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相比《红高粱》你更喜欢哪个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作家杨沫、曲波,梁斌、李英儒等,当年都是名扬全国的作家,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但他们的小说许多人应该不会忘记。

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梁斌的《红旗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对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很多人都受到过这些作品的影响。

我在是小学五年级时就读过这些小说,当时都非常喜欢。特别是《林海雪原》,当时对年少的我来说,更是具有吸引力,读得如痴如醉,记忆深刻。

莫言的《红高粱》,我是在八十年代刚发表的时候就读过了。那时候我已经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开始默默地做着作家梦,也开始学习写作了。

写这篇文章,是因有人提出来,这几部作品和《红高梁》相比,哪部作品更好,文学性更强,读者更喜欢哪部作品,我是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要比较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需要从文学层面去剖析作品的主要特点,也要从读者层面去看作品受关注和喜爱的程度,更要剖析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所以,《红高粱》与其他四部作品比较优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剖析。

《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相比《红高粱》你更喜欢哪个

一、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优劣。

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塑造出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凡是经典作品,都有让读者过目难忘的主要人物。《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意志坚定,敢于反抗封建制度,追求自由,向往进步,到最后投身革命,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红旗谱》里的朱老庄,组织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敢拼敢打,英勇威武,性格鲜明突出。《林海雪原》虽然是在几十年前读过的,但少剑波,小白鸽,杨子荣,甚至是土匪座山雕,许大马棒,栾平等一个个人物,一直到今天都仍然能够鲜活的出现在头脑中。说明这些红典作品是很有艺术魅力的。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里面的金环、银环姐妺,都是让读者读过之后多少年都记忆犹新的。说明这几部红色经典作品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也是受读者喜爱和欣赏的。

但是,这些人物身上总有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总感觉是“写出来”的人物,而不是生活中的人物。这是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还有受当时的文艺思想的影响,作者的思想受到局限,这几部小说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为了突出人物的革命性,政治思想的坚定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人物性格塑造的单一化,脸谱化,没有写出人物鲜活的性格特征,没有写出人物复杂和真实的一面,人为拔高主要人物的高大形象,在鲜活性和真实性上就大打折扣了,少一点接地气的生活气息,都好象是不食人间烟火一般,过于正而失真。


《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相比《红高粱》你更喜欢哪个

《红高粱》的主要人物是“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特别是“我爷爷”余占鳌这个形象,更是在当时的文学人物画廊中是一大突破。他是一个善恶结合的土匪头子,又是一个英勇敢战的抗日民族英雄,他杀人,抢占女人,但杀的都是一些有罪之人,他抢女人却因为爱这个女人,要救她出火坑。他的身上充满野性,彪悍霸道,却又对女人柔情似水。他在本地独霸一方,却在日本鬼子占领家乡时,又不惧牺牲,率领手下的弟兄与侵略者拼死而战,并取得胜利,在当地成为传奇。在余占鳌的身上,有着人性最原生态的表现,其性格特征,生动真实,鲜活鲜明,令人震憾。他的身上集中着高度的善与恶,美与丑,善中有恶,恶中有善,美中有丑,丑中也有美,在他的身上放射着独特的人性光辉,有着一种原始的美,有一种灵与肉,神性与兽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的有机统一。

在这一点上,莫言似乎比前几部红色经典的作者们更高一筹,他塑造的人物虽然没有那么正统,正直,正确,但是鲜活而真实,直击人性的深层。

但是,《红高粱》在人物塑造上,也有很多遗憾和缺点。比如过于展示人性的原生态,有点近乎“审丑”,人物身上的许多缺陷甚至是恶劣的一面,着笔过多,如余占鳌往酒缸里撒尿,在高粱地里强悍占有“我奶奶”等,让读者难以接受。这也是《红高粱》让很多普通读者排斥的原因。

《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相比《红高粱》你更喜欢哪个

二、从作品的主题思想,分高下。

一部作品的思想性,就如人的灵魂。主题思想的高下,决定着作品的品位、深度、高度和厚重感。《青春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几部红色经典作品,其主题思想都是为了表现革命英雄主义,表达革命理想主义,表现革命者不畏艰难牺牲,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英勇奋斗的精神。主题很崇高,很理想化,但整体立意显得比较浅薄,仅停留在描写革命者奋斗牺牲的历程上,有点浅显。

相比之下,以文学的眼光看《红高粱》,其主题思想显然要开阔的多,深广的多。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没有停留在“抗日爱国”这个层面上,不是只写了一个民族英雄,一个草莽人物的抗战传奇,它更深层面去挖掘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民族之魂,挖掘一块热土上的文化基因对人物成长的影响,弘扬一种奔放的生命活力,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弘扬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追求。呼吁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一种对奴性的反抗,呼吁一种反抗性。作者试图重建民族精神,重塑一种健康向上的民族性格。其主题思想是厚重和有深度的。


《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相比《红高粱》你更喜欢哪个

三、从语言的艺术性,辩美丑

《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作品,其语言都是非常朴素的,通俗,明白,流畅。其特点就是明白如说话,所有的读者,不管多高文化程度,只要识字,就能够看懂,就能读明白。而且干净,利落,没有粗俗的用词,用语,完全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汉语语言和规范化,显示出一种扑素的语言美。

《红高粱》的语言特点是有点西方化的长句式,语言形象力丰富,非常有张力,一个句式里有数种艺术想象。并且,其叙事语言把文学化语言与民间语言,地方语言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语言特色。但是,《红高粱》里夹杂了太多的民间俚语,粗话,脏话,原生态地展现给了读者,破坏了语言的纯美感,也给许多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不适感,所以也有评论家认为莫言的语言有“审丑”倾向。


《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相比《红高粱》你更喜欢哪个


四、从受读者欢迎程度,看成败。

一部作品受读者喜爱和欢迎的程度,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作家写作品就是给读者去读的,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越高,肯定也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如果大多数读者不喜欢,那肯定也是失败的。至少读者的认可,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青春之歌》等四部红色经典作品,在出版当初是非常受读者喜爱和欢迎的,一直流行了很多年。如今五十岁以上的读者,凡识字的,大都都读过这些作品,在当年也算是家喻户晓的畅销书。只是那时候大家穷,能卖得起闲书的家庭不多,但哪怕一个村庄只有一本书,也是会被借阅至破烂不堪,甚至一直到残缺不全。可见这些作品在民众中的影响之大。

《红高粱》这部作品,基本属于小众文学,读者面不算太广,除了文学圈和喜爱文学的人,大多数中青年都不曾读过。老年人多半不喜欢和读不懂莫言的作品,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随着作者获奖的名气,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意去买莫言的书来读。其主题和语言的晦涩也是莫言作品在国内不算很流行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起读者的欢迎程度,和在普通读者中的影响力,《红高粱》远不如前几部红色经典小说。多数中国人知道《红高粱》,不是因为读过小说,而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当年同名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红高粱》,但真正读过小说的人,不是特别多。

《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相比《红高粱》你更喜欢哪个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上述几部红色经典作品,都是新中国刚诞生不久,革命刚刚胜利,人们的精神风貌,时代的需求,政治的需要,作家的创作环境,都与八十年代不同,更与现在不同。作家的认识水平,读者的认知水平,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局限,所以,把这几部作品与红高粱相比较,是不太妥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八十年代以后的作品,随着人们思想开放,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读者的欣赏水平和阅读口味,也有了巨大的变化,用现在标准评判过去的作品,其时代局限更加明显。在那个时代,这些作品带给了当时的读者很大的精神鼓舞,满足了读者的欣赏需求,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我相信,许多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是很喜欢那个年代的经典作品的。

《红高粱》与《青春之歌》等这几部红色经典小说相比,那部更好,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读者可以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做各自的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