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刁难”齐白石让他作画,结果画能听到声音,被后人誉为神作

对于艺术家来说,所谓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永不停歇地对自己的技艺做出自我挑战。如果让一名画家成天就专注一些无太大难度的东西作画,想必是普通人也要嫌腻,更别提是具有艺术细胞的画家了。因此,作为艺术家,他们永远乐于“作”之中: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找一下具有一定难度的题材来进行挑战。当然,每个人自身却总有些舍不得刁难自己,而别人就能狠下心来给自己出难题,十分有趣的是,无论是出于何种心思,有意或无意,人类本能的一种好胜心理在这个时候便会突然出现,而有时候,可能真会创造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新成就。

老舍“刁难”齐白石让他作画,结果画能听到声音,被后人誉为神作

大图模式

而名家与名家之间亦有这种刁难对方之趣事,今日我们便来谈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这二人想必是人人皆知,提到以拿笔杆子为生,可以想到一人是画家,一人是作家,虽这二笔之间均有差别,但是并不妨碍他们作为著名画家齐白石与著名作家老舍的这两种身份。说来,画家与作家这两种身份亦可以用“殊途同归”来形容,以笔作画,以笔著书,作为表达艺术的两种不同方式,白石老人和老舍先生其实都是在用这种艺术化的形式来呈现着各自对世界的观念、思考,而他们二位确实在文艺界都有极高的造诣。

老舍“刁难”齐白石让他作画,结果画能听到声音,被后人誉为神作

大图模式

作为同时代的二位文艺巨匠,他们二位老者的交情最早甚至可以回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也是因艺术而结缘,这主要是由于老舍先生作为作家的同时,亦非闭门造车,而是十分关心艺术,对艺术十分感兴趣,他更是算得上当时一个资深的艺术收藏爱好者,于是就这样,他自然而然地与著名画家白石老人结识。1949年后,随着二人的交流深入,交情亦逐渐深厚,从简单的画家与收藏者的关系成为了朋友知己,于是,二人之间的一段有趣的故事也在当时的文艺界传开。这故事便是老舍“刁难”齐白石,要他“命题作画”,也正是得益于老舍先生的此番“刁难”,白石老人闻名至今的一幅名作就此诞生,即是《蛙声图》,被人称为“听得见声音”的神作。

老舍“刁难”齐白石让他作画,结果画能听到声音,被后人誉为神作

大图模式

对于某些不熟悉国画的人来说,画能听见声音绝对有假,但要是对艺术稍稍有些了解的话,国画其实真有这么神奇。真正的一幅好画,其实并非是要求物之形似,而是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真实的意境,好似手能触碰,眼耳能目睹。所以,这是在形容国画之巧妙之处,并非真实之音,而是说能惹人产生“闻声”之联想与错觉。

老舍“刁难”齐白石让他作画,结果画能听到声音,被后人誉为神作

大图模式

1951年,作为老舍的好友,齐白石一听这番“命题作画”的要求,也不管是刁难不刁难了,立马就答应了下来,才有了这幅奇妙的《蛙声图》。当时,老舍出的题目为“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虽然是作画名家,也是有些大感伤脑筋:这位老兄的确是在刁难人!山泉为辅景,重点实在“声”字也!

老舍“刁难”齐白石让他作画,结果画能听到声音,被后人誉为神作

大图模式

已快为九旬的白石老人,即使身子骨不算硬朗,但作为一名画家的好胜心始终是存在的,于是他也是欣然地就接受了这个挑战。一番作画完毕,老舍收到《蛙声图》时,惊讶之时,亦不得不心生佩服:仅仅六只小蝌蚪,与一袭山泉,就极富生机地让人身临其境,不禁联想到下游远远传来的一片蛙鸣。

老舍“刁难”齐白石让他作画,结果画能听到声音,被后人誉为神作

大图模式

这幅画还真是生动传神的表现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七字,蝌蚪们奋力游泳,动作一致,清晰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老舍除了这次对齐白石的“命题刁难”之外,还有许多,说来也正感谢老舍这位“最佳损友”,齐白石的画技也增长不少,始终坚持创新。老舍自然非恶意,这正是二人知己的友情见证,相信齐白石也以拥有这样一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朋友而自豪。这也是当今许多艺术家所希望的,能有一个这样的真心朋友,能促进自己的艺术水平提高,也实在难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