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明劫》:明朝的滅亡與瘟疫

電影《大明劫》,故事背景是明末,孫傳庭在出擊李自成前,軍隊遭遇瘟疫,醫師吳又可治療瘟疫的故事。這部電影上映於2013年,可以在視頻網站上直接看。


大致的劇情如下:

李自成大軍勢如破竹,即將攻入開封,崇禎皇帝焦急萬分,重新啟用在監獄中的大將孫傳庭,孫傳庭率領明軍最後的精銳,準備出潼關往河南迎擊闖軍。

孫傳庭到潼關練兵,第一件大事就是奉崇禎皇帝之詔,斬殺了總兵賀人龍,"從此沒有賀家軍,只有大明軍隊"。

然後,孫傳庭視察軍隊,許多士兵們鳥銃火藥不足,大炮無彈藥,孫傳庭再去糧庫,一包糧食捅下來,裡面全是沙子。此刻,兵部又發來了急報,命令孫傳庭加緊出關,隻字未提軍餉事宜。

孫傳庭的軍營中,有個士兵生病了,找來了當地的醫師趙提領看病,過了幾天,軍營中陸續有士兵生同樣症狀的病,趙提領的藥方並沒有起效。

趙提領的學生吳又可從蘇州到潼關投奔老師,於是和趙提領一起入營給士兵看病,吳又可和趙提領給出截然不同的藥方,趙提領認為士兵的病是傷寒之症,吳又可認為:"但凡寒症,發熱、惡寒,脈浮而數,但他們熱而不寒,實為瘟疫初起之症",趙提領認為《傷寒論》歷經千年,為世代的醫家遵循,不能因為僥倖治好了幾個患者,就對醫聖不敬。於是,吳又可默默離開了老師。

可是,軍營中生病的士兵越來越多,馬車一車車的往外拉屍體,大軍即將拔營,而軍營之外,潼關的老百姓也因瘟疫大量死去,百姓開始做法驅瘟神。趙提領因為沒能治好士兵的病,自己也染上了瘟疫,被指揮使責問,他說:"我不甘心嘞,醫家傳統、祖宗療法,就算不能救人,也不至於殺人",然後,在絕望中自殺。

吳又可一路上見到許多人死去,他覺悟到瘟疫傳染的途徑:天地之間另有一種癘氣,它能讓人致病於無形,一旦有人患上瘟病,就能通過呼吸傳染。他返回潼關找師傅趙提領,告訴軍營指揮使,大軍已經染上了瘟疫,並解釋了傳染原理。隨後,他和趙提領的女兒將趙醫師安葬。

孫傳庭大軍即將拔營,軍中瘟疫盛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後果不堪設想。孫傳庭找到吳又可,請他治療軍中瘟疫,吳又可經過一番掙扎,決定去軍中治療瘟疫。

首先,每個人都要帶上面罩;其次,區別隔離與治療,染病的士兵按照生病的不同程度,胳膊上分別繫上不同顏色的布條,並且安置在不同的隔離區,區域之間不得走動。瘟疫漸漸得到了控制。

為了穩定軍心,孫傳庭下令,病死軍戶視同陣亡,所欠賦稅一律免除。於是,有人拿平民的屍體冒充士兵騙取撫卹。

由於缺乏軍餉,孫傳庭宴請潼關當地的大戶,籌集軍餉,以資明軍攻打闖軍,但是大戶們巨資孝敬孫傳庭,籌助軍餉卻寥寥無幾。明朝是屯兵制,二分守備、八分屯田,守屯結合、寓軍於農,但是現在屯田都到了地方豪強手中,軍隊沒有耕地,也就沒有糧餉。於是孫傳庭派經歷司調查當地大戶侵佔的屯田,當地大戶不想補交賦稅,于軍方勾結,一把火燒了經歷司和調查人員,死無對證,孫傳庭大怒,"該徵的不能徵,該殺的不能殺,投筆從戎十幾年,我到底為誰而戰!"

在崇禎皇帝的一再催促之下,孫傳庭大軍拔營啟程,但是染病的士兵他不能帶走,又恐引起譁變,因此趁半夜,將染病士兵全部燒死。吳又可道:"督師控制疫情的方式確實比我有效",吳又可對當今世道失落至極,帶著趙提領的女兒和孩子回到了蘇州,寫下了《瘟疫論》。

孫傳庭這裡,大軍浩浩蕩蕩開往開封,最後明軍大敗於李自成的軍隊,孫傳庭戰死。


《大明劫》以小見大的講述了大明朝滅亡的幾個劫難:

第一:瘟疫

電影的主角吳又可,是明末著名的傳染病學家。崇禎末期,全國瘟疫橫行,十室九空,"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所載之法沒有效用,吳又可親歷疫病,潛心研究,根據治療經驗,整理了《瘟疫論》一書,並提出"癘氣"致病之說,是傳染病史上的偉大創舉。吳又可《瘟疫論》中的"達原飲"在"非典"期間也發揮了作用。

明末的鼠瘟橫行,從萬曆年間已開始,所以有"老鼠亡明"的說法,<strong>明末因瘟疫死亡的人口上千萬,李自成順利攻克北京城,也是瘟疫幫了大忙,當時,北京城裡每天死去的人口數以萬計,崇禎皇帝無法仿效于謙"北京保衛戰"那樣,因為無人可守。

<strong>明末的瘟疫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又連連乾旱,於是百姓起義造反,為了應付農民軍,朝廷又要加重賦稅支持軍隊,惡性循環,直至滅國。

第二:土地兼併

電影中描述的潼關當地的豪族強佔屯田,實際上,當時整個明朝都面臨著這樣的情況。<strong>豪強地主大量的兼併田地,他們又只繳納極少的賦稅,百姓無地可耕,朝廷國庫空虛,無法供養軍隊。對內,沒有耕地的百姓同時又揹負著沉重的徭役,以致反叛起義;對外,軍餉缺乏,少兵少糧缺補給,眼睜睜後金崛起。

第三:黨爭

崇禎皇帝痛恨閹黨,繼位之後,剷除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然後大力扶持東林黨。缺少了閹黨的制衡,崇禎的皇權被東林黨架空。權力使人膨脹,東林黨再度崛起之後,並沒有能夠和崇禎一起,力挽狂瀾,扶大明於將傾,不過也是走上了閹黨的老路子,貪汙受賄、排除異已,為小團體的利益服務。<strong>顧憲成在無錫重修東林書院,後來,東林黨逐漸代表著江南豪族的利益,慫恿崇禎加重農業稅,但是免收或者少收商業稅,國庫的空虛與農民起義東林黨也有一部分責任。東林黨自詡忠君愛國,可惜崇禎到死才看清他們的真面目:"朕非國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君王死社稷",但是東林黨黨魁錢謙益卻在清軍兵臨城下時變節,"頭皮癢、水太涼",多麼諷刺。

第四:崇禎

電影中的另外一位主角孫傳庭,明末著名大將,也可以說是崇禎手裡的最後一張王牌,打好這張牌,崇禎有很大翻盤的可能,大明國祚也許會有所延長。電影中吳又可需要孫傳庭相信他,才能治好瘟疫,孫傳庭答應了,並且意味深長的說了句:<strong>"我能信你,可是誰又能信我呢?"孫傳庭領御新兵,加以訓練,打敗農民軍概率很大,但是崇禎性格多疑,他命令孫傳庭立即出關迎擊闖賊,否則就是有割據謀反之心,於是,孫傳庭不得不出關,然後戰死沙場,"傳庭死而明亡矣"。


電影《大明劫》:明朝的滅亡與瘟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