾已經發行的中文版的書一本一本全部找來讀完。當然或許是因為後來東野圭吾在國內的名氣越來越大,各個出版社也開始陸續翻譯出版他早前的書,於是陸陸續續的每發行一本就買來一本。當然有的時候也會記錯,明明已經讀過的書,結果被出版社再版發行的更新封面所迷惑:“咦?這本書看起來不錯,得買下來回去讀。”這種事情發生次數也不在少數,於是才有了之前提到的決心記錄下自己買過的書,從何處購買,和閱讀日期的信息。

2011年之前的書基本都是去實體書店買的。還是非常喜歡實體書店的感覺。琳琅滿目的書籍一排排整齊的擺放在白色的書架上,總是給人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彷彿作家們都爭先恐後的想要奪取你的注意力:“嗨,來看看我這本吧,裡面有非常巧妙的構思和筆觸柔軟的辭藻哦!”

讀書這件小事

之前最喜歡去的是同志街那家同仁書店。每次去在裡面逛上一會,總能找到一些驚喜:“哦,這不是我一直說想要讀的那本書嘛?”像是已交談好久卻初見的筆友,又好似斷了許久聯繫竟再次重逢的老友。時間充裕的時候,會捧一本書到裡面的Wei’s Café喝上一杯咖啡,享受一個冬雪的下午時光。

後來開始漂泊於很多的城市,雖然各個城市也都有規模不小,燈光明亮又自帶咖啡店的書店,但很難再遇一個能讓自己熟悉又眷戀的書店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或許也是心態開始飄忽,早已失掉了可以形成眷戀的那一點點什麼東西。而那一點點到底是什麼東西,又無法用語言清晰的表達出來,文字自有它的侷限性。

讀書這件小事

2011年之後,開始習慣在網上買書。那時卓越早已經被亞馬遜收購了。雖然噹噹網和京東網上的書更全配送更快,但我一直喜歡在亞馬遜上買書。算是一種對舊時光的懷念吧。

從2012年開始,發現自己讀的書開始變得越來越“有用”。之前會漫不經心的拿起一本《麥田裡的守望者》翻一翻,之後隨手捧起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咀嚼一番。這些小說在這樣一個販賣焦慮物慾橫流的時代可以被劃分為“無用”的書吧。而我們自己不能免俗,於是也開始端起《機器學習:理論與應用》,或是《貝葉斯數據分析》等等來追趕人工智能的大潮。起初“有用“之書佔比並不是很大,而且這類書也並沒有被列入到記錄的表格之中。但後來這類書買的越來越多,儼然要晉升成為主力軍的趨勢,於是也只好不得不認真起來,嚴陣以待的用心做好記錄。

讀書這件小事

但凡開始形成趨勢,必然會有一次反撲。當羅輯思維還在專注賣紙質書的時候,我也買了一些來看,裡面固然有些好書,但更多的還是自買回來就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並無建樹。後來為了拾起寫作的感覺,又把村上春樹的書重新讀起來。相比於《挪威的森林》,現在更喜歡《國境以南,太陽以西》,或者說,更能產生一種共鳴吧,畢竟到了這樣一個尷尬的年齡,對於方向性這種東西的考慮變得更加深刻罷。

九月回國在泰達的牛子牛書店買了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近三年沒有回來,書店重新裝修,在商場的位置好像也變了(或許是因為時隔太久,記憶的準確性實在靠不住)。在北京某個商圈逛了下西西弗書店,去逛于家堡發現那裡的萬達也有一家。於是在那邊買了東野圭吾《學生街的日子》和村上春樹的遊記隨筆《假如真有時光機》,翻開第一篇就是波士頓,還是倍感親切,第二篇的冰島遊記確實勾的我也想找機會去冰島看一下那些拼命飛向浪潮的小海鳥。

讀書這件小事

文字雖然有它的侷限性,但其魔力也不可小覷。高中時在不甚明亮的檯燈下讀《海邊的卡夫卡》的夜晚會時常映入腦海。回憶這東西,其自主生命力有時確是難以控制。不過這也可以當作對自我的提醒,每當這時,就會跑去書架前看一看那些被冷落好久的墨水,拿一本出來,在比當年明亮的多的幾盞白熾燈下逐行閱讀起來。雖然平時不會覺得,但是看到赤裸裸的數字,真是對於現在的讀書量感到汗顏。

不過也不必焦慮,讀書的速度自然不會趕超新書發行的速度,那麼先從手邊的開始讀起就好了。“有用”還是“無用”,都不會有什麼影響。心情好了,沏一壺茶,選一本小說,感受下他人的生活情境;忙的緊了,取些“有用”的書來找尋指點,破解困境。

世界如此荒涼,只能培養一顆寂寞的心。而無論命運向何處去,總有好書陪伴,不離不棄,也算是生活的一種善待罷。

英賢社伴你一起學習,一同感傷,一併前行。

世界如此荒涼,只能培養一顆寂寞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