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这时,看着与病毒直面他们的故事,有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


又是一个春天,这席卷全国的疫情,众人皆置身其中。病毒面前,我们可以闭居、可以躲避。但是,这群白衣使者必须直面,十七年前已证明他们站在“最危险”的地方。


其实,疫情到来之前,哨声已在楚地的一个角落“呜呜”地吹响。吹哨人,同样是白衣使者。吹哨时,是来自医生的天命和责任。


今天,我们记录了唐都医院的十个瞬间。非常时期,这些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要知道,这世上少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更多是挺身而出的凡人。


1


如果脱去身上代表职业的服装,我们都是亿万人中不显眼的一份子。经历着,曾经历过的一切。


十七年前,姜华还是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


十七年后,当年那个眼含热泪为英雄鼓掌的女孩,已成为呼吸内科医生。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新冠状病毒”疫情以来,医院里发热门诊患者聚集,工作量超乎常人想象。2020年1月24日除夕凌晨,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的她,近乎虚脱地回家。


凌晨三点,突然被电话惊醒接到即刻出征武汉的命令。


此时孩子尚年幼,近两周一直在生病。然而,疫情就是命令。一咬牙,姜华将她托付给爱人。就在除夕夜,她和战友们一同驰援武汉。


路上,当年幼的孩子打来视频电话,奶声奶气地叫着“妈妈”。姜华用灿烂的笑容跟女儿告别,挂上的那一刹那,却泪流满面。


2


2020年1月29日,唐都医院发热门诊忙碌依旧。此外,放射科也一如既往人满为患。


非常时期,每人每天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为保护连轴转的机器,不能开空调,数九寒天只能用一个很小的电暖气取暖。他们对着电暖气的那面烤得发烫,背着的那面照样冷风嗖嗖。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每一位患者检查完,他们都必须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将空气和地面进行彻底消毒。


防护服的面罩和眼罩容易起雾,严重影响视线。雾气凝结成水珠,流淌在脸颊上、脖颈里,冰冷刺痒,不能伸手去挠,只能咬牙硬忍着。


累了,就靠在诊室外墙上,小憩一下。然后,爬起来继续。


3


对于病毒,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恐惧。


更何况,对于直接接触病毒标本的医生来说。


他们,必须战胜心理上的恐惧和压力;除此之外,还要承受长时间穿戴全套防护装备的痛苦。寒冷的冬日,他们每完成一批临床标本检测,早已汗流浃背、湿透衣衫。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作为陕西省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第一梯队定点医院,唐都医院的速度是本能的:


董轲,检验科的主任。在第一时间,带领着16人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小组迎战。


在各科室通力配合下,他们用不到二十四小时时间,便完成所需设备的安装、调试,试剂的选择、调配等准备工作。


8人从事病毒核酸检测,8人入驻特殊发热门诊,全员无休。


4


范珊红,感染控制科主任。从疫情爆发初起,一切都已属于“抗疫”。


在陕西省还未接诊疑似患者之前,她就考虑到疫情可能的发展情况,提前带领团队完成医院发热门诊改造、ICU病房流程梳理、全院感控培训等。更重要的是,她是全军最专业的感控专家之一。


她也对省市重点医院展开专项培训,为陕西省疫情抗击打下坚实基础。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14天时间,336小时连轴转。


二十四小时辗转三地,大年二十九下午紧急前往广西督导疫情工作。大年三十凌晨三点,她再次接到紧急任务连夜改签飞回西安。大年三十下午在唐都医院集结,晚上乘坐空军战机前往武汉前线。


这,是属于范珊红的“抗疫十二时辰”。


当战机降落武汉正好零点,轰鸣的战机声,是属于她们空军医疗队新年的钟声。


5


大年初一,清晨。


唐都医院区域的巡逻铁骑队员,拍下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者。


“铁哥们”,有“铁哥们”的致敬方式。在巡逻铁骑队员眼中,一场疫情就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战役。他们得知,得知空军医疗队除夕夜出征武汉。


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向驰援武汉、赴汤蹈火的军医们致敬!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一方是勇士,守一条街,护一座城,他们展现了不退的决心。


一方是英雄,到湖北去,到武汉去,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


他们都是别人的父母、子女、爱人。他们带着太多的牵挂,甚至连年夜饭都没顾上吃一口,只为那肩头的使命,如山的使命。


6


大年三十凌晨三点,传染科护士长李沛接到电话。


驰援武汉刻不容缓,医院要紧急从科里抽调12名护理人员前往武汉,当天必须出发。


早已在心中做好预案的李沛,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人员抽组。接到电话的每一个人都没有犹豫,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这是一支多次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军医队伍,曾完成多次重大疫情防控任务。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但是,大家却不知道,她的父亲在出征前三天刚做完胰腺癌手术。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肿瘤,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看着身上还插着三根引流管的父亲,李沛心中充满了愧疚。


但军人的使命、军护的职责让她义无反顾。


她说:“我们是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将用血肉之躯,保卫好我们的长城。”


7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两人的故事,有很多。


在特殊时期,已无温存可言。


因为,彼此都忙的无法见一面,看一眼,说句话。因为他们清楚,在这个与死神赛跑的特殊战场上,自己为何而来,为谁而来。没有花前月下,顾不得儿女情长: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白宝宝和申晓芬夫妇,一个在隔离病区,一个在发热门诊,相距不到20米却很难见面;王新和仲月霞夫妇,把工作当作过团圆年;


杜虹和李璟夫妇,退掉回家探亲机票;雷海涛和焦大脉夫妇,把四岁孩子“撇”给爷爷奶奶,同在一个医院却靠微信联络。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8


2020年1月28日中午12时,武汉洪山区某超市。


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轮休队员们,正在采买工作和生活物资。她们突然发现一名年轻女性晕倒在超市地上,赶紧跑上前查看情况。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晕倒的女子有30多岁,神志清醒,面色苍白,左侧脚踝出现明显肿胀。队员对她进行了检查,女子无明显呼吸道感染症状。


因此,队员们初步判断为低血糖、贫血引起短暂性晕厥。随后,她们联系超市工作人员为其进行冰敷,给予巧克力、糖块等食物补给。


待女子身体状况好转后,队员们才放心离开。


对他们来说,脚下所在即责任所在。


9


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和面罩,他们以肘碰肘,相互问候和加油。


在这里,医护人员“碰肘礼”悄然盛行。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这种“无言”的表达方式,是透过防护服眼罩和口罩下的眼神传达,是肢体接触的相互鼓励。喜怒哀乐,一肘碰之。


荣辱与共的无声誓言,是心系苍生的殷切嘱托,

是心照不宣的意念,也是心有光芒的温暖鼓励。


于是,它成为了这里的海报。


10


2003年非典时期,全军第一本抗击非典科普宣传册,是《傅医生谈非典型肺炎防治》。这本宣传册的作者,傅恩清只用了三天,较早普及了非典型肺炎相关知识。


疫情爆发后,他30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再显身手。


一个易于掌握、简捷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简便临床诊治实用策略,在最快时间被制定出来。编制成册后,经队领导专家组审核后紧急发往各病区。


在策略的指导下,武昌医院部分病人经专业处理后趋于平稳。众多发热患者得到控制,部分重症患者经无创呼吸机支持也有所好转。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临行前,给傅恩清送行的孙子和孙女也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是多么“勇猛”。


他们只是听爸爸妈妈说:爷爷要去一个地方消灭“病毒怪兽”,可能有好长时间不能回来抱着他们玩耍了。


小朋友们噘起了嘴,因为舍不得爷爷的离开。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在疫情面前,这样的故事很多。本篇笔记所记录的,也只是无数分之一。


灾难面前,人性展露无疑。很多人的不安、无助、慌张、愤怒和痛苦,都会涌现。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该如何要去做,才能让希望的光芒照亮,走出这时的灰暗。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道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作为医生,李文亮因坚持一线被感染,他怀有第二个孩子的爱人也不慎被感染。记者问他“出院后有何打算”,他说:“尽快回到防疫一线,同事和同行们太累了”。


“他们与病毒直面的那些故事,我们每次都泪目……”|西安微光


此刻,在无法预测的灾难面前,在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的今天,难谈大义。


只要心存善念,世界就有微光,明天就值得期待。


“千山万水相聚的一瞬,千言万语就在一个眼神;生活是个复杂的剧本,不改变我们生命的单纯。”


每个善良的人,都值得我们铭记。


些许年之后,我们仍会记得此时的一切。那一束微光,会一直在内心深处。


内容=CHENGJI.城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