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这个危机四伏的特殊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和机遇共存的时刻。一星期前,我的朋友圈里全是和疫情有关的信息。朋友小周便是常发布疫情信息群体中的一份子,他甚至还常担忧今后我国的经济情况。

我看着那些焦虑和恐慌的信息时总会不自觉地打个哆嗦,然后开始量体温。刷一次网络上的信息,我就量一下体温。那时,家人一度认为我魔怔了。这样紧张兮兮的情绪一直到我有意识地减少相关信息的获取逐渐找些其他事情做之后才缓解。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二月初,各大网络平台开放了限时免费的娱乐视频和学习资源。身边的朋友们也渐渐脱离了疫情带来的恐慌。有些人开始将某某某大神的限时免费课晒出来邀请大家一起学习,有些人找到了“新男友”,沉迷于追剧无法自拔。有些人……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这些铺天盖地的免费资源使大家的心开始平静下来,也使得人们在这时期找到了各自人生道路上的机遇。呼啊主要从以下几点对“如何在特殊时期的危机中寻找机遇”进行述说:


1.你关注什么,你关注的事物就能够促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不能出门的情况下,网络成了全民疏解无聊的重要途径。网上的各大资源不是自己跳到你面前的,而是你自行去关注/寻找和发现相关信息,进而,你才能得到想要的资源。

每个人日常关注的信息都不一样。有人痴迷小说,有人沉迷电影,有人喜好语言,有人向往编程……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两个喜好不同的人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可能他们觉得对方的喜好索然无味,可能他们都很惊奇对方究竟是如何知晓这些知识的,可能他们都抱着学习的心态去了解对方的喜好……

最后,两人仍旧会在各自的领域摸滚打爬。这其实就是信息获取的不同对个人发展道路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在正向要素的影响条件下,你关注什么,你的关注就会带领你作出和你的关注点有关的改变。比如你关注娱乐,喜欢某位粉丝,你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爱豆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了解,并给你带来一定的影响。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你想得到些什么便会关注些什么,关注些什么便会学到些什么,学到些什么便要去做些什么,做些什么便会得到些什么,这是一个运动的循环链。这个链条的第一部分便是你的关注,也就是信息的获取。

时刻注意你所关注的信息,并这些信息中搜罗出自己潜藏的爱好和特性,制定和发展今后的目标。比如你喜欢看情感文。说明你是个内心情感细腻,是对情感有些许困惑的内在情感的自我探索者。久而久之,你也会写出饱含自我观念价值的令人感动的情感文或是能够为那些有情感困惑的人提供相应的建议。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2.打破思维的禁忌,不断探索完善自我,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

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讲到“思维的力量”:我们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是受到我们的追求目标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所谓的思维模式其实就是行动框架,是结合各方面因素和个人知识水平思考后得到的产物。举个例子,两个人比赛削苹果。两人的大脑下达了同样的命令。一个人上手就是一顿乱削,一个人则对苹果的形状进行分析后顺应着胳膊活动的惯性轻轻松松地削起了苹果。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以上就是有思维模式的人和没有思维模式的人之间的差别。有思维模式的人解决问题更加轻松快捷且系统化,但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是不可取的,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才能带领人进步和发展。

思维模式具备有序性和发展性。有了思维模式这个框架,一个人面对“会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三个问题会有各自的解决方案,同时,个人对问题的解决更加有序。

个人思维模式的好与坏从过程是否顺畅以及结果是否有效来判定,但不存在绝对化的好与坏。就像几个人比赛削苹果,有人用水果刀,有人用去皮器,他们所用的工具虽然不同,最终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谁也说不准到底用水果刀的人会赢还是用去皮器的人会赢,其中掺杂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因此,我们应该时常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终身学习》一书中就提到:“思维模式主要分为成长型和固定型。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改变,具备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

在闲暇时光,每个人都应该要不断地突破自我,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挖掘。

若想打破思维的禁忌,你就要涉猎各类不同的书籍,多和与自己有差异性的人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多关注周边的环境“偷听”他人的对话,这样,你也能知晓一些新奇的事物。总的来说,你可以做一些能够打开自己,或是完善自我知识水平结构的事情。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3. 为自己树立身份认同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且有意义。

一个人若常思考“自己为什么活着”其实就是因为这个人对自身缺乏身份认同感。一个人若总觉得自己的行为毫无意义,便会疑惑自己到底在活些什么。

“我怎么这个都做不好?我怎么那个也做不好?我到底会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活着?我不这么活着的话我该怎么活着呢?这个不喜欢,那个我也不喜欢,我到底为什么活着?”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讲究意义的,可人们总喜欢给某件事情赋予一些意义,这些意义使人们更加珍惜生活中遇到的一切。身份认同感就代表着意义的确立和自我的肯定。

如果你是一位环卫工,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干活,可到手的工资却并不多。你不对自己的身份表示认同,每天都沉溺于生活不易的沮丧中。

这个时候,你便需要为自己寻求身份认同感,你可以想想:“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环卫工,那么,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呢?”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这个城市会垃圾成山/蚊虫横飞/疾病肆虐……总之,人们的生活不再便捷舒适。

当你这么一想,心里好像就有了舍身取义拯救苍生的大义凌然之感。一旦你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赋予了意义,你就会认同自己的付出。

需要注意的是,身份认同感不该以意义包裹麻痹自我,如何把握这个度,还需要大家慎重考虑以确保自己人生的意义不是虚假性的。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当你对现状不满急需找到自身的身份认同感时,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居于这个身份,我甘心吗?这个身份带来的意义,我百分百接受吗?我觉得尝试做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加有意义?我觉得做什么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什么事情,我想做却还没做?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意义?

若你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转头看看身边的家人,翻翻自己近期的信息浏览情况再仔细想想吧!


你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在“禁足期”的机遇和挑战中逐渐拉大


最后送大家一段保罗·柯艾略曾在书中写到的话:“我想起自己一生中曾有两三次放弃求爱,因为害怕遭到拒绝。我又想起了好几回我放弃了想做的事情。因为觉得可以日后再做。

我深深怜悯着自己,并不是因为我正在活埋,而是因为我曾害怕生活。

如果活着时最重要的事是充分享受生命,那么,何必要害怕被拒绝,何必要把某些事留待日后去做呢?现在我被困棺中,想回到过去表现出应有的勇气,已经太晚了。”

黑暗过后,愿厚积薄发的你我皆能从危机中找寻到各自的机遇实现触底反弹!到时候,世间美好依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