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享乐两不误——唐人的寒食与清明,成就了千古好诗文

“人间佳节惟寒食。”

宋人邵雍在《春游吟》中把寒食作为人间佳节并非空穴来风,因宋朝继承的是唐朝的寒食做法:改火、寒食、放假、扫墓、踏青及各种游艺活动,同时还产生各种相对应的各种寒食美食。

恰寒食之际,正是春天,说是人间佳节一点也不为过。在大唐人心中,寒食节也是鲜明、最具格调的全民性质的节日,被纳入国家正式的节日之中。唐代的寒食节节俗活动非常丰富,鲜有其他节日与之相媲美。

寒食的由来,众所周知,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不求回报,功成之后,躲进森林侍奉母亲,如果有所求,便唯有“但愿主公常清明……勤政清明复清明”,只是“主公”想要回报介子推,给他大官做,甚至不惜放火火烧森林,希望介子推背着母亲出森林,不料介子推宁死不出。

“主公”后悔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便下令放火烧山这一天为寒食节,通晓全国,在每年的这一段时间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主公”便是晋文公。

《全唐诗》卷122,卢象《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从此诗中可见,唐人的寒食,依然为纪念子推,只不过后来发展成多样化风俗了。

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祭拜介子推亡灵,发现坟墓前死的老柳树死而复活,又长出了柳枝万千条,随风摇曳。晋文公仿若看到了介子推,便把这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每年冬至后一百五、六日便是寒食节,寒食节一、二日就是清明节了。在唐代,寒食和清明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全国性的大节日。

祭祀享乐两不误——唐人的寒食与清明,成就了千古好诗文


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提到的正是今人同样重视的清明节,国家明文规定放假三日。但鲜为人知的是,清明节的文化品格源于寒食节。后逐渐的寒食、清明发展为一个节日:清明,即“寒食即清明”,既有寒食的禁火,又有清明的扫墓祭拜先祖,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资治通鉴》卷241中记载:“弘正既入郓,悉除苛禁,纵人游乐,寒食七昼夜不禁行人。”包括官户、奴婢等最低下的人,也享受寒食的三日假。来自《唐六典》卷六《刑部都官》中的记载:“官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这些年,全年辛苦,仅有的三次假休,寒食为其一。

由此可见,寒食不愧为人间佳节。

唐末江南寒士孟云卿的《寒食》写道:“三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断烟火,不独清明为子推。”

从诗中可看出在特定的时间里只吃寒食,不生火,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尤其是对于老弱病残者。正如李崇嗣的《寒食》中所写的那样:“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于是乎,聪明的唐人就把原先的寒食禁火逐渐发展为改火的习俗。即,在寒食节的第三天,也就是清明节这一天,要砖木取火,称为“新火”。取新火也有一定的讲究:“春取榆柳之火”,寒食正直春,应该用榆树和柳树来取火,记载来源于《周书·月令》中。

由于砖木取火有一定难度,故而清明节这一日,宫廷中就会砖木取火的比赛,皇帝还规定:先钻得火的人,赏赐绢三匹,金碗一口,以表示皇帝的恩宠。皇帝还会把新火赏赐个大臣,赐百官薪火,这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在孟云卿的诗中提到的是“贫居往往断烟火”。

祭祀享乐两不误——唐人的寒食与清明,成就了千古好诗文

唐诗中提到此类赏赐的恩泽为:“御赐传香殿,华光及待侍臣。”“朱骑传红烛,天厨赐近臣。……荣耀分他日,恩光共此辰。”(韩濬《清明日赐百僚新火》)“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君平的《寒食》)获得新火的少数达官贵人还会将柳条插在门前,炫耀一番。

老弱病残者不宜吃冷食,可到庙里去乞小火,但要先占卜凶吉,倘若为凶兆,则会触犯神灵,不可取火。故而人们想出其他办法来使食物加热:放在强光下晒,放到马粪堆里烘热等。好在唐代的禁火寒食只需三天。

正如宋人钱易在《南部新书》中概括唐人的寒食与清明的节日习俗那样:“长安四月以后,自堂厨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笋厨。……每岁寒食,荐饧粥鸡球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疋,碗一口。”

此外,大唐清明还兴起扫墓之风,这是由于大唐王朝极力发展的孝道文化,不断推进了清明扫墓祭祖这一重要习俗的发展。

在上古时代,还没有扫墓的风俗,如果没有赶上葬礼,则可到死者的墓前行礼,表示歉意。到了唐开元二十年要四月十九日,朝廷做了明文规定,把寒食祭募习俗作为仪制,要全国臣民执行。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可见一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去。冥冥重泉哭不闹,萧萧暮雨人归去。”祭祖时还要焚烧纸钱。

若身在他处,也要“准礼望墓以祭”。“望墓以祭”即登山,朝着祖墓的方向行礼遥望,还要把纸钱撒向空中。如若没有高山可登,可沿着河流边上,望着祖墓的方向而设祭。诗人王建有诗描写这样的情景:“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祭祀享乐两不误——唐人的寒食与清明,成就了千古好诗文

如果你以为清明拜祭先祖就一定是凄凄惨惨戚戚,那就大错特错了,富有个性的唐人,敢于活出自我个性的唐人,是不会虚度春光大好的清明时节。更何况清明是国家规定的休假日子,尽管唐王朝政府因担心人们看淡扫墓而着重外出游玩而三令五申,不许在扫墓时游玩,但放达的唐人怎么能忍受枯燥无味的生活呢,又岂能受困于一纸条文的限令呢?

白居易写到:“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寒食节,游艺活动可真多,除了踏青郊游,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斗百草、蹴鞠、斗鸡、打马球,插柳、植树等等。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并不矛盾,二者共同构成了寒食节的习俗。唐诗中有很多关于寒食踏青郊游的记载:

骆宾王的《镂鸡子》:

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

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镂鸡子是一种刻画花纹的鸡蛋,在鸡蛋上刻画花纹,流行于唐代的寒食节。这些彩蛋可以用来互相赠送,也可以用来较胜斗赢。元稹的《寒食夜》中就有描写斗彩蛋的描写:“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

韦庄描写清明荡秋千时的情景:“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毬。”这是王建描绘宫人打球的《宫词》。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此为韦应物的《寒食后北楼作》,描写的是寒食节军队蹴鞠作乐的场面。

皇帝也喜欢大宴群臣,张籍的《寒食内宴二首》中有此类描写:“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

至今,清明祭祖上坟,加踏青郊游,一肃静,一活泼,并行不悖,让人联想起那句标语“严肃活泼”,而介子推依然为后人所推崇,传诵于悠悠众口间。唐人就是生活在一个清明复清明的时代。

清明,芳草青青。

但愿后人常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