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何長大之後卻變得貪汙腐敗?

西漢成帝初年,此時的長安已經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在這繁華的城市中心,有一座漂亮精緻的府邸,此刻,正發生一段有趣的對話。"宰相大人,您看這地?到底怎麼處理呢?"府邸的書房內,一名下層官員打扮的男子正跪在地上,臉上直冒冷汗。"這有什麼難的?讓原先的屬官再下去量一次不就行了?這種事還要問我?

"對面,一個衣著華麗的男子訓斥道。"可,可是,這可是足足四萬畝地啊!這樣合適嗎?"官員問道。"怕什麼!"官員一抬頭,只見那衣著華麗的男子正怒目圓睜,惡狠狠地盯著自己,不由得再度低下了頭。"下官明白了,告,告退!"官員顫抖著身子,慌慌張張的逃離了這府邸……

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何長大之後卻變得貪汙腐敗?

不久,皇帝頒佈聖旨:"宰相匡衡,強佔田地,違反國策,著及革職返鄉,抄沒貪汙所得,欽此!"此刻,那衣著華麗的男子跪在地上,耷拉著腦袋,雙眼無神地盯著那聖旨,久久不能釋懷。

他,就是西漢中晚期著名的文學大家——匡衡,小學課本上"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對於這樣一個婦孺皆知的名人,他的身上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何長大之後卻變得貪汙腐敗?

(匡衡雕像)

"鑿壁偷光"終成才

《西京雜記》的記載: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兒時鑿壁偷了誰家的光?宿夕不梳一苦十年寒窗。"許嵩的這首膾炙人口的《廬州月》便取了西漢著名的勤學故事匡衡的"鑿壁偷光"典故。小時候的匡衡啊,真的是一個勤學苦練的好孩子。

小時候的匡衡家裡很窮,父母都是農民,但小匡衡卻非常熱愛學習,向鄉間賢達學習《詩經》。只是由於家庭原因,匡衡平日裡還要幫助父母做農活,白天看書學習時間往往不夠,而晚上,家裡又買不起油,點不起燈,正巧,匡衡看到牆壁另一邊有些許光亮,原來是鄰居地主家的光亮。於是用鑿子鑿了一個洞,藉著那點微光繼續學習。這就是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鑿壁偷光"的故事由來。

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何長大之後卻變得貪汙腐敗?

(鑿壁偷光話劇)

後來,匡衡拜京城的博士為師,專攻《詩經》。由於對《詩經》的喜愛,匡衡往往對其中內容有獨到的見解,因此當時流傳一句名言"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使人頤。"這句話說的是人們聽匡衡講解《詩經》的內容,往往可以讓人心情愉悅。匡衡也一躍成名,成為元帝時期的《詩》學泰斗!

順風使舵保官位

《漢書.匡衡傳》的記載: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封樂安候,食邑六百戶。

元帝時期,由於他從小柔仁好儒,因此,即位之後,一改父親宣帝的治國手段,選擇用純粹的儒學去治理國家。一時間,西漢的儒學達到了又一個頂峰,元帝時期的重臣蕭望之,周堪,張猛,貢禹等人都是當世儒學大家。作為儒學經典《詩經》的泰斗級人物,匡衡也順理成章的得到了元帝的重用。久經宦海之後,匡衡也逐漸學會了一身見風使舵的本領。

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何長大之後卻變得貪汙腐敗?

(元帝影視劇形象)

原來,元帝寵幸宦官石顯,石顯把持的中書省與蕭望之和匡衡等人的尚書省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但,一堆書呆子哪裡是老謀深算的石顯的對手,在石顯的陰謀下,氣死了蕭望之,罷免了周堪,害死張猛。匡衡作為尚書省的一員,此時卻選擇了明哲保身,三緘其口,石顯見匡衡沒有和自己作對,也沒有故意針對他,匡衡一路做到了丞相的位子上。

可到了漢成帝即位,成帝在太子時便對石顯頗有不滿,元帝去世,石顯又沒了靠山,一時間,彈劾石顯的奏章比比皆是。匡衡找準時機,也上表彈劾,朝中官員笑道:"當年石顯權傾朝野,丞相您一言不發,如今失勢,丞相卻開始檢舉他的罪過!"把匡衡說的非常尷尬,只能呆呆地立在那,無言以對。

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何長大之後卻變得貪汙腐敗?

(匡衡影視劇形象)

貪得無厭一場空

《漢書》的記載:"中書謁者令石顯貴幸,專權為奸邪。匡衡、皆阿附畏事顯。"

可能是小的時候太窮,有了學問,做了宰相的匡衡對資產財務特別看重,一時間,有些求職小官和姦佞小人開始往匡衡那裡送禮,匡衡一開始還拒絕,但漸漸地便開始接納。只是匡衡畢竟是儒學大家,位及丞相,做這種事的時候非常低調,一時也抓不到他什麼把柄。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成帝即位後不久,匡衡那裡就出了一件大事。原來,匡衡被封為樂安侯後,他的封地應該是三十一萬畝,但是,樂安縣的官員卻測量失誤,多給匡衡劃了四萬畝地。成帝即位後對天下土地進行重新測量,新上任的官員發現了這個失誤,於是報告給了匡衡。

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何長大之後卻變得貪汙腐敗?

(匡衡畫像)

原本,匡衡對這件事也不知情,按理說發生這種事應該及時退還,但匡衡沒這麼幹,貪慾佔據了他的內心,到手的鴨子還能飛了?可他畢竟是丞相,不好明說,於是便推脫讓原先安樂縣的官員再進行測量,言下之意就是要把這土地給私吞了,屬官無可奈何,只能默認了這件事。

不久,這件事傳到了司隸校尉的耳中,他上表成帝:"衡位三公,輔國政,領計薄,知郡實,正國界,計薄已定而背法制,專地盜土以自益。"聽到這件事,成帝大怒,嚴禁土地兼併,打擊豪強地主本就是西漢的國策,再加上漢成帝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怒之下,罷免了匡衡,也就是我們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鑿壁偷光的匡衡,為何長大之後卻變得貪汙腐敗?

淪為平民的匡衡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卻因為自己貪汙之事早已經流傳鄉里,百姓不願與其為伍,匡衡氣病交加,沒幾年便與世長辭,結束了功過參半的一生。

每次看到匡衡,總會想起此前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趙德漢,同樣是家境貧寒,同樣是後期位高權重,卻也同樣倒在了金錢的腐蝕之下。兩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鮮明的例子,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引以為戒!有了成績也不能驕傲,不然,有可能就是下一個"匡衡"!

參考文獻:

1、 《漢書》

2、 《漢書·匡衡傳》

3、 《西京雜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