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烏拉那拉氏為什麼斷髮?乾隆為什麼對她那麼狠心?

用戶8998169029366


歷史上烏拉那拉氏為什麼斷髮?乾隆為什麼對她那麼狠心?

烏拉那拉氏斷髮及後果

烏拉那拉氏在富察皇后病逝後,被太后提拔為繼後,這本來是個無上榮耀的事情,也算是在嬪妃宮鬥中晉升到了最高位。可是就在烏拉那拉氏當了皇后的15年後,一次跟隨乾隆出去南巡,因為自剪頭髮激怒了乾隆,被乾隆打入冷宮,最後心灰意冷地失去,乾隆也沒去看望她。

關於烏拉那拉氏皇后斷髮的原因,乾隆皇帝沒有過多提及,只是說皇后性情大改,對皇太后不孝順,甚至說她已經接近瘋狂,也就是說乾隆覺得烏拉那拉氏皇后瘋了。

正史中對於烏拉那拉氏具體為何剪髮沒過多記載,野史倒有幾個說法,具體也類似,就是乾隆南巡去拈花惹草,烏拉那拉氏看不過去勸諫,乾隆因此大怒跟皇后吵了起來,皇后賭氣就剪了頭髮。

乾隆對烏拉那拉氏確實很狠心,對於為她求情的官員都被處罰了,可以看出皇帝對於皇后是多麼地生氣。因此烏拉那拉氏皇后死後,皇帝也沒有大規模地舉行她的喪事,比起富察皇后的喪事規模差遠了。

  • 按照慣例,皇后在皇帝之前去世,都是葬在帝陵地宮之中,乾隆先前病逝的富察皇后和惠賢、哲憫、淑嘉皇貴妃也都葬在這裡,可是烏拉那拉氏以皇后的身份並沒有葬在這裡,而且乾隆還下旨一切按照皇貴妃之禮下葬,並沒有按照該有的皇后之禮。

  • 按理說,嬪妃死後都會給諡號,富察皇后及先前死去的三位皇貴妃都有,可是烏拉那拉氏卻連這個諡號都沒,可見乾隆對她是多麼的狠心。
  • 而且烏拉那拉氏葬的地方不設牌位,不能得到享祭,享祭一般妃位以上都有,烏拉那拉氏以皇后之尊連個牌位都沒。

乾隆為何對她那麼狠心

  • 歷史上,嬪妃人老珠黃失寵很常見

烏拉那拉氏年輕時確實很受寵,可是被廢時已經48歲了,早已經人老珠黃了,而後宮最不少的就是年輕漂亮的女人,本來男人就都喜歡新鮮的,作為皇帝的乾隆更甚,這個時候的乾隆全心思都在年輕漂亮的令妃身上,對烏拉那拉氏的喜愛早就沒了。因此,人老珠黃的烏拉那拉氏皇后在跟年輕漂亮的令妃競爭,明顯處於劣勢,無法抓住乾隆的心了。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常見的,後宮之處多的是“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像本來很得唐玄宗喜愛的梅妃,在楊貴妃來之後也完全被唐玄宗拋之腦後。像李夫人自知生病面容憔悴,不肯見漢武帝,才能一直在漢武帝心中保持一個美好的形象,讓漢武帝一直對她有著喜愛之情,從而能夠厚待她的兄弟,李夫人就是早就知道“色衰而愛馳,愛弛而恩必絕”,因此這種情況在帝王家是很常見的。

所以烏拉那拉氏失寵也是很意料之中了。

  • 烏拉那拉氏心胸太過狹窄引得乾隆不喜

乾隆對於烏拉那拉氏斷髮的原因是說她瘋了,那麼她為何會瘋了呢?其實很大原因是烏拉那拉氏妒忌心太強,心胸狹窄,引得自己性情暴躁,做出了激烈的行為,讓乾隆以為她瘋了。

烏拉那拉氏當時48歲,剛好是更年期,難免性情比較暴躁,而乾隆又遲遲不立她的兒子為太子,讓她心理不安,加上令妃地位的提高,讓她感到威脅,因此難免會做出一些瘋狂的事情來。

這個跟當時順治帝不喜歡靜皇后有相同的理由,順治帝也說靜皇后妒忌心太強,看到年輕漂亮的嬪妃就妒忌陷害。

  • 乾隆及太后有意讓令貴妃掌管六宮

烏拉那拉氏當時是在太后提拔下晉升為皇后的,可是她隨後的行為卻沒有讓太后滿意,像乾隆廢掉她時就說她對皇太后不孝順,而隨著令妃的受寵,皇帝及太后已經有意晉升令貴妃為皇貴妃了,可是皇貴妃位同副後,因此一般不會隨便賜封,而且在皇后還同時在的情況,以免發生爭執。

因此要讓令貴妃上位,只能先把皇后從位置上趕下去,早已經不受皇帝及太后喜愛的烏拉那拉氏,就被藉著斷髮這個導火線被廢,接著乾隆馬上就立了令貴妃為皇貴妃,讓她掌管六宮。


冷餘茜


烏喇那拉氏是個情商很低的女人,雖然長得漂亮,但卻沒有拴住男人心的能力,感情上受到挫折後,撒潑發飈,想逼乾隆就範,卻把自己逼到了絕路。

乾隆對富察皇后一往情深

乾隆皇帝一輩子對富察皇后情有獨鍾,主要是富察氏知書達禮,非常賢淑,件件事做到乾隆心坎上。乾隆九年,蠶壇建成,富察氏帶領妃嬪命婦大行親蠶之禮,並一起學習養蠶繅絲之術,織成御衣。乾隆對皇后大加褒揚,覺得富察皇后母儀天下,帶了個好頭,並下令大小臣工崇儉去奢。

大學士阿桂還講過這麼一件事,一次乾隆帝患疥瘡,需要頻繁換藥,富察皇后就住在皇帝的寢宮外屋,地照料百天,乾隆皇帝身體復原後,富察皇后悄然回到自己寢宮。從這些行為看,富察皇后對乾隆皇帝生活照顧到無微不至,但卻不干涉他的私生活,是個有胸懷,很恬靜的女人。

但富察皇后的兩個兒子接連夭折,身心倍受打擊,最終在去泰山祭拜碧霞元君時,生病而亡。

靠排名當上皇后

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倍受打擊,寫了很多懷念的詩詞,其中《述悲賦》寫道:“影與形兮離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乾隆對富察皇后的感情之深可見一斑。

富察皇后死後,烏喇那拉氏靠在皇宮嬪妃中的排名居前,被封為皇貴妃,掌管皇宮事宜。這就是說她成為皇后的第一候選人,如果她能夠贏得乾隆皇帝的歡心,很快就可以接替皇后的位置。但這個女人除了漂亮外,沒有突出能力,特別是情商很低,既不會小鳥依人,又不會體貼入微,更猜不透乾隆的心理,兩年多的時間也沒有撫平乾隆心中的傷痛了,更不用說替代富察皇后在乾隆心中的位置了,這是做女人的失敗。

後來還是大臣上奏摺,催促皇帝立皇儲,烏喇那拉氏母憑子貴,勉強上位成為皇后。

撒潑發飈與乾隆反目

乾隆三十年,烏喇那拉皇后隨皇帝到江南巡遊,到了杭州,乾隆爺又想借微服私訪外出拈花惹草,結果烏喇那拉皇后醋意大發,這麼多年皇上對富察氏念念不忘,對自己不冷不熱,到江南後卻熱衷於尋花問柳,於是堅決阻止乾隆私訪。乾隆怒不可遏,斥責烏喇那拉氏忤逆聖意,並數落她這些年的過錯。沒想到烏喇那拉氏也是個火爆脾氣,竟然拿出剪刀,剪斷了自己的頭髮盟誓。這可不是一般的行為,按大清風俗,只有在皇太后、皇帝駕崩時,皇后才可以剪髮,當時的皇太后、皇帝就坐在眼前,那拉皇后卻突然剪髮,無疑是在詛咒他們一樣。乾隆皇帝認為她瘋了,叫人把烏拉那拉氏送回皇宮,並把她打入冷宮。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 "乾隆幽囚皇后。"

當然,在正史中不會記載乾隆和皇后在杭州爭吵的真正原因,《清史稿》中“忤上旨,後剪髮”一筆帶過,而烏喇那拉氏死後,乾隆皇帝手諭中則寫道:

“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

乾隆把烏喇那拉皇后因吃醋剪髮一事,歸結為瘋迷,不但冒犯了皇帝,還冒犯了在場的皇太后,因此將也送回京城。

剪髮後果很嚴重

由於烏喇那拉皇后剪髮,乾隆由失望變絕望,不再搭理她。烏喇那拉皇后積鬱成疾,捱了一年就去世了。但她沒想到的是,死後乾隆也沒有原諒她,降低了喪葬的規格,只按貴妃級別下葬。

在女子地位低下的舊時代,做女人難,做皇帝的女人更難。


聾王異史


乾隆一生有過兩位皇后,第一位富察氏出身名門、秀外慧中。她聰明乖巧又天真爛漫,溫柔婉約又善於處事,深得乾隆的喜愛。乾隆為了表達自己對富察氏的心意,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於跟她生孩子,生了孩子第一時間立太子。康熙與雍正都是秘密立儲,而乾隆是公開建儲。可見他對富察皇后的深情厚愛。可惜富察皇后運氣不好,前後生了兩個皇子都早早夭折,富察皇后深受打擊,後來在東巡途中病情加重,不幸逝世。皇后離開人世,後宮不能無主,在太后的多次催促之下,乾隆只得隨從母親的心意,立“嫻妃”烏拉那拉氏為繼後。

說到乾隆對烏拉那拉氏,基本就沒產生過什麼愛意,更別談情義。不能說她不夠美,關鍵是乾隆對於記憶裡的“白月光”太眷念,咋看眼前的紅玫瑰咋像一抹蚊子血。富察皇后死了三週年,乾隆依然無法真正的接納烏拉那拉氏,他在詩裡自我剖析: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難道是新人真的不如舊人嗎?其實是因為與舊人相投日久)。在繼後陪伴乾隆的時候,乾隆也頻頻想起舊人:“勸餐非昔侶,舉案是新緣",並自注:“丙寅年來此孝賢皇后相隨”。在當時,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太監記錄的,這詩傳到繼後眼睛裡,自然讓她窩了一肚子氣。而皇帝對繼後的不夠重視,也讓後宮中人對她不如對富察皇后那般敬畏與愛戴。同理,繼後的兒子雖為嫡子,也遠遠得不到自己渴望的受重視與被尊重。

再者,烏拉那拉氏的管理能力也著實不強。作為後宮最大的CEO,她不能保護妃嬪們順順利利的生下孩子、養大孩子。不談25歲英年早逝的永琪,也不談富察皇后膝下留不住的永璉、永琮,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都成了幼殤。這在階級森嚴,妃嬪不可能逾越過皇后濫用《如懿傳》裡殺嬰技術的清宮,確實屬於皇后工作方面的監管不力與看顧不周。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富察皇后崇尚節儉,知書識禮,她管理後宮井井有條,宮中上下對她心悅誠服,各級妃嬪向她學習效仿。包括乾隆的起居,富察皇后也是事必躬親。乾隆有一年身上長了疥瘡,太醫叮囑百日之內必須經常換藥。富察皇后特意搬入乾隆寢宮的側室,衣不解帶悉心照料,直到乾隆完全康復,才回到自己的長春宮(這一節史料被《延禧攻略》照搬)。所以,乾隆對繼後更加冷落,就連純妃、嘉嬪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也遠遠超過了她。純妃接連生育皇三子、皇六子以及嘉嬪接連生育皇四子、皇八子,而烏拉那拉氏到了35歲,才生下了唯一的兒子永璂。 加上繼後後來約束不住自己的負面情緒,當了皇帝的面先是抗旨,後是賭氣剪了頭髮( 《清史稿·列傳·后妃》:“(乾隆)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激怒了乾隆,收回了給烏拉那拉氏的所有冊封(皇后、皇貴妃、嫻妃),烏拉那拉氏等於被打入了冷宮,從此再未亮相眾人前。永璂也因此受到連累,再無資格被列為皇儲之選。


梨渦小篆


烏喇那拉氏是乾隆的繼後,第一任皇后為富察氏,她是乾隆的髮妻,深得乾隆看重,曾經將他們的嫡長子立為太子,可惜這位嫡長子早殤,後續的兒子也過世,只留他們女兒和敬固倫公主,受盡乾隆寵愛,富察氏在南巡途中德州過世,乾隆悲傷不已,下旨將富察氏所乘船隻運會京城,甚至不惜拆了京城城門,葬禮更是隆重,乾隆不止一次寫詩悼念。

與第一任皇后相比,烏喇那拉氏也自年少時陪伴乾隆,在府邸時為側福晉,滿洲正黃旗人,

佐領那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封嫻妃。十年,進貴妃。孝賢皇后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皇后。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蘭,命喪儀視皇貴妃。自是遂不復立皇后。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殤。這是《清史稿》中對烏喇那拉氏的描寫。

依舊是南巡途中,烏喇那拉氏剪髮,被乾隆勒令回京,收繳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相當於打入冷宮。對於她為何剪髮,史料並未有明確記載,在於當時,剪髮是大忌,除非太后或者皇帝崩才可剪髮,可見當時烏喇那拉氏皇后絕望至極。次年就過世了,乾隆正在打獵,根本不在意,下旨以皇貴妃禮葬(實際僅相當於嬪),不舉行國孝三年,可以說是不廢而廢,被草草葬入妃陵,後世考古發現,她連單獨的陵園都沒有,被塞在純惠皇貴妃陵墓一角,一代皇后身後事就如此悽慘。



Roseview財經


引言:烏喇那拉氏 ,輝發那拉氏,乾隆帝第二任皇后,滿洲鑲黃旗人,佐領納爾布之女。雍正年間嫁與當時尚為寶親王的愛新覺羅·弘曆,當時她被封為側福晉,這麼看起來,烏喇那拉氏從潛邸之時就跟隨了乾隆帝,乾隆二年她被封為嫻妃,乾隆十年晉封嫻貴妃,乾隆十三年晉封皇貴妃,攝六宮事。乾隆十五年被冊立為後。這也是一步步走將上來的

按理應該更加珍視這樣的機會,可是她做了什麼逆鱗之事,被皇帝所厭棄呢?

一、那拉皇后被廢的過程

那拉皇后在被冊立之時,也是備受寵愛的,《如懿傳》裡把她描述成一位重情重義的娘娘,這也許只是文學作品的誇張與藝術表現形式,那拉皇后四次陪伴乾隆南巡,也足見她在冊立之初,還是受到了皇帝的重視。

可是在第四次南巡之時,那拉皇后的命運被徹底改變,本來南巡之初風平浪靜,在途中,乾隆皇帝還給她舉辦了生日慶典,在杭州早膳之時,皇帝還賞賜給皇后許多膳品,可是到了晚上,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皇后那拉氏再沒有出現,而陪伴乾隆進膳的只有令貴妃魏佳氏、慶妃陸氏、容嬪和卓氏。

在以後那拉皇后再也沒有出現過,在閏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和碩和嘉公主額駙福隆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師。就這一次的送回,那拉皇后的命運出現了極大的轉折,她不在是乾隆皇帝眼裡的白月光了,或者從來就沒有做過皇帝眼裡的白月光,她變成了一粒飯粒子。

命大學士公傅恆為正使。大學士史貽直、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冊文曰。朕惟幹始必賴乎坤成健順之功以備。外治恆資於內職。家邦之化斯隆。惟中閫之久虛。宜鴻儀之肇舉。爰稽茂典用協彝章諮爾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秀毓名門。祥鍾世德。早從潛邸。含章而懋著芳型。晉錫榮封。受祉而克嫻內則。噙躬淑慎洵堪繼美於蘭幃。秉德溫恭。信可嗣音於椒殿往者統六宮而攝職。從宜一準前規。今茲閱三載而屆期。成禮式遵慈諭。恭奉崇慶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爾其只承懿訓。

這封詔書是那拉皇后被冊封時皇帝親筆所寫,但是如今看來刺目非常。

南巡結束後,皇帝回到京師,不久後乾隆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冊寶,裁減了她手下奴僕,只留了兩位宮女伺候,這是地位最低的答應所配備的份例。

二、乾隆的官方說法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那拉皇后香消玉殞,皇帝發了一道上諭:“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后於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餘,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這是皇帝的官方回答,意思是說,那拉皇后在南巡途中突然發了瘋,舉止異常,對皇太后也極其不尊敬,不能恪盡孝道。到杭州時,舉止都和常人不一般,於是就提前把皇后送回京都調養,可是皇后已經病入膏肓,經過一年的調理,終於沒有得到緩解,病情加重,造成她的離世。那拉皇后並沒有大的錯誤,她的這一切,只是源於她命薄福淺,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遇所致。本來她這麼瘋癲,廢了她都是可以的,但是朕仍然存下她的名字,對於她已經是格外開恩了。但是她的喪儀實在不適合用皇后之禮了,就以皇貴妃的禮儀辦吧。

這是乾隆皇帝說的被廢理由,當然這是官方的發言,誰也猜不透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那拉皇后被乾隆如此討厭。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又給這件事找了一個理由:孝賢皇后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后,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然朕猶曲予包含,不行廢斥。後因病薨逝,只令減其儀文,並未降明旨削其位號。朕處此事,實為仁至義盡。且其立也,循序循序而進,並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後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

皇帝的另外一個解釋是,先皇后去世後,那拉氏是潛邸就在一起的側室福晉,朕念及舊情,把她升為皇后,可是她行為乖張,但是朕仍然對她寬厚以待,但是她一意孤行的斷髮而為,是朕極其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她的被選和姿色無關,她的被廢也與姿色無關,和色衰愛弛沒有任何關係。

綜合乾隆皇帝自己的說辭,那拉氏被廢,是因為行為乖張,從而斷髮而為,特別是斷髮之舉,簡直是無可饒恕。

三、民間的傳說

1、乾隆皇帝的風流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於是乾隆下江南被後世描述成很多風流故事。他貪戀江南美景,順便尋花問柳,獵盡江南佳麗,那拉皇后出身正統,看不慣皇帝如此行事,就直言勸諫,結果乾隆不僅不聽,反而說她行為瘋癲,派人把她送回京都。

2、皇帝要進封令貴妃

在南巡途中,乾隆帝和皇太后想進封令妃為皇貴妃,遭到了那拉皇后的強烈反對,以至於斷髮明志。這是最站不住腳的說法,因為在有皇后的情況下,通常情況下不會冊立皇貴妃,這樣會讓帝后失和,乾隆也不會因為這種事就廢黜皇后。

那拉皇后斷髮的事情,在歷史上仍然是個謎案,到底是因為什麼?後世也猜測紛紛。要論真假,只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那拉氏或許當初有那麼一份幻想,把全身心都留給帝王之家,可是一個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階級,哪裡有真正的深情,她最大的錯誤是生在了烏喇那拉氏家族,走進了無情的深宮,做了一棵毫無自由的宮牆之柳。


逆風解語


我字多,看我,準沒錯。

如懿終歸是個可憐人,雖貴為皇后,最終卻不惜用斷髮這種方法來換取乾隆重視。

烏拉那拉·如懿在位期間是乾隆皇帝的皇后,但是其一生好像並沒有那麼的幸福,臨到終了,面對皇帝的無視,只能用斷髮來引起皇帝的重視,重視達到了,但是其結果也是十分可悲的。

乾隆在江南期間聽聞如懿斷髮之後連夜回到京都,在第二天凌晨的時候就廢除了如懿的皇后一位,並且收回了所有能證明皇后身份的珍寶,如懿的兒子也永遠失去了被乾隆看重的機會。

據說在死時被乾隆以貝子身份安葬,貝子清朝的第四等爵位,其地位還在郡王之後,可見乾隆對於此事的憤怒。

如懿斷髮為何這麼嚴重?

在當時滿族人眼裡,女子只有在丈夫去世的時候才能斷髮,而乾隆當時活得好好的,如懿就進行斷髮,可見是對乾隆的詛咒,也不奇怪為何乾隆會連夜從江南返回京都。

如懿已身為皇后,為何要這樣做?——皇家的愛恨情仇

乾隆一生最愛的人,並不是如懿

乾隆一生風流,數次南下江南尋求美景,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生中也只鍾情一位女子,就是自己的第一位皇后,孝莊純皇后富察氏。

乾隆對富察氏的寵愛到了什麼地步呢?在位期間早早就秘密將富察氏的兩個兒子立為當時的太子,但是奈何沒有這樣的命,很早就夭折了。

兩個孩子的接連死亡讓富察氏心如刀絞,乾隆就讓富察氏跟隨自己一塊南下江南放鬆心情,但是富察氏在濟南的時候不幸離世,讓乾隆悲痛萬分,事實證明,富察氏的離開對乾隆後來的情緒和個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在富察氏逝世後,太皇太后建議乾隆另立新後管理後宮,其最佳人選就是烏拉那拉·如懿,乾隆不忍在富察氏大喪期間就另立新後,但是為了管理後宮,就讓如懿先暫代皇后一職,直到富察氏喪期過後才正式將她立為皇后。

富察氏已死,並且又新立皇后,但是乾隆對富察氏的思念絲毫不弱,我們都知道乾隆時一個玩性很大的人,一生數次下江南,但是自從在富察氏死後,乾隆每次下江南都會繞開濟南,這個讓富察氏逝世於此的城市。

同床異夢,由愛生恨

反觀如懿呢,雖然在剛剛登上皇后之位的時候風光了一段時間,但是在之後的長時間之後,如懿知道乾隆內心只有富察氏,在兩人之間,更多的是如懿的一廂情願,在此期間,乾隆還繼續下江南。

濟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清·乾隆

這首詩是乾隆在富察氏離開十七年後在濟南郊外時所作的詩詞,從這中間就能看出乾隆對於富察氏是真的情深意切了。除此之外,乾隆在富察氏死後還寫了一首《述悲賦》,在這一篇賦中,可以看出乾隆對於富察氏那刻骨銘心、感人肺腑的愛情。

如懿在遭受到長期的冷落之後聽說到乾隆內心還在想念富察氏,並且還為之作詩的事情後,再想想自己的遭遇,深宮三十年卻依舊得不到這個男人的心,雖然自己貴為皇后,但是乾隆卻依舊不將自己的孩子立為太子。

內心恨意加上醋意促使了這個悲劇的結局。

總結

自古皇室多薄情,到了乾隆這裡卻成了一個一生只愛一人的深情皇帝,只可惜苦了如懿,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出去最終卻依舊得到這個人的心,如果放在以往的年代如懿的結局定不會如此悲慘。

所以看似皇后高高在上,實際上如懿也是一個可憐人啊。

我是文青,如果覺得不錯,原創不易,點贊、關注,這些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謝謝閱讀。


文青聊史


前段時間電視劇《延禧攻略》《如懿傳》熱播,清高宗乾隆帝的廢后納喇氏(一說是烏拉納喇氏、另一說是輝發納喇氏,這裡就不去鋪開說了,籠統以納喇氏稱之)也漸漸為眾人所熟悉。其實她是大家的老熟人了,早年間紅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中那位“人見人恨”的皇后,實際上其原型就是這位納喇氏皇后!

史載,納喇氏是佐領訥爾布之女,於雍正十二年嫁予時為寶親王的清高宗為側福晉(有正式封號的側室,沒有名分的叫妾或者“格格”,客氣一點則被稱為“庶福晉”,但“庶福晉”不算正式封號)。清高宗即位之後,納喇氏於乾隆二年受封嫻妃,八年之後晉封嫻貴妃。乾隆十三年,清高宗原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去世,納喇氏進位皇貴妃、攝六宮事,成為了“副皇后、代理皇后”。乾隆十五年,納喇氏被正式扶正,成為了清高宗的第二任皇后。乾隆三十年,納喇氏因在隨扈南巡途中“斷髮”觸怒清高宗,被清高宗提前“遣返”回京。事後,清高宗下令收回了納喇氏自嫻妃至皇后的所有冊寶並將其待遇降為了只有兩個侍女伺候的答應級別!

自此,納喇氏雖然沒有被公開廢黜、名義上她仍然是清王朝的正牌皇后,但實際上已經被“不廢而廢”了!同年,時為令貴妃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受封皇貴妃、攝六宮事,事實上取代了納喇氏後宮之主的地位。一年之後,納喇氏鬱鬱而終。死後,清高宗命人以皇貴妃之禮將其下葬,說是“皇貴妃之禮”,實際上相當寒磣,納喇氏的靈柩居然被直接塞進了裕妃園寢裡已經去世的純惠皇貴妃蘇氏的地宮之中!據清宮內務府舊檔記載,納喇氏的整個喪事僅耗費白銀200兩7錢9分7釐,甚至還不如一位低級妃嬪,可見清高宗對納喇氏的厭惡到了何等地步!

納喇氏“斷髮”為何觸怒清高宗

所謂“斷髮”,顧名思義就是剪斷自己的頭髮。在現而今髮廊滿大街的時代,剪個頭髮真心算不得是什麼大事,可清高宗為何會因此大發雷霆呢?這還要從清宮的舊俗說起。清朝後宮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皇帝、皇太后駕崩,後宮妃嬪為了表達哀悼之情,往往會剪下自己的一縷髮辮隨葬,大概其就是代替本人殉葬之意。因此,“斷髮”在清宮中是有其特殊意義的。納喇氏無故“斷髮”,在彼時的清高宗看來,要麼是咒自己死、要麼是咒自己老媽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甄嬛傳》中甄嬛的原型)死!豈有不大發雷霆之理?

納喇氏因何要“斷髮”

關於納喇氏因何要“斷髮”的問題,所有史籍都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甚至包括“斷髮”的意義,實際上多少也有些“事後諸葛亮”、牽強附會。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清高宗與納喇氏的夫妻關係徹底破裂了!否則也就沒有後來清高宗那一連串的舉動了。

從納喇氏直到成為皇后之後才和清高宗生下兩個兒子來看,早年的納喇氏似乎並不得寵。清王朝有規定,皇帝每月必須有幾日與皇后同房,這才有了納喇氏兩個兒子的出生。在此之前,很可能清高宗很少臨幸納喇氏,即便偶爾臨幸也未必碰得上排卵期。由此可見,清高宗並不太喜歡納喇氏,這一點從納喇氏身為清高宗潛邸時期的側福晉,卻讓不少早年潛邸時期的小妾後來者居上也能看得出,她並不得寵!

納喇氏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后,完全是因為甄嬛,噢、不,是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納喇氏雖然不招清高宗待見,但和婆婆崇慶皇太后的關係一直不錯。在孝賢純皇后去世之後,崇慶皇太后力推納喇氏接任新皇后。清高宗是個非常孝順的人,加之彼時清高宗也的確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最終在崇慶皇太后的干預下,納喇氏成為了繼後。但清高宗心中多少是有些不樂意的,夫妻之間的矛盾也就此埋下禍根。偏巧納喇氏又是一個不善巴結奉迎之人,性格比較剛烈,經常與清高宗意見相左、矛盾不斷。所謂“斷髮”事件,雖然是突發事件卻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清高宗與納喇氏長期夫妻矛盾的總爆發。作為皇后,納喇氏的權限侷限於後宮,彼時她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就是“斷髮”以示抗爭了……

納喇氏被“不廢而廢”的背後黑手

前面說了,清高宗與納喇氏的夫妻矛盾總爆發是納喇氏被“不廢而廢”的重要原因。但清高宗不喜歡納喇氏並非一天兩天,在納喇氏成為皇后之後,十五年清高宗都忍下來了,為何乾隆三十年時卻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本著誰受益誰即主謀的邏輯,一個人難脫干係,她就是在同年取代納喇氏成為事實後宮之主——皇貴妃、攝六宮事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魏佳氏包衣出身,以宮女身份進入紫禁城,後來被清高宗看中,成了皇帝的女人。乾隆十年,未經常在、答應的過渡,魏佳氏被清高宗直接冊封為了貴人。接下來,魏佳氏的人生如同開掛了一般,由貴人晉封令嬪、令妃,到乾隆二十四年,魏佳氏已經成為了地位僅次於納喇氏的令貴妃!清宮有制,皇后在世不設皇貴妃,貴妃實際上就是後宮中地位僅次於皇后的角色。由此可見,魏佳氏是何等得寵。也難怪人們常說,清高宗前半生只有一個老婆富察氏,後半生也只有一個老婆魏佳氏!更重要的是,魏佳氏於乾隆二十五年為清高宗生下了一個兒子永琰,即後來的清仁宗嘉慶帝。

縱觀彼時清高宗的後宮,只有魏佳氏有能力、有動機去和納喇氏爭位!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納喇氏被“不廢而廢”的數年之後,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正式密立魏佳氏的兒子永琰為皇太子!彼時在永琰之上還有好幾個哥哥活著,憑什麼是他?難道這裡面沒有魏佳氏的影子?恐怕未必吧?很顯然,納喇氏在位,她的兒子永璂是魏佳氏之子永琰最大的障礙!只有扳倒了納喇氏,魏佳氏才有機會、她的兒子永琰才有機會!魏佳氏從一介包衣成為攝六宮事的皇貴妃,靠的恐怕不僅僅是臉蛋兒和床上功夫吧?由此可見,納喇氏被“不廢而廢”,很可能幕後黑手就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當然,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見諸史籍,我們只能進行合理化推測。很可能隨著魏佳氏的崛起,尤其是清仁宗出生之後,魏佳氏對納喇氏的倒逼也越來越嚴重!面對丈夫的冷漠與魏佳氏的威脅,納喇氏卻無能為力、她根本無力抗爭!為了表達心中的憤恨與不滿,納喇氏選擇了走極端,“斷髮”以示對丈夫的不滿與詛咒。而此舉恰恰犯了清高宗的大忌,他本就不滿納喇氏,納喇氏此舉恰好給了清高宗口實。於是,“斷髮”事件被清高宗無限上綱上線,直接導致了納喇氏“不廢而廢”。或許連清高宗自己都覺得這樣的理由不足以服天下悠悠眾口吧,所以直到納喇氏去世,名義上她依然是清王朝的皇后!

說白了,廢后就是清高宗在給魏佳氏和她的兒子騰地方!從廢后當年清高宗便違背皇后在世不設皇貴妃的祖制(納喇氏名義上仍然是皇后)冊封魏佳氏為皇后也能看得出,清高宗和魏佳氏已經“急不可耐”了,不是嗎?或許經歷了這件事之後,清高宗也開始重新審視魏佳氏的能量了,為了避免這個強勢的女人做大,清高宗直到魏佳氏去世也沒有將其扶正!魏佳氏最終也只能憋屈地以令懿皇貴妃的身份進入裕陵地宮……


農民工歪說歷史


清代一共出現了三位烏拉那拉氏皇后。第一位在努爾哈赤病逝後,被迫以身殉葬(烏拉那拉·阿巴亥);第二位是雍正的皇后(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曾為雍正生下長子,到雍正當上皇帝的第八個年頭,皇后因病去世;

最後一位,是乾隆的繼皇后,陪同乾隆南巡至杭州時,因 “斷髮” 一事觸怒乾隆,甚至在死後,只以皇貴妃禮葬,葬處更被安排在了裕陵妃園寢前排正中主寶頂下的地宮內,且不設神牌。

乾隆皇帝的烏拉那拉氏皇后為何要斷髮?雖有各種的猜測,但其背後的真相至今仍是一個謎。綜觀整個事件,至少存有三大蹊蹺之處 : 一是事件的突發性;二是“斷髮”之說的真假;三是乾隆怨恨之深。


“斷髮事件”在亳無徵兆的情況下發生

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 乾隆皇帝奉皇太后鈕祜祿氏自京啟鑾,進行第四次南巡江南。 隨同乾坤南巡的主要包括,烏拉那拉氏皇后、已故孝賢皇后富察氏的兄長、大學士傅恆、寵臣和坤、容嬪之兄圖爾都及蒙古王公親貴、令貴妃魏佳氏、慶妃陸氏、容妃和卓氏等。

據《清史稿 列傳一 后妃》記載,“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 事件發生時是已到達杭州後,按照清朝官方給出的說法,是烏拉那拉氏皇后在毫無徵兆的情形下,如同發瘋般剪掉了自己的頭髮。

無論是清宮的文檔或是史料記載,在“斷髮”事件發生前,烏拉那拉氏並無精神類的疾病,平時生活起居也未見異常,甚至與乾隆皇帝的關係並沒有如民間傳言般的不堪。究竟是什麼原因而導致她突然變得舉止失常?唯一可以斷定的,是這起事件是突發性的。

斷髮之說真假難辨

皇后烏拉那拉氏的“斷髮之說”出自清朝的官方,且一如既往地只作簡單的敘述,至於事件的起因、過程等均隻字不提,更別說動機或主觀方面是否故意還是過失了。

因此,“斷髮之說”是否只是為了掩蓋真相而找出的一個藉口而已?另外,就“斷髮”一事而言,在乾隆時期並非是孤例。實際上,在此之前也曾發生過多例的“剃髮事件”,且處罰極為嚴厲。最為不解的,還在於乾隆的怨恨之深。

乾隆皇帝為何死後不願同穴?

按照清代的喪葬制度,若皇后死在皇帝入葬前,則先葬入帝陵內,待日後與皇帝合葬。如果死在皇帝入葬後的,只能單獨建陵。依此制度,烏拉那拉氏先於乾隆而死,理應先葬入裕陵。

烏拉那拉氏死於乾隆三十一年,而這時乾隆的裕陵地宮裡早已葬入死於乾隆十三年的孝賢皇后富察氏及慧賢、 哲憫、 淑嘉三個皇貴妃。 然而,事實卻是烏拉那拉氏並沒葬於裕陵,也沒有單獨的陵寢。

據《清史稿 列傳一 后妃》記載,“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事高宗潛邸。即位,封純嬪。累進純皇貴妃。薨,諡曰純惠皇貴妃。葬裕陵側。” 這裡的純惠皇貴妃是乾隆的妃子,在乾隆二十五年時已去世。

另據《清宮醫案研究》等記載,純貴妃是死於肺病,甚至懷疑可能是帶有傳染性的肺結核。因此,純惠皇貴妃並沒有被葬入乾隆的裕陵,而是在裕陵旁單獨建陵,即純惠皇貴妃園寢。而六年後去世的烏拉那拉氏皇后,也被葬入此處。


民間傳言其可信度並不高

在民間,有傳言乾隆對那拉氏皇后並無感情。她能當上皇后,主要是基於皇太后對乾隆施加壓力,只為填補因孝賢皇后富察氏去世而留下的空缺。剪髮的原因,一是乾隆的風流;二是對日漸失寵表達不滿;三是在立儲上與乾隆產生矛盾。

首先,事件還沒發生前,烏拉那拉氏與乾隆之間的感情並非如傳言般。恰恰相反,在現有已知的記載中,二人的感情不僅穩定,還處處透出恩愛。如在事發前的二月初十烏拉那拉氏的生日當天,乾隆仍為那拉氏準備了一席精美的菜點,並親自陪皇后享用。若這樣的舉動仍不足以說明的話,那麼在眾多的歷史記載中,或許能找到更多的答案。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孝賢皇后崩逝於德州。僅僅過了十一天,據《造辦處檔案》記載,“三月二十二,孝賢皇后定諡,養心殿西耳房裝修挪東耳房。” 這裡指嫻貴妃(烏拉那拉氏)搬進皇后在養心殿的單間了。因為此時的嫻貴妃手下忽然增加了三名宮女,其標準已接近皇后。

在剛過孝賢皇后富察氏百日滿的六月二十二日,據《軍機處錄副奏摺》記載,“軍機處呈進所擬冊立皇貴妃諭旨”。說明乾隆早就下達了要冊封皇貴妃的旨意,並命軍機處擬旨。

據《清實錄》記載,七月初一,即詔封嫻貴妃為攝六宮事皇貴妃, 明確立後時間定在27個月後,“但皇貴妃攝行六宮事。二十七月後即正位中宮,既統理內政,體制自宜尊崇。貴妃亦應一體行禮。” 皇貴妃攝六宮事沒有先例,是乾隆自創出來的。

皇太后也明確表示,皇帝應在喪期過後、生日之前才立後。即 “皇帝心有不忍。亦應於皇帝四十歲大慶之先。 時已過二十七月之期矣。舉行吉禮。” 等於說,是乾隆讓烏拉那拉氏提前過上了皇后的生活。


立後有兩大先決條件,即不宜在喪期未滿和乾隆生日之前。而乾隆這樣的舉動,說明了對烏拉那拉氏的信任與寵愛。也進一步推翻了民間所說的乾隆不喜歡烏拉那拉氏,一直拖延立後的說法。

據《清實錄》 記載,“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 冊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八月十五,皇后之父訥爾布、追封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墳立碑如例。妻封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孫訥蘇肯襲一等侯。 ” 一年半後,烏拉那拉氏更在五年內為乾隆生下兩男一女,不恩愛的傳言似乎難以成立。

其次,說因乾隆風流而對此不滿更是無稽之談,試問封建社會里,民間還允許三妻四妾、妻妾成群,就更遑論皇帝了。至於攝六宮事的烏拉那拉氏會因此而爭風吃醋,也多是無中生有的捕風捉影罷了。

最後,烏拉那拉氏參與或涉及立儲之事也未見正史。且在雍正時期,已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要想幹涉也無從下手。就算有這心思,也多是在乾隆枕邊吹吹風旁敲側擊暗示一下而已。


“斷髮事件”的猜想

在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去世不到一個月時,也曾出現過多例 “剃髮事件”。著名的有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及湖廣總督塞楞額,二人先後無視 “百日之內嚴禁剃頭” 的禁令,帶頭剃髮。乾隆聞訊後,先後將二人賜死。後來又以地方官員不上表奏請赴京叩謁大行皇后梓宮為由,相繼又處分了五十多名官員。

既然在特別的日子裡剃頭都可招致殺身之禍,那麼在乾隆面前公然“斷髮”也必然會引火燒身,這層道理烏拉那拉氏不會不知道。可為何還要奮不顧身歇斯底里地去實施?這於情於理都不合。

若說平時就有精神類疾病或家族遺傳史等,出現這種情形尚能解釋過去,可正史卻並無這樣的記錄。是否是出於一時的氣憤?這樣的情形也不大可能。因為烏拉那拉氏常年深居宮中,發生事件時攝六宮事已達十多年之久,其心態早已歷練得異於常人。

另外,就算此時已四十五歲的烏拉那拉氏失寵,但至少二人的夫妻關係仍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範疇之內。但為何一夜之間就翻臉成仇,且怨恨又如此之深?



乾隆三十一年,烏拉那拉氏皇后去世。乾隆發了道上諭,對皇后喪事規格作出明確規定,皇后喪儀比照皇貴妃辦理,並將二人反目之事詔告天下。此諭一經頒示,舉朝譁然。幾天後,御史李玉鳴上奏,言稱上諭中遺漏了重要的一項,即應為皇后服三年國喪。乾隆讀畢,即下令將李玉鳴革職查辦,發往伊犁戍邊。

既然烏拉那拉氏精神沒有異常,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沒出現大的問題。為何堂堂的皇后在死後受到的待遇如此不堪,就連官書和檔案對此亦諱莫如深隻字不提?

唯一的解釋,是烏拉那拉氏觸碰了乾隆的底線。這個底線無非就兩種可能,一是出言不遜在言語上有辱先皇等,即所謂的“大不敬”;二是將乾隆的個人私隱當面給掀了出來。也只有這兩種可能,才使得乾隆的怨恨達到了極致。並以皇后發瘋自斷其發為藉口,將烏拉那拉氏廢掉。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先更正一點乾隆的繼後是輝發那拉氏,不是烏拉那拉氏,這是影視劇的錯誤。那拉氏在乾隆後宮那麼多年,乾隆對她肯定是有感情的。至於她斷髮的原因後人有很多猜測,有人說是因為要進封令妃為皇貴妃,也有人說因為乾隆招了歌妓上船,真正的原因後人已無從知道,當時的一切證據已被乾隆毀掉。至於乾隆為什麼對她那麼狠心,我覺得是繼後肯定把乾隆惹怒到了極點。


深秋清風0111


輝發那拉氏皇后(簡稱那拉皇后),乾隆第二任皇后,雍正十二年,16歲的那拉氏嫁給當時還是寶親王的弘曆為側福晉,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逝,弘曆登基,是為乾隆皇帝,一個月後,冊封那拉氏為嫻妃,“嫻”之一字,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安和的、恬靜的”。乾隆十年,冊封為嫻貴妃。乾隆十三年,傳聞中乾隆最愛的富察皇后病逝,中宮空位,那拉氏被晉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乾隆十三年正式冊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乾隆十五年,正式登上後位。

縱觀那拉氏嫁給乾隆後的分位變遷,一路順風順水,還為乾隆生下兩子一女,在乾隆嫡皇后病逝後四個月便被晉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登上後位後,相繼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乾隆每次南巡、祭祖等必讓那拉皇后伴駕左右,由此看來,帝后感情和睦。

可是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伴駕南巡時,帝后感情突然碎裂,那拉皇后被提前送回京師,而後等待她的便是無情的道道旨意。

第四次南巡途中,乾隆和那拉皇后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發生的太突然,就算當時同行的人也是一臉懵逼。

南巡初期,帝后感情還和睦,在途中,乾隆還為那拉皇后慶祝四十八歲的生日,而途經杭州時,意外就發生了,如同往常的一天,早膳乾隆還給那拉皇后賞賜許多精緻的吃食,而到晚膳時,那拉皇后缺席,在當天,那拉皇后被乾隆送回京師。

而在乾隆回京後,下令收回那拉皇后所有冊寶,伺候的宮人縮減成兩個人。沒廢皇后之名,但如同廢后,乾隆三十年那拉氏觸怒乾隆被厭棄,乾隆三十一年七月,那拉氏與世長辭。

在眾人不解之際,乾隆下了這樣一道旨意:

“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后於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餘,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福,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只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從乾隆的措辭中說到那拉皇后行事瘋癲,然而在此之前,那拉皇后行事正常,並沒有癲狂的跡象。乾隆對廢后的原因如此敷衍籠統,而在那拉皇后病逝後,不做惋惜,還言那拉皇后福淺,擔不起他的恩澤。對於那拉皇后的身後事,下令用皇貴妃禮制操辦,可實際上連皇貴妃的禮制都沒有。那拉氏貴為皇后不能在乾隆百年後與其合葬,也不能單建陵墓,被塞進了純惠皇貴妃的陵墓。如此草率甚至踩低那拉皇后,可想乾隆對那拉皇后厭惡之深。

在那拉皇后病逝十幾年後,乾隆對於民間的指責說道當年是那拉皇后自行斷髮,是為大不敬,行事癲狂,不廢后位,已經仁至義盡。然而在來自十幾年後的一面之詞,真假難辨,並不能讓人信服。

民間對此紛紛進行猜測,一則說因為乾隆生性風流,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堂堂一國皇帝卻招妓,那拉皇后對其再三勸阻,惹乾隆不快,乾隆對其生起厭棄之心。

二則說因為乾隆要立令貴妃為皇貴妃,遭到那拉皇后的強烈反對,在後宮之中一般有皇后在則不冊立皇貴妃,皇貴妃相當於被封為皇后前的實習期。那拉皇后因為反對乾隆冊封,觸怒乾隆,又自行斷髮。

還有其他版本的流言,不外乎就是那拉皇后爭風吃醋,惹的乾隆不快。還有猜測與乾隆的嫡皇后有關,然而真相到底是如何,至今沒有結論。在最新的如懿傳和延禧攻略中,關於這次帝后衝突都是採取了乾隆在後來所說的皇后斷髮之舉。然而這是乾隆在十幾年後給出的解釋,那拉皇后早已入土,誰也不知道乾隆所言是真是假。

在那拉皇后病逝後,乾隆對她的厭惡仍然沒有消除,雖然不知道當時南巡途中帝后到底起了何種衝突,而乾隆最開始說那拉皇后行事瘋癲,可想而知,那拉皇后應該是頂撞了乾隆,也許說了什麼話踩中了乾隆的痛腳,也許真如乾隆所言,在起爭執時決絕斷髮。這始終是未解之謎,那拉皇后在後宮伴隨乾隆數十年,為何會讓自己陷入如此絕境?

歷史的真相靜待發掘,我們也只能從一些流言中做出猜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