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于闐國王

敦煌壁畫中的于闐國王

莫高窟第98窟-五代-供養人

敦煌石窟中多畫有開窟人及其相關人物的形象,這些形象統稱為“供養人像”。一方面,供養人出於虔誠的宗教信仰,覺得開窟造像是增加福報、實現祈願、超度往生者的功德;另一方面,開窟造像也是他們和睦親屬、昭顯實力、引領區域文化方向的表現。

在敦煌莫高窟第98窟中,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畫尤其令人矚目。通過畫像旁邊的榜題“大朝大寶于闐國王大聖大明天子”,我們可以確定,人像上這位星眉劍目、氣宇軒昂的美男子,就是于闐國王李聖天。由於身份特殊,于闐國王李聖天這身供養人畫像,也是在莫高窟發現的最大的君王肖像畫。

古代的于闐國是西域的王國之一,國內有和闐河,南部是崑崙山,北邊與塔克拉瑪干沙漠接壤。國力最強盛時的勢力範圍,相當於今天整個新疆和田地區。公元前二世紀(西漢時代),尉遲氏在此建立了于闐國,這幅供養人畫上的于闐國王李聖天,本名為尉遲散跋婆(Visa Sambhava)。于闐國約在公元1006年或1007年前後被喀喇汗王朝所滅。

敦煌壁畫中的于闐國王

莫高窟第98窟-五代-于闐國王李聖天及夫人曹氏

敦煌壁畫中的于闐國王

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供養人像-李其瓊臨摹

畫像中的于闐國王是一位儀表堂堂的美男子,星眉劍目,氣宇軒昂。作為西域王國的國王,李聖天卻頭戴冕旒,身穿兗服,衣服上繡著日月龍獸,完全是漢族帝王的服飾。也許這件衣服就是來自中原地區,也許是于闐國王依據漢族樣式命人制作的。在很多可能性中可以能看出一點:當時中原的禮儀文化影響到了西域,而且西域的貴族是以穿著漢族的貴族服飾為榮的。就像今天在全家人合影時,我們一般會選擇穿上自己最喜歡、最能標示自己身份和品味的正裝。

敦煌壁畫中的于闐國王

頭戴冕旒、衣飾日月、手持香爐的于闐國王李聖天供養人像-李其瓊臨摹

早在唐貞觀年間,于闐尉遲氏就被唐太宗冊封為王,並賜姓為李,同時授予安西四鎮之一的毗沙門都督府都督的職位。這身畫像中的李聖天是在五代時,被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冊封為于闐國王的。但是,為什麼于闐國王會出現在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的功德窟裡呢?

敦煌壁畫中的于闐國王

回鶻文馬年金國使節向沙州王請婚記-五代-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這是編號為P.2998的紙本經卷,正面是漢文佛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四十一。背面是有回鶻文十八行,內容由兩部分組成:前篇是金國使節向沙州某位統治者女兒的求婚記,後篇是一組古突厥諺語。前篇只剩下九行,翻譯成漢語是:“……好時光。幸福的……馬年(934)五月,我們金國的使節為了向百戶長之女求婚來到沙州。我們得到了這位公主,並得到了好的榮譽。願母親和父親再次平安地回到金國去!誰若讀此(文句),誰將成為財富無數的富人。”

敦煌壁畫中的于闐國王

莫高窟第98窟-于闐皇后曹氏供養人像-李其瓊臨摹

文中所說的“金國”,是指在公元851—938年間于闐國的官方名稱。而嫁給於闐王的公主,就是上圖中的人——沙州統治者曹議金的女兒。他們的婚期約在馬年五月(即公元934年六至七月間)之後不久。而這位於闐王就是李聖天,曹議金的女兒也被後唐王朝冊封為于闐皇后。也就是說,這位於闐國的國王是曹議金的女婿,所以他和皇后曹氏及親屬的供養人像,也畫在了曹家的功德窟中。

莫高窟中保存了超過9000身的供養人畫像。這些供養人畫像涉及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清等朝代,歷史久遠;並且人像形象豐富,有帝王將相、高官顯貴、平民百姓、高僧大德、普通僧尼等。而且既有漢族人物,也有匈奴、鮮卑、吐蕃、回鶻、于闐、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人物。莫高窟供養人畫像能為中國的古代佛教研究、民族誌、地方史、圖像學、服飾研究等諸多學科提供珍貴的圖像資料。

擴展閱讀:

于闐國王以供養人畫像的形式出現於敦煌壁畫中,現存有莫高窟第98窟、第4窟、第454窟,榆林窟第31窟四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