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文丨舞雩

近些年来,中华武术可着实有些抬不起头。

前有“太极大师雷雷”在与MMA练习者徐晓东的对抗中遭到惨败,后有咏春余昌华师徒被双双KO还借口连天。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由此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实战的争论再次浮上台面。


/套路的源头


在说正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中华武术的历史。

武术,说白了就是技击防身之术,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时代。

那个时代猛兽极多,人类为了生存,首先是与兽斗,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而后对资源、领地的争夺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武术的萌生。

《韩非子·五蠹》曰:“人民少而禽兽多。”

《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人类徒手搏击虽在原始时期已有萌芽,但形成一定技巧的搏击搏斗之术,当开端于商周时代。

当时兴盛拳搏与角力,更成为一种武艺竞赛显示力量的方式。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武者对于武艺的精习与钻研,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技击、技巧的多样化,诸子并起,百家争鸣也赋予了武术更多的文化内涵。

《春秋·公羊传·庄工十二年》就载有一武艺高超的例证:“万怒,搏闵公,绝其腹。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万臂拣仇牧,碎其首,齿著乎门阖。

时间来到汉朝,传统武术的套路已经开始形成,彼时常以武舞的方式出现。

东汉时期剑舞、斧舞都十分流行,其动作虽多随意性,但出现了追扑、进击、打斗等有强烈攻防含义的动作。

此后的几千年封建社会,每个时代的武术家都在创新,技击的招式和流派也在不断涌现。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直至民国时期,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武术迎来了一种畸形的巅峰。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常用来粉饰武术的两个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倒也不算有差错,就像我们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中华文化一样,合理也合情。

可是,历史上的武艺与现在的武术真的是一回事么?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十三世纪以前中国流行的手搏、角抵、相扑等技,再来观察一下现今大陆时兴的少林、武当、长拳等术。

可以看出,中国拳术的名称未改,承载它的土地未动,传袭它的人种未变。

但是,整个拳术体系的模式、内容、观念和方法,除了那套传抄的阴阳五行八卦说,早已背离了自我,面目全非。

而格斗或者说武术,又或者说技击手段本就源自人类原始生存的本能,试问,难道只有中华武术担得起“源远流长”四字?

的确,中国嘉峪关黑山湖附近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刻上画有30人练武的场面,但也别忘了,公元前两千年埃及墓穴的墙壁上同样画着扭打的情景。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而今喜欢吹捧历史的中华武术,大有小孩与成年人对峙时吹捧自家过世的祖宗有多厉害的滑稽意味。

以昔日的荣耀来掩盖今日的空虚,以过去的强盛来弥补现在的缺陷。

中华武术多年来怀旧的样子,像极了一位衰微、垂死的老人。

况且,博大精深,对于中华武术,又是另一种虚荣而虚有的形容。

中国现有的拳派的确有千百种,远超其他国家的流派,但有几十拳种及其拳技能够称得上在人体格斗运动领域内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创造?

有几种训练能够革命性地改善人体搏斗本能的发挥?

实际上,由于中国的版图远大于拳术交流的范围,拳士们也多祟尚保守、隐居,以闭塞信息的流通来维持神秘感。

所以长此以往,拳术中同一种概念、原理和方法就会有许多让人记忆不住的叫法,就会有许多被生搬硬套上的哲学道理,就会有许多与攻防无关的门派内稀奇古怪的仪式动作。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假如刨除这些固封闭、宗派等因素所滋生出来的“重复发明”,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归纳,中国的武术就立刻不显得那么宏大了。

而从古至今,混迹拳术这一行当的人,其平均文化修养、素质和水平也未必都超过常人。

这便无法保证“精深”的文化遗产长期地被理解和传袭下来。

毕竟两千年来,曾经走在时代前沿的先秦之儒也能成为明清那般守旧的腐儒,“精深”的武术在武夫手中又怎能保证不被庸俗化?

  

/不尚“武”的武术


中国文化的内里一直都有一种尚武的情节,但这种武并非西方那般野蛮血腥的格斗之武,而是要讲究格调的“文”武。

大抵一力降十会的那种蛮力之武是最被中国武术看不起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武术又“武”得不那么纯粹。

为何武侠影视剧数十年经久不息,黄飞鸿之流的功夫片哪怕在中华武术被质疑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损其本身的价值?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那是因为对于观众来说,功夫是拿来耍帅的。广大民众并不会去考量武术的“技击性”,只要观感上得到满足,就足够了。

而这种思想发展到了武术圈,为了满足一种“以雄健、精巧的技艺来征服他人”的心理需要,以及契合格斗中文雅与粗暴之间的中庸之道,套路和招式就变得比本身的技击性优先级更高。

但其实,历史上,有许多人对这种花法是嗤之以鼻的。

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就在《纪效新书》里是这么说:“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叉钯花法甚多,铲去不尽,只是照俞公棍法以使叉钯钩镰,庶无花法,而堪实用也。”

大意就是你们练的这些套路,平日里看着还不错,但实战并没什么用,千万不能学。

戚继光接着又痛心疾首地说:“又要杀人又要好看,两全其美的好事上哪找去?”

另外,据明代少林棍法的集大成者程宗猷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所述,少林寺的拳术在明代时“犹未盛传于海内”,只有棍术有名。

但就是自家棍术也早已没落,靠俞大猷传授才重新恢复荣光。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可见李白口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那种只为杀人的剑术流派,只怕在有宋一朝,被逐渐朽化的腐儒思想侵蚀后,也难以为继了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元朝与清朝倒是对中华武术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两个来自草原的马上民族部族内流行的摔跤之技比起中华武术,绝对是更实用的技巧。

摔跤乍一看是门靠蛮力取胜的技艺,其实不然,它是以巧力和手脚的速度取胜,需要平时进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和对抗训练。

我国充斥着花拳绣腿的传统武术还没有鄙视它的资格。

那么,有人会问,被认为是近代中华武术巅峰的民国国术时代,总该可以自豪一下了吧。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你,真是如此以为的?


/杀人还是表演?这是门学问


民国的国术圈是一个武林,武侠小说家宫白羽先生发明了这两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武术界及其衍生圈子。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不管是武术界还是普通人,对武林和武术的看法受武侠小说影响太大。

甚至彼时就有不少武术界人士,尤其是靠开馆收徒为生的武术界人士在刻意将中国武术与武侠文化糅杂,神话“武林”,以此获取更高收入。

这种虚伪的“尚武”风气更直接影响到了民国那批真正的大师,比如杨露禅大师,孙禄堂大师等人的实录记载。

近代学者胡朴安描写自己与杨露禅所传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乐奂之比试就充满了“玄幻”色彩。

“奂之能用空劲,相隔一丈,对方即立脚不稳,我欲与奂之一试空劲,奂之不许,云:‘君所练架子未准,用空劲推手,颇觉危险。’拈手与推,不知不觉中跌出,连推四次,皆是一样。”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这样的描述岂不是和雷雷大师表演“雀不飞”相似,可信么?

当然不可信!

那么哪些史料和记载算得上“可信”呢?

首先就是看“比武”形式,如果是两三个人切磋,那么不管描绘的如何天花乱坠都不可信。

其次看举办方,比如民国时期两次武术“国考”,都是当时政府委托南京国术馆举办,并且给与了拨款支持,当时媒体也比较关注,类似这种活动的报道资料就比较可信了。

因为活动本身带有官方色彩,而且关注度高,媒体争相报道,透明度也高。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民国两次武术国考以及中间浙江杭州国术游艺会关于“比武”的报道可信度就历史研究来说就很高了。

1928年第一次武术“国考”时,观众就发现武侠小说以及一些武术界人士所说“凌空发劲”、“点穴”、“劈空掌力”等等通通不见了,还经常出现考试选手两人彼此搂抱滚地场面。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其中最令人吃惊的是选手“孟唐春失败不服,猛咬与赛者之面,鲜血淋漓”。

当时上海《申报》对第一次武术“国考”进行了详细报道。

而到了1929年11月16日杭州举行的国术游艺会上,观众和媒体都迎来了新一轮“幻灭”。

报道此次游艺会的《上海报》记者在稿件中掩饰不住对游艺会比赛的失望:“(选手)往往扭作一团,互相蛮打,与平常人之相打,丝毫无异。”

而还有媒体报道了更令人吃惊的比赛现场:“(选手)你打一巴掌,我打一巴掌,打得口血淋漓,劈拍之声,不绝于耳。搞得在现场服务的医护人员,仅医治吃耳光者就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1933年第二次武术“国考”,媒体加大了报道力度,结果更多人表示实际比武远比自己想象中要“差”。

当时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田镇峰的回忆:“在短兵比赛时,我注意留心的看了几天,真精彩的,能施展出技术来的,可以说是没有。”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长兵比赛时,倒是有几位能施展出枪的能力。拳术比赛的成绩,更是糟而且糟了。摔角比赛,还不如日本的柔道。”

由此可见,真实的国术比武其实“土味”十足,不但媒体和观众失望,就连武术界人士也觉得非常失望。


/花拳绣腿前的“三座大山”


可以说这么说,今天武术的价值就是能给人带来美感,只适合表演,不适合竞技。

即便被后世夸耀的国术的打法,实则也忌讳太多。

除了避讳某些不约而同的东西外,各门各派还有各自的禁忌,每门拳法总忌讳与其它的拳法雷同,于是追求奇异,冷僻成风。

比如在中国民间的徒手格斗较量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除两脚之外身体任何部位着地都意味着失败、屈服和“栽跟头”。

所以南方器重“马”,北方推崇“桩”。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国术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殊不知这种四平八稳的技巧实用的代价是什么?

其一,在“抬腿半边空”等影响下,失去了下肢的进攻,特别是极富杀伤力的高踢和高膝强击。

其二,时时提防“失重”必阻碍步法与身法的闪动和灵巧。

可见非要将国术与其他国外格斗流派比较,技击性已远远不如。

“只杀人,不表演”,也不过是网文小说中激起民族情怀的热血之词,仅此而已。

但话说回来,中国武术沦落至今,各门各派敝帚自珍、眼见短浅是一个原因,真正的大问题还是在于朝廷的态度。

其实,自民国开始,直至今日,又或者封建社会以来,朝廷就没有真正重视过武术。

古有侠以武犯禁之说,侠士武人的地位大抵也不会高过下九流多少。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庙堂们瞧不起武术,觉得它远不能与田径、足球、体操相比,又有对于武者闹事、小青年打架、摆擂台出事之类事情的担心。

而上个世纪,已故武术家赵道新接受采访时就曾这样说,想要发展中国武术必须推翻“三座大山”。

第一座山是老人们对各拳派的专横统冶;第二座山是把中国武术凌驾于世界格斗术之上,搞宗教式崇拜;第三座山是过分追求安全,不顾观众的情趣。

那么如何翻越?一个字打!而且要实打,有竞技规则的形成体系打。

说白了,武术是技击之术,只有把武术在全人类中间“打”个热火朝天,老人才会自动变得谦虚,人们才可真正知道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倒底“算老几”,安全与残酷的比重才会被恰当地把握。

但是,“打”不是儿戏,它要求我们中国人再多拿出些胆量和度量来,就是说,首先必须有“敢输”以及“敢死”的精神准备。


还在敝帚自珍的武林门派?民国武术家:中华武术,必须破而后立


诸如那些打完后恼羞成怒、上前撒泼的,又或者借口连篇、大言不惭者,就无需报道或者采访了。

毕竟,风雨飘摇的中国武术,实在经不起折腾。

以上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