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無聞的產茶大省——安徽

-本文關於茶的討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杯中山海经 | 寂寂无闻的产茶大省——安徽

“中國十大名茶, 我們安徽佔了四種。” 在安徽田野調查的這一年, 很多安徽人都同我說過這句話。我常逗悶子說:“ 中國十大名茶,安徽雖然有四種,但是春天一過,就只剩下祁紅了。” 曾是中國第二大產茶省,安徽茶的生命力與春天一樣短暫。在短暫的春茶期,安徽茶還要與產區狹小但是名氣頗盛、市場份額高卻難覓真跡的龍井、碧螺春爭搶上市時間與市場認知度。而90%以上的安徽人, 幾乎都不喝本省唯一能陳年的名茶—— 祁門紅茶。

杯中山海经 | 寂寂无闻的产茶大省——安徽

攝影:老閆

十大名茶安徽有四種

問身邊安農茶學系的老畢業生:“中國十大名茶中安徽有四種, 其中三種綠茶一種紅茶。可是十大名茶的選舉,最初源自哪兒呢?”多數會卡在這個常見說法的盲點上。

其實,所謂的十大名茶選舉, 湊成十種,完全是為了慶祝國慶十週年。1959年,國慶十週年慶典之際, 舉行了十大名茶評比, 之後被大家所熟悉的很多名茶,都是在那次評選中才嶄露頭角。在那次評選中,安徽茶入選了三種: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 其後,出現了各種版本的“十大名茶” ,在1999年《解放日報》的十大名茶評比中,連祁門紅茶的影子都沒有。

其實,1914年最初的十大名茶選舉,恰逢籌建中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之際,並非刻意迎合,由於參展徽商中茶商比例比較大。這些商人與當時的官員,已有了一些比較先鋒的工業化意識,積極參與國際展會,茶葉當然不可或缺。

但這次並不是中國茶在世界舞臺上的初次亮相。第一次帶著中國茶登上世博會舞臺的,是英國人。

1870年,時為奧匈帝國的奧地利政府,為將首都維也納推到世界先進城市行列, 決定在1873年舉辦維也納世界博覽會。在參會國家名單中,當然少不了中國的身影, 但是當時的清政府總理衙門認為,這種博覽會不過是為了炫耀珍奇的秀場, 因此回覆說:“中國向來不尚新奇, 無物可以往助。”

本來就準備擱置了的事兒,倒是由於奧匈帝國駐華公使畢慈反覆遊說,清政府才答應由民間商人自選當時中國物產參會。這樣即顯得傲嬌,同時又避免了當時覺得沒必要的財政支出。就這樣,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是中國茶在世博會上第一次亮相。總理衙門當時委託總攬中國海關稅務47年的英國人赫德,在各口岸徵詢自選參展物品。也就是說,中國茶第一次參加世博會,是由英國人帶著參展的。

即便那些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獲得金獎的名茶,也並非我們所見,是整個行業的榮譽, 他們之所以能站在世界舞臺上, 皆因為自身認知的超前與踐行方法。

煮豆燃萁的祁紅

農商部在1916年就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期間獲獎情況,編印了《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紀實》 一書。在籌備會中, 時任祁門縣茶商公會會長的李訓典,兼任了博覽會的勸導, 同時他也是徽屬紅茶、綠茶出口專員。以他為首,大力倡導“屯綠”“祁紅”。而任上海茶商公會主席的陳翊周,也以忠信昌茶號為參賽單位, 帶著祁紅參展並獲得了博覽會的金獎。陳翊周則在博覽會後的1916年, 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華商茶葉出口行的股東,與唐季珊的父親唐翹卿等人,試圖共同操盤華茶,讓其在國際上取得更大的商業戰績。但是,現在提起祁紅,似乎沒人會想到去學習這些前輩經營者異於常人之處的經營之道。能夠將祁紅帶入歷史的巔峰,其超前的商業精神與國際性的開闊眼界,這並非一塊金牌可以濃縮與傳承的。

杯中山海经 | 寂寂无闻的产茶大省——安徽

攝影:老閆

在萎縮的祁紅產區,現在甚至還面臨著“煮豆燃萁”的窘境。長達14年的產區拉鋸戰中,以祁門茶葉協會為首的祁門縣祁紅行業, 試圖將地處池州、已經存在68年的一個祁紅老廠,劃出本就在萎縮的祁紅產區。而當時三大國營祁紅老茶廠,僅有這個廠保護完好。雙方打了長達14年的原產地歸屬範圍官司。在2018年11月,這場在一個縣與一個企業之間的拉鋸戰,終於迎來了公允的裁決——雙方都可以使用祁紅地理標誌商標。

這個同根相殘的官司, 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關注。因此,在2018年第一次到訪池州的時候,由原貴池茶廠改制的國潤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殷天霽,並沒有跟我提起這事兒。還是之後我寫文章的時候,查資料發現這個被遺漏的官司。打電話問他:“為什麼要故意不提這事兒?”他沉悶地回應了一句:“祁紅市場現在並不好, 在沒有良好市場大環境前提下, 互相撕殺沒什麼光彩的,”在此之後,發現祁門與池州之間,總是存在著若有若無的疏遠跟較勁。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祁紅還是一個只聽說過、沒喝過的所謂名茶。 而在規模最大的廈門、廣州茶博會上, 除了這一家地處池州的祁紅企業, 很難見到其他祁紅企業參展。 倒是前不久在祁門縣, 舉行了所謂第一屆祁紅行業鬥茶大會, 但祁門也並沒有邀請池州這個同根生的“兄弟”參加。這種在家門口舉行、走不出去的祁紅賽事與推廣活動, 所展示的祁紅,似乎與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祁紅, 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尖子生”太平猴魁

2018年早春, 拍攝《茶界中國》第二季宣導片, 選擇了太平地區的牛坡坑。而在第一季中,則選擇了太平猴魁現在的當紅產地—猴坑。在拍攝的時候,淳樸的當地村民看到我們拍攝生態良好的牛坡坑魁茶,會好心地勸一句:“你們應該去猴坑拍, 翻過幾座山,那裡更有名。”而我們站著的那片高山茶園,就是勸我們的那位老婆婆家的。

太平地區的魁茶,只有猴魁才能稱為好的魁茶麼?

《乾隆太平縣誌》這樣記載猴坑的由來:“地逼仄或壁立,不能立足,上下如猿猱。”故此山間村落自古以來被稱“猴坑”。也就是說,那種亂石叢生的太平地區的山地, 很多都具有這樣的地理風土優勢。而歷史上猴坑第一次被關注,也是因為鄭氏在南京開設的“江南春”茶莊,每年春天都會去太平地區收購七成乾的毛茶,帶回茶莊後, 再將其中品質好的茶, 挑選成大小整齊的芽尖單,單獨包裝,冠以 “魁尖”之名, 因為品質超群而備受

關注。因此,他差遣猴坑茶農 ,進步一細化採摘標準, 專採摘壯嫩芽頭製成魁尖,故而產自猴坑的茶得了“太平猴魁”的稱呼。

但是好魁茶的色、香、味標準是什麼? 在市場飲者普遍茫然的情況下, 只能認準叫作“太平猴魁”的、不知道產區是哪兒的魁茶。太平地區除了猴坑之外的山場,則在這個“尖子生”的名氣籠罩下,不再有人敢於做自己。2018年,太平牛坡坑的一個茶戶, 在短暫出品魁尖標準的“太平牛魁“後, 還是在2019年春天,將自己的茶叫作“太平猴魁”了。而在這個茶戶可以追溯的族譜中, 民國時期家族裡正有人在南京經營過當時比較有名的茶莊。這個茶戶現在所產魁茶的品質,也好於多數市場可見的猴魁, 山場則因為不是熱點區域, 而自然、健康。大概只有追求魁尖品質, 泛猴坑範圍的太平茶平均增長。追求由生產技術跟產品等級為主導的魁茶品質,會比猴坑“口味地產”般的一枝獨秀要好些?

隱沒的名茶

1974年出生的王慧敏,是安徽桐城揚頭有機茶廠的廠長,家裡世代為茶農。祖輩時候,做的是茶馬用的磚茶;到父輩的時候,加工一些烘青的綠茶;1982年開始,製作桐城小花綠茶。雖然這是種極其小眾的綠茶,產區也不大,但每年只要製作完成,就被十里八鄉的鄉親搶購一空。因為產量不夠,而且桐城小花產區的原始品種要在每年4月20日才開園採摘,很難搶到春天的第一桶金。

杯中山海经 | 寂寂无闻的产茶大省——安徽

攝影:老閆

從十多年前開始,當地就開始種植早生品種茶來增加單位產量。而王慧敏則一直堅持少量種植早生種茶,大量地保存了桐城小花的老品種。因為對茶味比較敏感,王慧敏說,早生種的茶雖然上市早,但是沒有老品種桐城茶的內質豐富。於是他只能按捺住早春大家紛紛上市賣茶但他還沒有開園製作的焦慮,耐心地等自己茶園中的茶抽芽成長。時間久了,一些老茶客也品出其中門道,他每年晚上市的傳統桐城小花,被一些老桐城茶客所追逐,基本都銷售一空。

我還記得早春的那個夜晚,等待桐城小花第一批成品茶時,王慧敏在並不明亮的簡陋房間中, 焦慮地跟我說起逐漸消逝原產地品種的那種表情。就在不久前, 我甚至聽到有人問我:“茶為什麼要國際化?那種揹包走到一個農戶家,將他所有茶買走的事情,難道不更美好麼?”

杯中山海经 | 寂寂无闻的产茶大省——安徽

這句話,似乎將我帶到了1870年,我突然想到1933年2月16日《申報·自由談》中名為何家乾的作者寫的一段話:“ 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 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航海, 中國卻用它看風水…… ” 這個作者,後來被大家稱為“魯迅”。在我們追求這種沒有普適性、所謂詩意美好的時候,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已經舉行了三屆全球茶倡議研討會,並建立世界茶研究中心。

不管你覺得不覺得茶是否該國際化,在世界各地都有它普適性的愛好者。即使你是反普遍主義者, 這些能夠帶來人類通感的美好味道,都會比我們每個人存在更久。它會見證每一句話,是否能禁得住時間的考驗,無需贅述。

杯中山海经 | 寂寂无闻的产茶大省——安徽

杯中山海经 | 寂寂无闻的产茶大省——安徽

少年的他們

杯中山海经 | 寂寂无闻的产茶大省——安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