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武汉律师志愿者的感动与焦虑:一个弱女子爆发的“小宇宙”要撑多久?丨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3)

我们都在经历一段难忘的历史。一场从

武汉爆发,影响全国波及全球的疫情切切实实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一个停摆的千万级城市正在经历着各种治理问题的高压考验。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领头方阵,中国律师的捐款捐物速度和数量前所未有,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公益,不断“逆行”。但是,法律人的公益价值不止于此,如何用专业成就更好的公益和治理,是更值得深远关注的课题。

律新社已推出“抗击疫情特别报道”专题,关注中国法律人在这个历史性事件中值得铭记的足迹和思考。欢迎大家投稿(lvxinnews@126.com),提供话题线索,共同记录这一温情时刻。

“医护人员太苦了。防护服奇缺。一些诊疗负担很重的医院,比如协和医院、五医院,居然也不能及时分到医疗防护品,我们眼看着帮不上忙……”湖北筝辰所主任张彤隔着电话跟我说起一线的情况,有些哽咽。

一位武汉律师志愿者的感动与焦虑:一个弱女子爆发的“小宇宙”要撑多久?丨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3)

张彤,湖北筝辰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合伙人,湖北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理事,武汉市律师协会理事,第六届武汉市律师协会刑事风险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武汉市律师协会惩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已经忘了自己参加了几个公益群,从初一武汉封城起,他就不再待在家里,发誓要为武汉这个城市做点事。他在几个群里每天都积极接单,接送医护人员,参与筹措防疫物资。他反复强调,“我必须做点事,让自己心安一些,但真的没做什么,和当前疫情相较,杯水车薪都是在夸自己,真的就是微乎其微。”但是,他看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让他经常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一位武汉律师志愿者的感动与焦虑:一个弱女子爆发的“小宇宙”要撑多久?丨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3)

顺着他的讲述和朋友圈,我们看到了当下真实的武汉

四个弱女子挑起公益大梁

张彤是武汉一家中小所的主任,所里十几个人,今年他一直忙到春节假期的前一天。当天上午,他到看守所工作,会见完后赶上了封城。他觉得自己低估了当时疫情的程度。

平日热闹的武汉封城后如同一个诡异的空城,这让他坐立不安,想去做点事,可是找不到渠道。当天朋友圈里,他看到了一束火苗,一个以前认识的做茶叶生意的女孩子,开始发起一个武汉医护人员口罩天使小分队群”,他立刻加入,目睹了一个小群的迅速裂变,他把这个见证和感动发到了朋友圈:

一位武汉律师志愿者的感动与焦虑:一个弱女子爆发的“小宇宙”要撑多久?丨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3)

“曹杨,一个做茶叶生意的朋友,以前并不太熟。在疫情面前,一个弱女子爆发了强大的小宇宙,参与组建武汉医护人员口罩天使小分队群。短短几天(实际上就是一天)时间内,从四人变成现在的近五十人(现在为135人),里面有各医院专门接收物资的人,有众多热心的志愿者。想方设法,寻找资源,找防护服,找口罩,找护目镜,真是操碎了心,为短缺的前线提供支持。前线真的是太困难了,我们实在是惭愧,能做的事太少了,但筝辰律所全体成员的心永远和前线医护人员和口罩天使小分队在一起。加油,前线的英雄们,你们不是在孤军奋战,我们和你们战斗在一起!以此共勉,以此共祝新春!”(2020年1月24日,张彤朋友圈)

在为医疗护具奔走、接送医护人员的过程中,眼见形势危急。他听到了医护人员说拿文件袋套头、脚踩垃圾袋“裸奔”工作时,心都要跳出来。

“在武汉人民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之时,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律师一直在思考,大疫面前,我能做点什么,我们能做点什么?我们不是专业人士,我们不能上最前线,那只会添乱,待在家里是最大支持。对于这点,到目前为止我也是认同的,普通民众就该如此。可是前线不能没有支持,在现阶段后勤不能保障前线需求时,不能让前线的英雄凭血肉之躯徒手奋战。如果你不做,我不做,大家都不做,那还有谁做呢?我,我们——筝辰律师应该可以做点什么?

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我们一直在行动。

除夕,我在曹杨的感召下,加入了武汉医务天使口罩小分队群,这个群是在当日为了前线提供防护用品而成立,在四个女孩子主导下,众多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加入,找资源找捐款为前线提供了虽然有限但已是民间力量的最大限度支持,她们真的很棒。筝辰人提供了有限的一些捐款,我们做的微不足道。我们应该还可以做点事。

初一,不停地关注疫情的最新发展,看到武汉街头空无一人,如同死城,看到前线的牺牲和困难,无数次的泪流满面。不行,我不能就这样待在家里,看着他人冲锋陷阵,我一定要为前线做点事。

初二,今天早上。我的小伙伴已经走在了我的前面。邓丽娟,在最前线的五医院为医务人员义务打扫卫生;罗丽,到社区去做志愿者;於强,加入接送医务人员和物资的群,他们都走向一线。我还能待在大后方吗?我下午在社区和律协胡燕早会长介绍下分别加入了接送医务人员和物资的群,我们能力有限,但我们可以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去为前线做点事,不要让我们前线的英雄流血又流泪。

疫情如火,筝辰律师在行动!武汉加油!”(2020年1月26日 张彤朋友圈)

周围都是法律公益人

张彤告诉律新社,律所内部对公益高度认同,尤其看到所里有的合伙人去医院做保洁员,有的合伙人给医护人员送饭,他自己也很感动。这些公益跟专业无关,危难之际,以各种需要的姿势出手。所里前后筹捐了几万元,数量不多,其中有四千元在洪山律师党委工会的主持下连同其他律所的十余万元捐款都捐给了武汉慈善总会,希望能尽快用到抗疫斗争中,其他的数万元捐款全部提供给“口罩小分队”,款项捐出当天就转化为防护品,送到前线的医护人员手中。他也一直在国内和海外朋友圈里找物资,最欣慰的就是1月31日在他律所另一合伙人的帮助下,联络了一批提高免疫力胸腺肽、薄芝糖肽注射剂的药品,这些能快速送到医护人员手上,能让援助快点落地。

每次完成送医上班,他都很有成就感。

他送完“逆行”的医护人员,开心地合影。“一天跑几次,很主动接单。”这是其他志愿者对他的评价。

一位武汉律师志愿者的感动与焦虑:一个弱女子爆发的“小宇宙”要撑多久?丨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3)一位武汉律师志愿者的感动与焦虑:一个弱女子爆发的“小宇宙”要撑多久?丨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3)
一位武汉律师志愿者的感动与焦虑:一个弱女子爆发的“小宇宙”要撑多久?丨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3)

看到防护用具送到,他也很开心。

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一线需求。

最让他心焦的是目前救援物资无法快速下拨,朋友圈里他为协和医院大声呼吁。公益捐助无法快速到一线的现状让他“感到抑郁”。

“这个公益群很厉害了,和武汉各个医院的需求方都联络着,帮助协调需求,但是毕竟民间力量太弱小了。”张彤说,本来以为这个群是应急之用,做几天以后,等正规的社会捐助来了就不需要他们了,可是看到

武汉医院直接向外呼吁,他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个群不知道还要维持多久。”

这次防控,让“人性尽显”,张彤说,他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紧急救援中的很多问题。如何运营好一个公益组织,如何增强平时的训练,以及战时的特殊协调,这才是专业公益的最大价值,以后这些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他在坚守,也在等候。今年律所的业务暂时都不在考虑之内,当下唯一希望,就是让这座英雄的城市能渡过眼前的难关,能尽快恢复正常。

相信国家队力量

通过和医护人员的近距离接触,张彤也在为医生代言(以下是他和在最前线的医生交流时,医生对他说的):

“医生的心里话:第一,不要故意拔高医生的道德标准,捧上去就容易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论是不要钱还是不要命,都不是对待医生的理性态度。第二,医生不是应该被牺牲的资源,不是战场上的消耗品,而是宝贵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患者最后的救济。每保护好一个医生,就可能让上百患者受到治疗,医生应该受到最高程度的保护(超过普通人)。

第三,在现有情况下,由于缺少物资和人手,大部分医生已经满负荷工作,所以虽然情况非常艰难,也不要把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打个修手机的比喻,你的手机坏了,不是修手机人的责任)。”(2020年1月30日 张彤朋友圈)

这次疫情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也再次呼吁对疫情中医护人员的关注

“一场疫情就是一场照妖镜,照出了人性、工作能力,还有各路牛鬼蛇神。”

“我对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毫不怀疑,但不应出现人为的反复,和无谓无价值而又令人无比痛心的牺牲”。

“我相信政府最终有能力给大家一个该有的秩序,我相信。”张彤虽有些疲惫,但他依然会尽全力支持民间口罩小分队工作,直至国家队全面接管。

如何用好民间公益组织?武汉

第一位律师志愿者被隔离后的反思 | 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1)

如何服务全国500万湖北人?湖北律所联手全国律所服务开启联合版图丨律新社抗击疫情特别报道(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