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作者:孫位 創作年代:唐代 規格:45.2cm×168.7cm 材質:絹本設色


閒言少敘,首先上圖。圖片及具體信息如上。


孫位,相信絕大多數小主都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確實,這名字,在美術史上出現的頻率確實太低了。


BUT,這絲毫不影響人家在美術史上的地位,王希孟也創作了一件《千里江山圖》呢,不照樣光彩熠熠呀!東西夠硬,才是硬道理,古今中外,皆然。


這位孫大師,到底何方神聖?如下:


孫位,生卒年不詳,一名遇,號會稽山人。晚唐畫家。會稽(浙江紹興)人。善畫龍水、人物、松石、墨竹、龍水,兼長天王鬼神。唐廣明元年(881)十二月初,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隨僖宗入蜀,居成都,蜀中畫山水人物,皆以孫位為師。名列蜀中畫家第一,對四川地區繪畫藝術影響頗大。現傳世有《高逸圖》卷。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圖片不是孫位,僅需要一張圖而已,具體是誰,小主看下邊


作品描述了個啥事呢?一堆酒鬼的故事,準確的說,是高傲的酒鬼的故事。這麼說,好像不太友好哈,整點文詞呢,《高逸圖》描繪的是“竹林七賢”的故事(大柒忍俊不禁……)。


由於年代久遠,這幅《高逸圖》只是殘卷,畫面上只有山濤、王戎、劉伶和阮籍四位人物,而嵇康、向秀、阮咸三位人物的畫面,在北宋時就已缺佚。


小主跟上大柒的思路,萊茨構!


圖右的第一位人物是山濤。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與嵇康、阮籍是好友。他善於飲酒,但從不失態。畫面上,山濤袒胸露腹,披襟抱膝,豐腴的軀體,倚著華麗的花墊,頭微微仰起,雙目凝視前方,那恢弘曠達的儀態,呼之欲出。山濤身旁的侍者,正在將一張古琴奉上。他在司馬炎稱帝時,入朝做官,官至吏部尚書,然他貞慎儉約,俸祿薪水散濟親鄰,又殫精竭慮為朝廷選拔人才,後人稱他“雅量恢達,度量宏遠”,形容他“如璞玉渾金”,內含清貞的氣量。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山濤


畫面的第二位是王戎。王戎是“竹林七賢”中的小弟,年齡比山濤小二十九歲。他是富貴子弟,喜歡清談。畫面上的王戎,裸足跌坐,右手執如意,左腕懶懶地擱在右手上,似乎正欲侃侃而談。手中擺弄如意的細節描繪,正是庾信《對酒歌》中“王戎舞如意”的寫照。在王戎的側後,恭敬地站立著一位懷抱書卷的書童。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王戎


第三人為寫《酒德頌》的劉伶,容貌醜陋,滿頤髭鬚,以飲酒出名。他主張無為而治,被朝廷視為無能而罷官。於是他縱酒放誕,常乘鹿車,攜一酒壺,使人拿著鋤頭隨後,意指醉死便就地埋葬。他曾寫過一篇《酒德頌》,謂喝酒“無思無慮,其樂陶陶”。畫家筆下的劉伶滿頤髭鬚,其貌不揚,大概痛飲初歇,正蹙眉回首,往身後侍童捧上的唾壺作漱口狀,而雙手卻仍端著酒杯,對杯中之物還是戀戀不捨。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劉伶


第四人為飲酒放浪,慣作青白眼的阮籍,旁有童子奉上方鬥。阮籍其詩才與嵇康齊名,他博覽群籍,尤好老莊,嗜酒能嘯,喜彈琴,作《詠懷詩》八十二首,為世所重。他容貌瑰傑,風度灑脫,此時正手執麈尾,面露微笑,神情悠然。麈是一種比鹿稍大的動物,是帶領鹿群的領頭者,故而麈尾不僅有拂塵清暑的作用,而且含有“領袖群倫”的意義。這一細節的刻畫突出了阮籍在七賢中的領袖地位。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阮籍


《高逸圖》畫面採用早期橫卷式結構,四位人物分別列坐於華美的地毯上,動作、情態各具神采。在他們旁邊,各有一個侍者在小心地侍候著。畫家在人物之間用芭蕉、菊花、松樹、湖石等相隔,以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使畫面統一於和諧的環境之中。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侍者局部


《高逸圖》中的人物、衣服及陪襯的景物、器具,均用淡色或白描,顯得素靜雅潔,象徵“竹林七賢”身置物外的閒適;而花毯及背倚的花墊,不僅畫出許多複雜的圖案,而且敷以重彩濃色,顯得鮮豔奪目,暗示“竹林七賢”名望地位的高貴。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大柒說畫 | 一幫高傲的酒鬼,延續了千年美談

“竹林七賢”局部


此件無作者款印,由宋徽宗題名《孫位高逸圖》。畫上鈐有北宋“宣和”“雙龍”“睿思東閣”印,南宋“政和”“宣和”“御書”印,以及清梁清標和清內府諸藏印。另有六印不能辨認。《宣和畫譜》《石渠寶笈》等書著錄。


其實吧,大柒在看這件作品的時候,更多的是在感慨筆墨的清勁渾樸,一股拙拙的生氣,撲面而來。不說了,說多了,估計小主該暈了,畢竟技法上的很多問題,沒有實踐的體會,是很難感同身受的。


講好故事,小主有所得,大柒就心滿意足了,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