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瓠子決口是怎麼回事?漢朝君民勇於面對,積極行動,最終勝利

在古代,由於科技水平不發達,也就只好這麼著了。在自然災害面前,加果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盡最大限度,盡最大努力去減少損失也是積極面對災難的態度。

黃河瓠子決口是怎麼回事?漢朝君民勇於面對,積極行動,最終勝利

一,在諸多的抗洪救災事蹟中,漢朝元光年間的黃河瓠子決口很著名。

此處潰堤不僅決口大,而且氾濫時間長,更重要的是天災加上人禍,使這次本來可以在開始就可以堵住決口而使黃河重歸故道的修復工程一拖再拖,至到漢武帝元封年間才徹底堵住黃河瓠子缺口,江淮一帶方才重煥生機。但這期間的三十餘年,這一片黃泛區讓多少人民顛沛流離,妻離子散,遷徙關中上郡,飽受艱難。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司馬遷在《河渠書》裡,這樣記載漢朝初年的黃河決口: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漢興三十九年",大致是漢文帝前元十年左右。也就是這個勤政恤民的皇帝帝一開始就下令立即修復的。

黃河發生了洪災,把黃河酸棗段的防河堤沖垮了。朝廷馬上調拔大量的民伕和士兵前往災區日夜奮戰,黃河酸棗決口很快修築好了。這個工程管了四十多年。可見修復的質量應該非常棒!漢文帝在民生或有關民生工程上,他是個對得起漢朝子民的皇帝。

二,時間一晃幾十年,到了漢武帝時期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


自從漢文帝堵住酸棗決口後,歷經漢景帝到了漢武帝元光年間,黃河又決口了。這回是在瓠子河段,這一段河堤高懸,兩岸河堤下面低窪。瓠子段東西流向,決口在河段南方這段。自然洪水便滾滾向南咆哮而過,由於這裡是大平原,洪水瀉至,即成汪洋……往南而去的洪水溝通淮河、泗水,這一方圓千里的土地,即成澤國。

黃河瓠子決口是怎麼回事?漢朝君民勇於面對,積極行動,最終勝利

皇上,金堤潰了啊……

地方官不敢怠慢,馬上逐級報到京城長安,漢武帝一聽,馬土派了朝中的正直大臣汲黯和主管農業的鄭當時去主持修復,務必把洪水堵住,勿使氾濫,禍害國家人民。

欽差大人汲黯本來已發出發了,他要去的不是去黃河缺口主持工程修復和賑災,賑災是大農鄭當時的事。汲黯這回是去東越和閩越兩個屬國視察工作,因為他們在海邊打了起來,東越求宗主國幫忙,漢武帝認為有道義制屬國紛爭,派了朱買臣先去,又派汲黯再去。也不知道欽差大人犯了那根神經,走到會稽打了個晃,半路上折的黃泛區逛了一趟,回京後向漢武帝覆命。

東越相攻,上使黯往視之。不至,至吳而還,報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漢武帝問他兩越局勢若何?汲黯說,皇上不要憂慮,他們天生愛打架,讓他們打去,打壞了再兩個一起收拾。漢武帝要忙北方戰場,對他也不好說什麼?

他又問汲黯,那你回來的路上,看到河南一帶的水災如何?

"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

汲黯說,皇上,非常慘,民眾沒吃沒穿沒住的,死了很多人。我看不下去了,自作主張打開官府糧倉,把糧食發給災民,讓他們度過難關。特來領矯詔之罪。

漢武帝說,回去休息吧,朕知道了。漢武帝認為他做得好,並沒治他矯詔之罪。

黃河瓠子決口是怎麼回事?漢朝君民勇於面對,積極行動,最終勝利

朕知道了,你這麼辦事很好!

引文中的"河南",指的是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汲黯從這兒經過回京,順便做了這件功德事,值得人尊敬。

三,為什麼修不好潰堤?

汲黯和鄭當時花費了許多錢糧物資,主持治理瓠子決口,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反正是出了大力,效果卻不好。後來才發現這是一場天災加人禍的超級災難,造成了黃河瓠子決口久堵不成。

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

當時,正是漢武帝的親舅舅田蚡當丞相。舅舅田蚡是武安侯。他的封地㓱地就在黃河的北岸。黃河水走南岸,對北岸一點影響也沒有,反而使北面的土地更加安全,他的收入一點也沒受到損害。因此,他有私心,反對修復瓠子決口,並且串通漢武帝左右的顧問們在皇帝問話是統一口徑,不準亂說,結果,漢武帝也就淡了心,不再想這件事關千萬民生的大事了。

黃河瓠子決口是怎麼回事?漢朝君民勇於面對,積極行動,最終勝利

治水聖人說,要有大局觀,別亂來

是時武安侯田蚡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彊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這一拖,就是二十餘年,禍害了多少人。《阿房宮賦》裡有一句罵秦始皇的經典"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這句話罵田蚡很合適,就憑一家的封邑,反對修復黃河決口,他也太兇狠了。同時,下面矇蔽上面,災情隱瞞不報,至使年青的漢武帝不關心黃泛區的社稷民生,實在是君臣皆有過失。這不僅使民眾遭受痛苦,也讓政府賦稅大幅度減少,國家財政空乏。《平準書》記載道:

"是時山東被河災,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憐之……下巴蜀粟以孤之。"

場面持續悽慘,民生不堪呵。

自從黃河在瓠子決口之後二十多年,每年土地都因水澇沒有好收成,梁楚地區尤其嚴重。洪水浸漫到東方齊魯之境,漸至泰山附近。

漢武帝封禪之後,又步秦始皇后塵,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第二年,因封禪曬乾泰山封土。漢武帝發覺黃泛區水不幹,則路不成,沒法承載使用大型巡遊車隊。因此命令汲黯的弟汲仁、郭昌調發兵卒、民伕、有罪之人合計幾萬人去堵塞瓠子決口,截斷黃水入淮北地勢平坦地方。

黃河瓠子決口是怎麼回事?漢朝君民勇於面對,積極行動,最終勝利

朕知道難,但朕從來就不怕困難

四,漢武帝在工地上指揮,司馬遷背柴幹活

漢武帝從萬里沙祠禱神靈之後,回來的路上帶領百官親自到了黃河決口處。察看實地災情和督促修堤。

他虔誠地沉了一匹白馬、一塊玉璧於河中祭奠河神。然後命令群臣及隨從官員從將軍銜以下,都到工地上肩扛柴禾,扎捆成束以用來填塞決口。司馬遷先生也到工地背柴。但是當時東郡的老百姓用柴草生火煮飯,以草為炊,柴薪很少,無法供給。因而漢武帝命會砍伐皇家擁有的淇園裡面的竹子作為塞決口的楗樁,以解決缺口處的泥塊砂石固定沉降。但是,因年久失修,河水衝涮,河口又寬又深,工程量十分巨大。耗日持久,成效不大。漢朝東郡民眾及徵調而來的民伕與塞堵決口打成了一場壯觀的戰爭。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窴決河。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

漢武帝親自坐鎮在指揮,雄心豪邁不亞於指揮對匈作戰。白天鬥志昂揚,夜裡心頭也焦,誰也保證不了會成什麼樣,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沒有回頭路了!他決心幹到底,民眾一見皇上決心堅定,戰鬥勁頭持續高漲,進度快了起來。

漢武帝是個文武全才的風流人物。為此他寫了一首楚辭體的詩歌,表達了他這時的雄心不已又焦慮如焚的心情。但充滿勝利的希望。

“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汙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翻譯一下失去了韻味:

河水湯湯啊你流得太急,北流曲折啊溝通難。抱草扎捆塞決口啊沉美玉,河伯支持浚水啊薪柴不足。薪柴不足啊衛人獲罪,民眾燒柴不足啊如何御水!砍淇園之竹啊楗擋石柱,堵塞宣房啊萬福到來……

第二天又激勵大家戰天鬥地。最後君民同心,其利斷。他們把缺口堵上了,並在上面修了一座宣房宮。以此紀念這次成功。

五,司馬遷先生對此事的態度

黃河瓠子決口是怎麼回事?漢朝君民勇於面對,積極行動,最終勝利

司馬遷先生

司馬遷先生對漢武帝腹誹不少,但在這件事上完全持肯定態度。他跟隨漢武帝下基層到工地背材料與幾萬人同甘共苦,辛勤勞動,感受澡刻,因此在筆端真情流露,由衷讚揚了漢武帝親臨災區的行動作風。也抨擊了在國難期間為一己之私的丞相田蚡的醜惡行徑。

黃河瓠子缺口堵上了,梁楚一帶在漢一代少有再潰大堤,沃野千里,民眾再次興盛,雞犬相聞。梁、楚之地恢復安寧,再無水災。

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司馬遷寫道:水與人的利害關係太大了!我隨從皇帝參加了負薪塞宣房決口那件事,為皇帝所作《瓠子》感到悲傷,因而寫下了《河渠書》。

這是一篇戰天鬥地,戰勝自然災害的頌歌,它寫下了漢朝人民勇於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的苦難,並通過雙手改變災害的鬥爭精神。

本文資料源自《平準書》、《河渠書》、《鄭汲列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