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止住泪水,面对“灾难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2020年当疫情不断扩散的时候,浮现出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叫人心情复杂,愤怒与感动交织,生气和悲伤交错。北野武在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面对采访,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我们从来不能够笼统地用数字去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和罗列,因为这背后,是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他们如何从悲伤中愈合,如何面对永失所爱,如何走出逆境,却甚少有人关注。就像当年那些非典痊愈后的病人如今的生活也并不乐观,他们独自承担身体上的后遗症,他们的心灵还有着不可愈合的创伤。

该如何止住泪水,面对“灾难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面对逆境,那些不幸的人该如何走出阴霾?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另一种选择: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拾快乐》中告诉我们:利用内在的复原力,解救自己,也帮助他人——“爱的复原力意味着从内在寻找可以与他人分享的力量。”

谢丽尔•桑德伯格的丈夫戴夫于2015年5月突然去世,这对她是一种重创,她以为自己和孩子都不会再拥有真正的快乐了,她陷入巨大的悲伤和空虚之中。

在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的帮助下,谢丽尔•桑德伯格才逐渐慢慢恢复过来,开始重新寻找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所以她才会和亚当•格兰特一起试着分享她们的经历、感悟和方法,来为那些曾和她同样身处困境的人指引方向,帮助他们勇敢开始新的生活。

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复原力,它是我们战胜挫折和失败的重要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培养、积极提高自己的复原力,从而引领自己、陪伴他人一同走出困境,重新开始人生。

01 先接受现状——什么在阻止我们恢复?

在面对悲伤、失败、挫折、困境,甚至遭遇生离死别之时,个体都会无法呼吸,感受到重压,无力动弹,此时,个体解决困难、走出逆境的反弹能力有所压制,这其中不仅有来自现实的残酷考验,也有个体对自身所施加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发现有3个认知因素(3P模型)在阻碍着我们的复原力:

①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②普遍性(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持久性(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谢丽尔曾认为是自己没有早一点发现摔倒的丈夫,自己没有做好妻子的责任,早点改善他的饮食习惯,但实际上都与她无关,戴夫死于冠心病而不是摔倒,而且她已经早就大大改善了他的饮食。并且她不仅自责自己是犯错者,也自责在一切发生之后,给所有人带来麻烦,不停和所有人抱歉。

我们都太习惯遇事先从自身身上找问题了,总认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伴侣不满意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自己失败了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自己如果能早一点发现就不会……等等,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完全是主观臆断,同时也不要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就是全然正确的,人太多时候都无法客观。这些也是为什么精神控制如此盛行的原因。

我们应当客观地认识到现状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自责、内疚和抱歉,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这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过多的心理负担,反而将自己困在了阴影之中。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项关于“情感预测”的研究显示:人们很难预测自己的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时间。但当我们处于负面事件之中,我们会倾向多过关注苦难,放大悲伤和痛苦,认为自己会永远陷在困境之中,所有的生活全被毁了,而忽律其他快乐的事情。但其实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自有其运转的方式,它们会帮助我们适应和恢复。

该如何止住泪水,面对“灾难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面对这些阻碍我们复原的认知因素,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以下方式去解决:

①深呼吸,让自己平复下来;

②释放情绪,堵不如疏,压抑情绪不如将情绪全都释放、表达、倾诉出来;

③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书写出令自己痛苦的事情,也写出自己感恩的事情,避免不自主地强化负面感受。尽量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感觉特别难过”比“我不太好”要更具体;二是用“自放”代替“自限”,如用“我和他人是守望相助的”替代“依靠他人会让我软弱可怜”,也尽量不要使用“不会”“从不”“再也不能”等词汇。

最重要的,是首先开始接受这个现状,这种接受并想要战胜它的愿望会引领我们做出改变。

02 战胜困境——自我复原的同时也可以依赖他人的帮助

生活中有太多挫折和不幸了,那些困境就像是沼泽,让人无力地下沉,越是想挣脱却越是陷在其中。

但是,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言:“不要因为困境就低下了头,只要我们拿起梦想的剪刀,用坚强去剪碎它的网,就能冲出心中的迷惘,到那时,你会发现,那时的天空格外的美!当一个人有勇气从黑暗中抬起头来,而向光明大道走去,他后面便不会有阴影了。”

面对那些已经无力改变的事实和难以抑制的负面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帮助自己自我复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纾解情绪、改善状态,每走出一小步,我们就远离逆境,向着新生一大步。

该如何止住泪水,面对“灾难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①停止自责内疚,学会自我同情,允许自己追寻快乐

我们已经知道自责内疚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阻碍恢复,我们要做的就是停止谴责自己,停止懊恼和悔恨,相反,我们应当学会自我同情。

克里斯汀·聂夫在《自我同情: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告诉我们,个体的内在自我控制机制常常严厉地指责自己,并会命令自己做到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存在着不足,也会遭遇失败和逆境,我们应当试着给予自己一些善意和关怀,同情自己的遭遇和现状,减少自我怀疑,善待自己,提高一点自信,才是一切的开始。

接着,可以将所有感受都写下来,将它们变成文字。前面已经说到可以记录详细的负面感受和感恩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写下一些小小的成功,比如“今天成功早起了”、“今天成功做了一顿饭”等等,不要小瞧这些事情,它们会让我们重新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改变我们的无力感。另外,我们也可以记录下令自己快乐的事情,或是直接做一个快乐清单,去慢慢完成,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经历了什么,都不应该阻止我们追求快乐,要克服内疚感和罪恶感,允许自己快乐。哪怕是那些已经离开的人,也会希望现在的你会是快乐和幸福的。

②敞开心扉,寻求他人安慰,也给予他人安慰

当所有负面情绪向着我们一起涌来,快要淹没我们的时候,有的人会选择向外寻求帮助,倾诉吐露自己的感受,至少表达本身就是有帮助的。

但也有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选择自己默默承担全部,结果就是被负面情绪所包围,陷在黑暗之中,遇见的所有一切都是悲伤。

中岛美嘉有一首歌《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也许就是所有深陷绝望之人的心声。2008年,中岛美嘉因病近乎失聪,暂别舞台,这对一个歌手来说无疑是重创,积极治疗之后,2015年她在演出中踩着高跟鞋打节拍、跪下来感受音响的震动以跟上节奏,唱出了这首歌。歌的前半部分都是痛苦,但在最后“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我还没有遇见‘你’。”

每个人都不是完全孤立的,身边一定会有关心你的人,哪怕是陌生人,也会抱有善意的关怀。曾经有人在网上发布想要自杀的帖子,最后被网友接力转发,同城的人将他救回,开始了新的人生。

不管是深陷绝境的人,还是他身边的人,都不要不逃避痛苦,因为怕使对方难过,而闭口不提,只会在彼此之间竖起壁垒,只有在彼此真正的分享和陪伴之中,所有人才能共同收获打倒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共同面对,彼此帮助。

该如何止住泪水,面对“灾难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③个人成长,寻找使命感和人生意义

尼采说过:凡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每一次难关,都是涅槃重生的机会,虽然“关关难过”,但终究都会“关关过”。我们可以从中让自己更强大,也可能会找到新的人生追求,发现新的人生意义,让生活拥有全新的可能性,重点就在于探索。

韩红做慈善的初衷是因为奶奶。2005年,奶奶去世后,韩红受到很大打击,哪怕在多年以后的采访中,提及仍忍不住要落泪,当时,她陷在失去奶奶的痛苦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后来我一想,好了,已经没有人爱我了,那我就爱别人好了,我就去爱那些跟我一样需要爱却没人爱的孩子们。”从此,韩红开始做公益,她倾其所有做公益,亲力亲为,公正透明,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当其他基金会不再具有公信力的时候,韩红基金会成为了许多人捐赠的第一选择。

木心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而赋予怎样的意义,就是在我们的经历和过往中走出来的,也是我们在穿过黑暗之中所寻得的光明。

当然,战胜困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怎样开始,怎样继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慢慢恢复和改变。

03 走出群体困境——怀揣共同的希望,凝聚向前

马丁·路德·金曾说:整个人类处在难以挣脱的相依相存之网中,共同的命运将我们牢牢捆绑在一起。无论有什么直接发生在某一个体身上,都会间接影响到人类整体。

要知道,我们个体所面临的挫折和磨难并不仅仅是单一个人的,其他人也都可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生离死别、贫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等。

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另一种选择》中告诉我们:此时个体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大家紧紧依靠在一起,凭借所有人的力量抵御风浪和苦痛。这其中,所有人都怀着共同的希望:跨越这道坎重新出发,分享彼此相似的经历和故事,在痛苦的回声之中获得真正的理解和体谅,也共同形成一股愿意与之抗争的力量。

该如何止住泪水,面对“灾难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这种更深层次的人际联系是一种凝聚力,彼此之间同病相怜,有着同样的希望,也就能够快速地建立起一种信任,一起复原,一起探索人生的新方向和新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有很多互助小组的原因,比如戒酒会。在这种群体之中,个体会受到约束、提醒和鼓励,能够表达自身的感受,他人的言行也会有激励、提携的作用,个体保持行动、做出改变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

因为国内之前一胎的生育政策,有的家庭在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之后,就成了失独家庭,在他们寻求自救的同时,他们也自发地成为了一些“失独”群体公益组织的一员,拥有相似经历的家庭在此相互安慰、抱团取暖,他们会自发地为一些失独家庭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走出痛苦,也会积极地开展互助互爱活动。在2020年的疫情中,他们也依然贡献出自己的爱心,用捐款表达支持。诸如此类的自救社群还有很多,比如抑郁症互助小组、癌症康复俱乐部、妇女救助会等等。

所以当个人觉得无所适从、无所解脱之时,可以试着寻求这些拥有同样经历的人,他们更能够理解彼此的感受,群体的话语和行动也会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群体能够带领个人走出迷雾。

该如何止住泪水,面对“灾难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除了个人和群体,组织、团队面对失败和困境,也同样需要快速应对的复原力。面对当下,疫情所影响的范围之广之深远,正在逐步显现,不少企业也开始面临艰难,某餐饮集团也曾为餐饮业发声,并率先在外卖中加入安心卡,记录菜品经手人的实时体温,许多顾客在看到了他们的采访后,也留下了温暖的留言,表示支持和加油。

共克时艰,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人类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应当共同坚持、坚守,既帮助他人走出阴霾,开启新的生活,也帮助自己,共同创造未来。

在群里,看到有一线的医护人员寻求帮助,他们压力太大了,一直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而大家也立刻伸出了援手,专业的心理医生站了出来,各种心理咨询的联系方式被不断发到了群里。所有人都是一个紧密的群体,共同支撑,一起对抗着。

愿我们都能够早日度过难关,为自己也为他人,开启一个更好一点的世界,让生活能够容易一些。


彩虹诶:和你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团结向上,严肃活泼,奋发有爱。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