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關的良心歷史劇!

2013年,導演王競拍了部電影《大明劫》,據說投資1800萬,票房僅454萬,可以說是十分悽慘,但卻被很多人認為是國產歷史片最高峰,內容太寫實,豆瓣評分8.0,確實算得上佳片了。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關的良心歷史劇!

《大明劫》講述的是潼關督師孫傳庭和明末傳染病學家吳又可這兩位歷史人物應對軍中一場瘟疫的故事。

1642年,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包圍開封,明朝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此時被崇禎皇帝囚禁於獄中的孫傳庭臨危受命,總督陝西,率勁旅前往開封救援。

孫傳庭向崇禎誇口僅需五千精兵便能剿滅闖賊、收復失地,倒是把崇禎嚇了一跳。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關的良心歷史劇!

當然,以他之前的戰績來看,孫傳庭也不是信口開河。

1636年,孫傳庭出任陝西巡撫,伏殺闖王高迎祥,平定河南農民起義。

1638年,在潼關南原伏擊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僅剩18騎倉皇逃亡,幾乎完殲闖王。

但到了陝西之後,孫傳庭所見的實際情況比預想中的要差得多:地方軍缺乏訓練、裝備落後、軍糧虧空、軍屯土地被侵佔。

更要命的是,此時軍中瘟疫盛行,每天都有十幾名軍士病死,並且感染人數急劇上升。

根據後人研究,明末席捲華北地區的瘟疫實際就是鼠疫,僅陝西、山西、河北就死亡約780萬人。

軍營中,軍醫趙川趙提領用傷寒論經方給患病士兵治病,可每日患病軍士不減反增,最後老趙還搭上了自己的老命。

趙川是軍營中唯一的軍醫,面對日益嚴重的疫情,孫傳庭找到遊醫吳又可到軍中做醫官。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關的良心歷史劇!

吳又可是趙川的徒弟,之前已隨師父來過軍營,可他對疫情的認識卻與師父不同:趙川認為是傷寒,吳又可推測是瘟疫。

吳又可還認為,空氣中存在“邪氣”(後被他命名為“癘氣”),軍士之間呼吸傳播,才會感染瘟疫。

但這個理論在那時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所以被師父趕出軍營。

這次再到軍營,吳又可知道擔子很重,憑他遊醫的經歷很難挑起整個軍營的擔子,所以跟孫傳庭提出了要求:有關防疫的事,只能聽他一個人的,別人不得干預。

孫傳庭在這方面確實算是個好領導,他自知對疫情一竅不通,當然得聽從專家的建議,哪怕是發現吳又可的用藥不合常情,仍對他無條件信任和支持。

吳又可上任後,馬上對所有軍士進行診斷,然後根據病情對感染瘟疫者進行分區域隔離,不同區域人員不得隨意進出,並在每個人手臂上紮上不同顏色的布條,作為通行憑證。除此之外,他還提倡軍營帳篷通風、焚燒死屍、沿街消毒等。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關的良心歷史劇!

是不是很眼熟?幾百年前防控疫情的方式居然和現在大體一樣:隔離、健康碼、通風、消毒,目的就是為了切斷傳染源,要知道,明朝的時候還沒有一個完整解釋“空氣”概念的理論,所以吳又可的理念確實還是比較先進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的行醫方式。吳又可反其師道而行之,用猛藥大黃開虛瀉火去除邪氣。這種治療方法最終起到明顯的效果,軍中的瘟疫也慢慢得到控制。

咱也不懂大黃到底對治療鼠疫有沒有效果,反正電影中是這樣說的。我們知道大黃用多了對腸胃損傷較大,常見症狀就是拉稀。但大黃能增加腸壁的蠕動,促使內毒素的排洩,並有較強的解毒抑菌作用,古時歷代醫家對大黃都很重視。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孫傳庭就要上戰場了,他想帶著吳又可隨軍出關,以防再遇瘟疫,但吳又可卻連夜逃跑了,他應該深知:他能控制得住幾千人軍隊的瘟疫,卻控制不住整個大明的瘟疫。

大明朝氣數已盡,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癒,但醫道應該長存。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關的良心歷史劇!

孫傳庭最終還是出關了,並於次年戰死於陝西潼關,以馬革裹屍而還,時年五十一歲。

吳又可回到老家蘇州東山,寫成醫學著作《瘟疫論》,開創性地提出了病毒學說及病毒的傳播方式,為後世傳染病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電影中還提到了吳又可的藥方“達原飲”,可以預防感染瘟疫,在影片結尾字幕更是稱“用於治療非典收到了奇效”。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關的良心歷史劇!

達原飲原名達原散,由檳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組成。

我不懂醫學,也不懂中醫,並不知道這個藥方到底在非典裡起到了什麼重要作用,所以也不敢大肆宣傳。

中醫一直是個很有爭議的治療手段,但在此次新冠病毒診治中卻很有存在感,時而曝出頗具療效,包括武漢方艙醫院內患者發出來的圖片也在服用“肺炎一號”,主要由柴胡、黃芩、 法半夏、黨參等十三味中藥熬製而成。

至於到底效果怎樣,我當然沒有發言權,倒是有幾個官媒說是效果比較明顯。他們當然也沒有發言權,但是這話肯定是有發言權的人告訴他們的。

有“中醫黑”經常拿著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批判中醫,這點我其實也挺能理解,中成藥包裝盒上的“不良反應:尚不明確”我就特別反感,但中醫理論和所謂的西醫理論確實還是有點不同的。

中醫診治講究望聞問切,對症下藥,調理身體環境,根據個體差異,即使是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的人,哪怕是同一種病,用藥的量甚至藥材都會有所區別,這個就很難做試驗了。

還有個問題,比如老祖宗傳下來的一個藥方,用了幾百上千年了,誰來出錢做試驗?

當然了,有很多庸醫打著中醫的幌子騙吃騙喝,畢竟要掌握整個中醫的精髓確實是太難了,沒有一定時間積累的經驗,你連搭脈都學不會。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關的良心歷史劇!

我不會過份地捧高中醫,但也不會刻意地貶低中醫,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相信“存在即合理”。

不敢多說,畢竟是“吵架三件寶”之一,就這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