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二章:去彼取此。內心充滿慾望會矇蔽雙眼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①,馳騁畋(tián)獵②,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③。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④,故去彼取此⑤。

① 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② 馳騁:縱橫奔走,比喻縱情放蕩。畋獵:打獵獲取動物。

③ 行妨:傷害操行。妨,妨害、傷害。

④ 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安寧,而不為縱情聲色之娛。"腹"在這裡代表一種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的生活方式。

⑤ 去彼取此: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

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道德經》第十二章:去彼取此。內心充滿慾望會矇蔽雙眼

保持虛靜 是老子要求領導者必須做到的

老子的這一觀點並不是反對人們去享生活,而是警醒人們追求享受要適可而止,不可無限制地滿足自己的貪慾。他希望人們能夠夠豐農足食,實現內在恬淡寧靜,而不是追求外在私慾的滿足。一個貪婪滿足自己外在私慾的人,就會產生自我疏離感,心靈難免會愈發變得空虛。

因此,老子提醒我們,要徹底摒棄各種外在慾望的誘惑,始終保持內心清淨滿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可是在生活中,面對物慾橫流的外在世界,很多人無法抵擋物慾的誘惑,從而不惜代價地來滿足自己的聲色慾望,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墮落消沉甚至走上滅亡的道路,顯然,這些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所以,在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更要靜心聆聽老子的教誨。

一、太沉迷滿足慾望會矇蔽自己的雙眼

我們從一個歷史故事來了解一下

春秋之時,諸侯爭雄相互混戰,其中出了很多昏庸亡國之君,也出了很多十分有作為的君主,如春秋五霸。使楚國稱雄的楚莊王就是當時最有作為的君主之一,他擊敗北方強大的晉國,飲馬黃河奠定了一世偉業。然而,楚莊王並非一開始就英武非凡,相反他一度沉迷於酒色之中,被視為昏庸之主。

楚莊王繼位後,並未有什麼突出作為,他愛田獵飲酒,愛寶馬美人。據傳,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他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了對待百姓,甚至超過了給大夫的待遇。給馬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後米,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荒唐地讓群臣給馬發喪,並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大臣們認為莊王在侮辱大家,對莊王此舉表示不滿。楚莊王就下令說,再有議論幫馬者將被處死。多虧伶人優孟委婉勸諒,最後莊王才答應放棄奢侈的葬馬之舉。

他不僅生活腐化,對朝政也是不聞不問。晉國軍隊奔裝一直依附於楚國的集國,在楚國的家門口向蔡國發起猛攻,蔡侯一面抗拒晉軍,一面派人向楚國求救,楚莊王竟視而不見。不久,蔡都失陷,楚國王宮卻依然載歌載舞,群臣一片譁然。

曾經依附、臣服於楚國的諸侯小國,見楚君如此昏庸,都心生反志。一個強大的楚國,忽然變得人人可欺,楚莊王即位短短三年間,各地的告急文書便雪片般飛往郢都,全國都彌浸著一種緊張的氣氛。而楚莊王似乎毫不知情,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官之中,整日打獵喝酒,不理政務,還在官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大夫伍舉終於忍不下去了,他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醒地在觀賞歌舞,眯著眼睛問伍舉:“您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好奇地問:“什麼謎語,這麼難猜?說來聽聽!”伍舉說:“有人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隻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伍舉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道德經》第十二章:去彼取此。內心充滿慾望會矇蔽雙眼

楚莊王三年什麼都沒幹,卻一飛沖天

可過了幾個月,楚莊王依然老樣子,既不“鳴”,也不“飛”,整日飲酒聽樂,田獵無度。大夫蘇從便來見莊王。他才進宮門,便大哭起來。楚莊王說:“先生,為什麼事如此傷心啊?”蘇從回答道:“我自己就要死了,楚國也即將滅亡!”楚莊王很吃驚,便問:“你怎麼能死呢?楚國又怎麼能滅亡呢?”蘇從說:“我想勸告您,您聽不進去,肯定要殺死我。您整天觀賞歌舞,遊玩打獵,不管朝政,楚國難道不就要滅亡了嗎?”楚莊王聽完大怒,嚴厲斥責蘇從。蘇從痛切地說:“位若您將我殺了,我死後還能得到忠臣的美名;但您若是再這樣下去,楚國必亡。您就當了亡國之君,要殺便殺吧!”楚莊王聽後,動情地說:“您的話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說的辦。”

此後,楚莊王遠離酒色,他傳令解散了官廷裡的樂隊,將那些美女歌女都打發得遠遠的。親自處理朝政,攻伐背叛的附屬國。他罷黜那些昔日和他一起觀舞聽歌、田獵遊玩的佞臣,啟用孫叔敖等人才,很快楚國面貌一新,國力也迅速恢復,終於在郊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晉因,取得了霸主地位。

“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尚書.五子之歌》

楚莊王沉迷於酒色之時,一個強大的國家變得不堪一擊,而當他遠離這些慾望之物時,又能重新振奮起來。可見,人如果想有一番作為,一定不能被外慾所擊倒。

二、不要被慾望牽著鼻子走,不要為了回報才去做事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

這句話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啟發?“腹”指的是做事本身,“目”是慾望。老子告訴我們,做領導的要堅持做事本身,慾望想要的東西是做事的副產品,您不要去追求它。

在跟人講到這一點,很多朋友不解,說按照老子這樣說,就是叫人別有慾望,吃飽就行了,那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好的東西不讓用了?好的衣服也別買了?我家房子小的只有六、七十平米,我就羨慕人家住三百平米的大平層,就羨慕人家小區環境好,這有錯嗎?

這並沒有錯。只是認知的順序反了,你卻發現,你其實很難得到他們。並不是因為想要大平層,而去努力,去拼搏。而是你努力拼搏,做好了事情,這些物質自然會來找你,且這樣的思維和認知,成功幾率大非常多。太功利往往很難成功。

這是一個辯證關係。生活中沒有智慧的人,往往會被“目”牽著鼻子走,這是錯的。

如果您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買大平層,您就容易犯錯誤。為什麼呢?我就想買別墅,但是還差三百萬,怎麼辦呢?我得想轍:“我們工廠裡有一些設備,賣了夠三百萬。”您把那些設備拿出來賣了,您就犯錯誤了。

再比如說,您公司經營得非常好,突然合作伙伴來說:“我給您三百萬現金,您把價錢給我降低點兒。您看這是多好的事兒啊,我們雙方都受益,神不知鬼不覺。”您真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其實,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呢。所以,您為了這“別墅”去做事的話,肯定會做砸的。

老子一直在講這個道理,“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聖人是把眼睛、精力放到做事上,不為慾望所驅動;不是為了獲得珍寶,也不是為了多攢點兒鑽石,而是為了先讓別人活得好,那麼聖人自己的生活也會好起來。這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我成就別人,別人也成就我,這就是老子給我們講的道理。

如果我們能把人生的關係擺正,您會發現做事會順利很多。當您為大家奉獻了很多,成就了眾生時,各種回報會來到您的身上。但您心裡要特別清楚,您不是為了回報去做事——這才是非常好的人生狀態。

所以老子說:“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告訴大家,我們要把為了慾望而去做事的人生態度拋棄,堅持正確的人生方向,紮實地做事,這麼做,您應得的利益自然會來到您身邊,但是別在意它。這樣您的人生會越來越幸福的。這是老子為我們指出的人生大道。

《道德經》第十二章:去彼取此。內心充滿慾望會矇蔽雙眼

力群|水墨

所以,會有人對老子的學說產生懷疑,認為人生都離不開衣食住行,五色、五味、五音是人類通過感官瞭解這個世界的根本方式,老子對待它們的態度是消極的避世、苦行。其實,並非如此。

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盪不安之際,貴族生活腐朽糜爛。老子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本章正是對那種生活的一個批判。“腹”不為“目”,並非是要人們只知道吃而不知道追求的白痴。王弼注《道德經》時解釋此語為:“為腹者以物養已,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就是說老子認為,在衣食住行之時,人們應該將它們當成人生的工具,而非目的。但現在社會,很多人卻把追求金錢至上的享樂當成生活的目的,這樣的人生,是膚淺和不完整的,也一定是空虛的。且註定會失去更多,比如真摯的感情,再比如寶貴的健康體魄。

我們沉迷於各種慾望中,就會逐漸迷失本性。道家的思想是讓我們去掉不必要的慾望,並不是禁慾,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玩就玩,只是要有節制。做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要善於用外物,而不是被身外之物所用的。

大野先生才疏學淺,並非集大成者,但我認為千年流傳的東西,是文化的根,連根都沒有了,便沒有了信仰,更沒有了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傳承,一味地跟著西方體系走,你卻改變不了自己的膚色,自己的性格,那註定是沒有底氣和自信的。


我看到好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學習《道德經》,這特別好。孩子小時候明白了這個道理,他長大了就很容易形成習慣,做事情就順遂;如果他小時候沒聽過這些道理,他不懂,長大了人生就會跌跌撞撞,最後雖然明白了這些道理,遇到事的時候心裡還是要糾結的,然後才能想通。


大野先生帶你一起讀《道德經》,每天一篇,讀後在生活中踐行,你會發現,很多問題都豁然開朗,你也定會發現全新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