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讀歷史:“指鹿為馬”的趙高其實也是臥薪嚐膽的英雄?

秦國素有虎狼之國的稱呼,在楚懷王入秦不得良死後,諸侯國都不再信任秦國。戰國名士魯仲連就曾因恥於尊秦為帝,故而寧願流亡海外。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依然有許多人不願做秦王的子民,想要為故國報仇。所以高漸離、張良乃至項羽都參與刺殺秦皇的行動,但他們都沒有獲得成功。唯獨有一個人選擇打入秦國內部,自上而下的瓦解這個國家,此人便是

趙高

我們今人對趙高的瞭解是從《史記》而來的,《史記》的《秦本紀》站在秦國統治者的角度來講述趙高,所以必然將他描寫成一個危害國家的小人。後人也多少站在秦國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問題,認為趙高作為秦朝的大臣,卻弄垮了整個國家,實在是陰險奸詐的小人。然而,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其實趙高跟越王勾踐一樣,做秦國的大臣不過是為了臥薪嚐膽,從內部消滅這個國家,為故國報仇而已。

換個角度讀歷史:“指鹿為馬”的趙高其實也是臥薪嚐膽的英雄?

趙高在秦皇駕崩後消滅這個不可一世的國家

換一個角度來看趙高

關於趙高的身世,《史記》在《蒙恬列傳》裡有過交代,說“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他與趙國的關係類似於田單與齊國的關係,《田單列傳》說:“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在樂毅攻齊的時候,田單肩負保家衛國的使命,憑即墨之戰的勝利,重新恢復了齊國的疆土。

趙高則沒有這機會,根據《李斯列傳》的記載,在始皇駕崩後,趙高曾對李斯說:“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從時間上來推算,趙高成為秦國“內官之廝”的時候正是秦國滅亡趙國前後。

作為趙國的遠親,於國家覆滅自然會有亡國之恨。但趙高不像荊軻、高漸離那樣呈匹夫之勇,他是一個城府很深的權謀大師,因此決定採用借刀殺人的手法,一步一步的瓦解這個看似不可戰勝的帝國。

在入秦後,趙高很得到秦皇的賞識。有一次他犯了罪,蒙毅論其死罪,幸賴始皇赦免,才得以脫身。但這改變不了趙高對秦國的仇恨,就像吳王善待勾踐也改變不了他滅吳的決心一樣。

蒙毅後來被趙高迫害,他在臨死之前說:“吳王夫差殺伍子胥......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是比二世為夫差,自己是子胥,趙高則為勾踐。因此,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歷史,不站在秦朝統治者的立場去看趙高,而是把他視為一個為趙國臥薪嚐膽的復仇者,便會形成另一種新的評價。

換個角度讀歷史:“指鹿為馬”的趙高其實也是臥薪嚐膽的英雄?

秦始皇所創立的帝國毀於趙高之手

趙高所做的都是亡秦之事

秦國滅亡分為內外兩個原因,內因是始皇駕崩後,朝政日益混亂;外因是陳勝、吳廣項羽等人的起義。義軍從外部擊潰秦國的軍隊,趙高則從內部殺盡秦國的宗室及大臣,促使這個國家的滅亡。

趙高滅秦的第一步是更換繼承人。在駕崩之前,秦始皇因為賞識趙高,所以封他為中車府令,又讓他做二世的老師,寵遇非常。秦始皇共有二十多個兒子,二世排在第十八位。然而,在最後一次出巡時,他只帶了這個兒子同行。始皇駕崩於沙丘之後,遺詔和玉璽都在趙高的手中。從《李斯列傳》的記載來看,趙高是第一個提出廢嫡立幼念頭的人。二世最初還不敢有這種打算,他說:“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可見這個人並不昏愚。然而趙高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所以用言辭來挑撥二世,說:“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成功說服二世接受篡位的建議。之後,趙高又去找丞相李斯密謀。二人展開了很長的辯論,最後趙高還是用威逼利誘的方式來勸服了李斯,讓他同意參與政變。在三人的運作下,成功賜死了扶蘇,奪得皇位。

接著趙高開啟了滅秦的第二步,那就是誅殺宗室。《史記》說“群臣諸公子有罪,輒下高,令鞠治之”,趙高利用二世猜忌的心理,殺死了公子十二人,公主十人,使秦始皇的後人日漸凋零。

第三步則是剷除秦國的功臣、官員,架空二世。蒙恬兄弟最先被殺死,接著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全都死於非命。接著逼迫章邯投降諸侯,通過指鹿為馬來威嚇百官,使得無人能向朝廷盡力。二世此時也被趙高說迷惑,整天身居不出,任由其擺佈。

趙高做的第四步是全力激起民變。他不斷唆使二世變更法度,政令日益嚴苛,而且還大興土木,耗費民財,弄得天下民心盡失。

當天下百姓揭竿而起,關東已經不歸秦有後,趙高便趁機逼迫二世自殺。他最初想做秦王,奈何秦國百官不聽,所以又想讓子嬰來做傀儡,不料反被子嬰所殺。子嬰就說:“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由此可見,趙高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加速秦國的滅亡,重新恢復六國的社稷,而自己則成為關中的國君。他的目的是要給趙國復仇,而不是完全為了自己的權力。

換個角度讀歷史:“指鹿為馬”的趙高其實也是臥薪嚐膽的英雄?

不能簡單的將趙高視為奸臣

宋朝時,有一個宦官名叫梁珫,在靖康之難時,他被金兵虜去。結果受到金朝皇帝的賞識,然而他一心還是向著宋朝。所以在海陵王完顏亮的時候,金兵南下已為強弩之末。梁珫卻還趁機唆使完顏亮繼續南侵,騙他說宋朝的劉貴妃有傾國傾城之貌,導致金兵輕敵冒進,遭遇慘敗。梁珫對於金國來說自然是大奸賊,然而對於宋朝來說卻是不忘本的忠臣。

同樣的,趙高對於秦國來說是罪大惡極的奸賊,然而對於趙國來說則是一個忠誠義士。對於那些不願意臣服於秦國的人而言,也是可貴的盟友。因為趙高從內部瓦解了整個秦帝國的統治,加速它的滅亡。趙高是一個城府極深的權謀大事,就亂李斯也被他玩弄於鼓掌之上,其能力不可輕易否定。趙高能夠借刀殺人,利用二世來殺盡秦始皇的後人,又害死了李斯,使參與統一天下的功臣們都不得好死。若不是子嬰先發制人,趙高還可能屠滅嬴氏,然後投降於項羽,被諸侯軍封為關中之王。

對趙高的評價應當立體而客觀,封建統治者們由於害怕臣屬效仿趙高,所以極力將其醜化。然而,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對於秦國來說趙高是罪人,對於趙國來說趙高又是忠臣。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過於平面而呆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