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拉善SEE一起拒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穿山甲无罪 | 与阿拉善SEE一起拒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据华南农业大学官微消息,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沈永义教授、肖立华教授等科研人员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研究员及广州动物园科研部陈武高级兽医师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这一最新发现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穿山甲无罪 | 与阿拉善SEE一起拒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据媒体报道,在今日(2020年2月7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关情况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通报称,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穿山甲无罪 | 与阿拉善SEE一起拒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缤纷自然 图

以上结果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结果对本次疫情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为野生动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鉴于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性,我们选择将研究结果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希望有助于疫情的科学防控,并为更多科学家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借鉴。”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教授介绍,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之初,为有效应对疫情,增强疫情科技防控能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华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在广东省各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应急专项的支持下,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平台,组织学校优势科研力量展开疫情防控联合攻关,并迅速取得重大突破。

关于穿山甲,你知道多少?

穿山甲,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鳞甲目哺乳动物,目前已知的穿山甲,包括中华穿山甲在内共8个品种,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穿山甲挖穴而居,昼伏夜出,主食白蚁和蚂蚁,有“森林卫士”之称,每年最多能够吃掉大约700万只白蚁和蚂蚁。在一片面积约350亩的森林中,只要有一只中华穿山甲存在,就可以有效控制白蚁种群;喜夜行独居,通常生活在空心树或洞穴之中。

穿山甲无罪 | 与阿拉善SEE一起拒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缤纷自然 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穿山甲更多地与食物和药物联系在一起。吃、利用和栖息地环境变化是造成穿山甲数量快速减少的几大原因。

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红色名录上将中华穿山甲正式定为“极危”,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我国《刑法》,猎杀和食用穿山甲都是违法行为。

中华穿山甲这一物种数量锐减、保护形势分外严峻。只有让更多民众认识到捕猎、贩卖、经营、利用及消费非法来源的中华穿山甲及其制品是非法行为,才能共同抵制和杜绝野生动物贩卖。

为了保护穿山甲,守护濒危物种,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守护南精灵项目”的合作伙伴-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通过发动志愿者在广东自发开展野生中华穿山甲监测。通过红外摄像监测及社区走访,值得庆幸的是,在广东省某些区域,还有穿山甲小种群在繁育。这让我们看到了保护中华穿山甲最后的希望。

穿山甲无罪 | 与阿拉善SEE一起拒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2019年4月3日珠江中心与西子江、穿山甲专家吴诗宝老师探讨)

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文明

今晚(2月7日),“拒绝食用与交易野生动物,一起守护濒危物种”主题公益拍第一场结拍,本次拍卖由iCouncil匡时在线主办,阿拉善SEE为公益合作方,拍卖所得将捐给阿拉善SEE基金会诺亚方舟项目。

穿山甲无罪 | 与阿拉善SEE一起拒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2016年,阿拉善SEE在原“长江第一湾高山森林保育”项目的前提下,提出“诺亚方舟”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项目,致力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专业保护机构和在地NGO,建立以社区参与为主的自然地保护模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当地生物资源,开发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产业,引导社区与市场有效接轨,让村民在保护中受益,探索“人类社会—生态体系”友善的依存关系,为地球留下一生态净土。

1月24日,阿拉善SEE第一时间携手全国环保NGO伙伴,积极响应十九名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学者关于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的联名倡议(点击浏览详情),共同行动,杜绝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维护公共健康。截至目前,已经超200家机构/单位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