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冷靜,不盲從,給中小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幾點建議

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正在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互聯網+”時代的大多數中小企業已有了嚴重的危機感,面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經濟、已顯頹勢的傳統產業和互聯網轉型發展觀點的盛行,相伴襲來的是五花八門的新技術、新思維、新概念和新模式,很多人被忽悠得方向都沒了。而恰恰在這個時候,中小企業主們更需要冷靜而非盲從,因為互聯網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藥。

(純乾貨)冷靜,不盲從,給中小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幾點建議

不知從何時起市面上開始充斥著各種網絡營銷、聯盟平臺、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商業模式講座,那些“大師”可以輕鬆的從連微支付都沒搞太清的人手上收到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資金。放大恐懼、展望形勢、 拋出概念、免費吸引、暴利誘惑、深度參與,是這些“互聯網大師”們的慣用手法。讓對互聯網陌生甚至恐懼的中小企業深度參與甚至主宰一個互聯網新模式平臺,實現企業的轉型——這對於飽受電商等模式衝擊的中小企業主們有莫大的誘惑和吸引力,他們覺得不再是互聯網棄兒,也不是簡單的微電商的用戶,而是搖身一變成了最熱門移動互聯網平臺的深度參與者與主導者。互聯網暴富的神話對每個人一直都是傳說,但是當傳說來到身邊時,相信很多辨別不清的人會參與其中。我認真看過他們的所謂“平臺”和“產品”,他們也許不知道,他們花了數萬甚至數十萬拿到手的平臺是一個連支付和像樣的交互適配都沒解決好的手機版網頁!而那些曾聽得熱血澎湃的“互聯網思維落地課程”裡的東西一旦拿到企業應用後,也如同這個手機版網頁一樣帶不來半點實際效果。

當今,中小企業在尋求互聯網轉型過程中亂象頻生,究其根本還在於兩方面原因:

其一是中小企業自身對於互聯網化、電商化等新商業模式的錯誤理解和在“新常態”下企業發展現狀認識不清,提不出具體的信息化需求和本企業可操作的轉型方式。身邊很多中小企業的老總起家的模式往往是“簡單的低買高賣”或是憑藉“關係”拿下了幾處“大工程”,至今這種方式一直延續。最多不過是依舊遵循傳統的研發、採購、生產、銷售、客服的經營模式,幾乎是無任何新意的模式。最終導致無論怎樣的成功學培訓或“找好項目”,都難以實現業績倍增和規模擴張,甚至對自身維持經營都構成嚴峻挑戰。互聯網時代的產業間出現更多、更復雜的跨界融合,導致行業規則的深刻改變甚至顛覆,行業的“勢”變了:競爭格局、客戶群體、消費行為、產品和服務需求等眾多變化——而這種變化恰恰又是大家未曾經歷和“老辦法失靈”的,比如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是傳統產業的人前所未見和難以接受的,即使能接受也不會利用的(直播、彈幕等)。

(純乾貨)冷靜,不盲從,給中小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幾點建議

而互聯網的思維方式雖然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在大的傳統環境下,中小企業無論是外部條件還是自身環節,想立刻形成一套與這種思維相匹配的經營體系,無疑是極度困難的。大家都知道製造業應向著C2B的模式轉型,由客戶發起個人訂製,企業個性化地安排生產,從而打造企業自身粉絲經濟。但這種經營模式當下實施起來的可能性很小。比如年前,不少年貨麵點商在微信朋友圈、商會圈兜售他們的傳統麵點,仍然是過去的那幾樣,連外形都沒什麼變化。我的一個企業朋友因為公司裡年輕人多,希望訂的麵點能特別一點以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但找遍了全市十幾家麵點商後只好放棄。原因很簡單,他的訂單量不足夠大,生產加工麵點的廠家新做模具根本不夠成本。

其二是互聯網行業內的服務公司沒有真正理解中小企業的真實需求,卻為了自身的短期商業利益以所謂的“新概念”“新模式”不斷向傳統企業推銷並不適用的互聯網產品或用空泛的“聯盟”、“平臺”來忽悠甚至欺騙傳統行業的朋友,使得本來對轉型舉步維艱且信息化基礎薄弱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同時也擾亂了互聯網服務行業的市場秩序。

可以說真正瞭解企業的是企業主自身,這些互聯網服務公司缺乏傳統行業裡具有長期從業的人才,對於具體的行業規則、行業痛點一知半解,往往在傳統企業面前堆疊大量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名詞,並借用一些耳熟能詳的成功的案例來為企業“洗腦”,而後再包裝一些思路或“服務”來引導這些傳統企業。但他們並不關心也沒有能力關心落地執行的問題——這在互聯網服務行業是一個普遍現象。

中小企業相對具有獨特的靈活性,所謂“船小好調頭”。正因如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更要全面而冷靜地認知互聯網,既要有企業外部的定位思考也要有基於企業內部資源的重新審視與調整,順“勢”固守,不應跟風盲從。以二次打拼的決心、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實現自身的企業轉型和騰飛。為此,我給中小企業的朋友們提幾點建議:

一、對於想加入一些新商業模式“聯盟”或“平臺”的朋友:

請最好謹慎些,尤其是參加某場大會,要現場掏錢加盟的平臺,更需剋制一下掏錢的衝動,問一下IT行業裡的朋友聽聽內行的意見。如果真是好平臺,完全可以會後再親自到平臺公司談一談合作和繳費,肯定能建立比會場銷售員更緊密的合作關係。至於那些註冊就可以賺錢,坐著就可以盈利“電商新平臺”不過是傳銷披上了互聯網的外衣而已,除非你想加入這個行業。

(純乾貨)冷靜,不盲從,給中小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幾點建議

二、對於想自己建個“平臺”或“聯盟”整合行業和區域資源的朋友:

有這種想法的朋友太多了,但互聯網行業裡以小博大從來就是傳說,如果別人做到了,要先看人家早先有多少積累,現在又擁有了多少資源,那些才是關鍵。當你想建一個行業平臺整合別人時,是否先想想在該行業自己有多少積累、擁有多少資源,計劃前期要燒多少資金?你有否想過你的人員配置跟得上?如何讓人知道你的平臺?如何讓人使用你平臺上的產品(或服務)?如何讓人經常使用你平臺上的產品(或服務)還替你傳播口碑?如果沒有答案或只拍腦門,你還是不做為好。

建議中小企業還是要務實。先考慮怎麼通過線上和線下交易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怎麼出更多貨、怎麼接更多訂單、怎麼讓企業活下來,有足夠資本和認識的時候,再做與眾不同的事。可以先做一些已經被電商、被互聯網證明過的事,商業模式可行、營收客觀、投入產出成正比的事。

三、對於希望互聯網與自身企業實際結合,在行業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朋友,我倒是有幾點實用的小建議:

1、互聯網轉型無異於二次創業,許多事需要“親力親為”。許多中小企業主因為不懂而不願學習、因為年齡而拒絕實踐,甚至希望依靠別人而自己當“甩手掌櫃”,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抓實操,在熟知自己企業的基礎上,合理使用互聯網工具,圍繞“數字化”的客戶群體開展經營管理並不斷地試錯和改進——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企業價值的再造。

2、市場環節是起點和重點,儘量從第三方平臺“建店”和“建公共號”入手,將技術類APP開發的投入減少,重點放在線上運營、線下環節保障上。“運營”、“策劃”之類的軟投入(或人才投入)儘可能提高些。建議不要上來開淘寶天貓之類的網店,如果你真想開淘寶網店,想做的像個樣子,一般在具有產品優勢的前提下,前期整體預算(僅僅達到盈虧平衡)最少要是80萬左右。

3、就像只建一個企業網站遠遠稱不上“互聯網+”一樣,不要指望一個網店,一個APP或一個微信號,就能給你帶來銷量,單一的推廣模式已經過時,現在如果要做推廣,需要找準目標人群,制定推廣計劃才可以達到效果。每個品牌,每個產品的推廣手法都不應該一樣。也不要相信網站的流量,粉絲的數量,流量的來源才是重要的。特別是“實體店”的經營者,儘快著手現有顧客或會員的數字化——現在許多傳統企業無視自己地盤上的“數字金礦”卻幻想著讓第三方的“微營銷”公司給你帶來線上“客戶”,無異於緣木求魚!

4、對於傳統企業來說互聯網轉型都是有難度的,單單依靠自身很難完成,勢必要引入外部互聯網人才或合作。實際上在市場上“代運”“外包”等靠譜公司不多,在轉型前多走出去,多與IT行業人交朋友。考慮讓一些朋友成為你的監工和顧問,再考慮和第三方合作或人才引進,倒是不錯的選擇。

5、堅持就是勝利。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招鮮,所以創新一定是在堅持的過程中得出來的,好的想法、好的模式、好的產品一定是在堅持的過程中磨練出來的。

四、對於想找互聯網合夥人或給技術人員“乾股”的朋友:

除了關注那些傳統上個人品行素養外。希望朋友能找到“真正的互聯網人”做合作伙伴。這種“真正互聯網人”也正是對互聯網應用有“敬畏感”的人,他會承認自己對傳統產業的無知,願意沉下心來通過實地找到行業的痛點;同時他們也有過親身操盤的經驗(包括失敗的經歷)以此會提供行之有效的實戰建議並知道不斷加以完善和修正,小步快跑,快速試錯。對於那些年輕的“乾股”候選者,我建議朋友們還是先審視一下他們是否曾經在合理投入下做過一些“從0到1”的運營項目再說,否則當你看到超出你預算底線的賬本心煩時,也就是他準備離你而去的開始。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中小企業朋友們關注的互聯網創新。很多時候,從自己用戶的角度出發,從你的身邊出發,觀察你的用戶,觀察你的供應鏈,觀察你的上下游,你會發現還有很多很複雜的問題沒有被簡化,很貴的東西沒有更便宜。這裡面就一定蘊含著改變甚至顛覆的機會,必須對自身所在的行業有深刻認識,特別是對行業普遍性痛點的認知,才有可能在與互聯網的結合當中找到更能滿足用戶需要的好產品和好項目。今天的網絡已經被賦予越來越多的職責,它不僅是承載人們相互溝通的平臺,同時也成為提升生產效率的重要工具。創新的最高境界,是把互聯網這種基於“人本網絡”的創新精神將不斷延伸至更多行業領域,為各種商業模式的演進創造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