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俗話說,元宵之前都是年。現在,年結束了,我們在家應該做些什麼?

古往今來,元宵一到,人們便會通過吃元宵、放花燈等各種喜慶的活動,來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團圓。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然而,由於今年的情況特殊,大家都知道,中央電視臺的元宵晚會也取消了現場觀眾。現在,每個社區、物業都實行了較為嚴格的出入“禁令”。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和孩子們居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學習,趁著這個節日,與孩子一起分享幾個知識點,也算過了一個特殊有意義的節日吧。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去上學。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學生們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因此開學的花燈,就成了元宵節的一項固定活動。

一代帝王對教育和儀式感的重視,值得我們廣大家長學習。

01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也是中國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關於元宵節由來,有很多傳說,佛教認為元宵節源於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

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俗三百題》中:“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也有於正月十五張燈有關係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蹟。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正月十五日。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但是,也有人根據資料與民俗傳說,認為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不論傳說如何,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信息、文化皆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此加以慶祝,其實包涵著內心的祈福,因為開春在即,過完年後,將要開始來年的春耕生產,多少有著慶賀、祈福的意願。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正月十五日正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杆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活動逐漸成為了後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就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02 元宵節的習俗

正月十五有很多習俗,祖國很大,十里不同俗,各地風俗不太相同,這裡主要提及幾個影響比較廣泛的。

1、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湯煮或油炸,看起來熱熱火火,寓意為團團圓圓。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鹹、甜、葷、素之分;又按製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麵、高梁米面等。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但在我的記憶中,隴東好像過去沒有吃元宵的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奶奶和媽媽就在家裡蒸包子,由於物資匱乏,家裡條件有限,除了蒸白菜蘿蔔包子外,就將春節期間用大油炒菜時煉油剩下的油渣包成“油麵包子”,或者用紅糖摻些黑麵蒸成糖包子。有時候,還會蒸一些“蕎麵卷卷”,就是將蕎麵與黑麵和好後擀成條狀,中間夾些䄧面(西北特有的油料作物)。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最講究的要數蒸屬相,家裡有的屬相,一般都要用面捏成12生肖的模樣,有的還要再背上或者頭頂留一個盛油的位置,這樣蒸出屬相後,給倒點食用油,用棉花捻個燈芯,點燃後先供灶神,俗稱“點燈”。

2、猜燈謎。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裡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3、賞花燈。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傳奇小說《薛剛反唐》裡就有這樣的描述:

把一座長安城,竟變就了一個燈市。男男女女,老老幼幼,若村若俏,或行或止,紛紛嚷嚷,挨挨擠擠,都出來步月觀燈。且說那魯王門前的燈,是八仙上壽、王母幡桃;越王門前的燈,是八蠻進貢;兩遼王門前的燈,百獸燈中掛麒麟燈;江夏王門首,是百鳥鳳凰燈;胡國公門首,是八仙過海燈。其餘各親王大臣門首,俱是希奇故事燈。皇城內花燈尤其更盛,五鳳樓前,搭起一座彩山燈,高有六丈,俱用五色彩緞紮成,頂上用黃金瓦,四面俱以珍珠白玉砌成,中間掛一金龍燈,以金錢紮成龍鱗,周圍張掛外邦所貢奇珍寶玩珠燈,何止幾千盞。正面黃金匾上,用明珠穿就四個大字:“萬國同春”。一副對聯,也是珍珠穿的,左是“四海咸寧萬邦俱載皇家歷”,右是“山河水固兆民盡享太平春”。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4、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

04 描寫元宵節的詩詞

描寫元宵節的古詩詞首推宋代大文豪蘇軾《南鄉子•宿州上元》:

千騎試春遊,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

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不似白雲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當然,傳統的元宵節也流傳下來了許多千古名句,很多詩文其實也是比較常見的,現推薦部分詩詞,感興趣的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搜索更多的詩句,與孩子一道學習。

《正月十五夜》 (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折桂令元宵

《元宵》(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

04 關於元宵節的幾個傳說

古代的民間傳說,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弘揚善良正義,通過故事的形式口口相傳,挖掘人性深處善良的本真,讓子子孫孫得以傳承和發揚;一類是針貶時政,諷刺政治。

1、仙女救人

據說很久以前,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在地上,但被一位凡人獵殺。玉皇大帝知道後很生氣,就命令天兵正月十五日在地上放火,燒死所有的凡人。

皇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能忍受百姓受苦,於是冒著生命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人民。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一時茫然不知怎麼辦。仙女最後出了一個主意:“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家裡掛紅燈籠、放鞭炮、放煙花。這樣,玉皇大帝就會認為天兵已經放火也許可以保全性命。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正月十五晚上,天兵低頭一看,發現下界紅光遍地,就告訴玉皇大帝已經著火,人們才保住了性命。為了紀念此舉,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燃放煙花來紀念這一天。

2、智救孝女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因身處深宮,沒法在正月十五與父母團聚盡孝。為此,她欲跳井自盡。為了幫助元宵姑娘為父母盡孝,智者東方朔想出了一個計劃。他告訴漢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燒長安都。為了拯救長安城,漢武帝問東方朔該怎麼辦。

東方朔回答說火神最愛大紅燈籠。他建議在街道上懸掛大紅燈籠,皇帝、皇后、六宮嬪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觀賞燈籠。這樣,火神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災難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採納了東方朔的建議,當所有人都外出賞燈時,元宵得以有機會溜出皇宮,和家人團圓。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2、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

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3、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4、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5、袁世凱與元宵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天上一輪滿,人間萬里明”。天文專家表示,繼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連續三年元宵月“十五月亮十五圓”之後,2020年的元宵月則迎來“十五月亮十六圓”,最圓時刻出現在9日15時33分。這也與我們傳唱的《十五的月亮》不謀而合。

居家過元宵節:父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幾個知識點

結語: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很多人堅守疫情防控一線,堅守陣地,沒法回家。讓我們在家安心學習的同時,把最美的祝福送給最辛苦的值班人:

生命中,最幸福的感受,就是有人惦記著,牽掛著,想念著。

感情中,最真實的感動,就是有人陪伴著,在乎著,心疼著。

朋友,讓我們用最美好的祝福,祝他們元宵節安康、順心!


姑且慕容:愛好詩文,願與君一道尋找文字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