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祕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去年朋友給我送了一些大前研一的書,在瞭解大前研一的經歷時,有一段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

大前研一在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順利進入了日立製作所工作。當時這家公司是日本最受人推崇的重點企業之一。但是,在任職工程師的2年內,大前研一始終對高層放棄自行研發、由外國引進技術的取巧做法不以為然。

最後,因為多次進言無效,他在29歲時毅然離職。

在離開日立之後,大前研一加入了麥肯錫顧問公司。可以說,諮詢管理領域的工作他此前一點經驗也沒有,但是他在工作時所投入的熱情和使用的方法異於常人。

在工作時,他主張面對所有該學習的事物,不只是學會,更要完全精通、做到連自己都無法挑剔的程度為止。因此,儘管面對的是全新的工作,他會利用一切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主動學習、向前輩請教,然後花最多的時間總結經驗、假設、實驗,甚至為了探求真相跑遍全國。

邊工作邊總結,一年後,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企業參謀》。這本書是他在麥肯錫工作一年的工作筆記,剛出版時僅在日本就賣了16萬冊。

很快大前研一就成了麥肯錫的明星顧問,36歲時,他正式升任為日本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總經理。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這樣的成長經歷實在是迅速異常,那麼作為普通人,我們如果想從普通到優秀,需要具備哪些核心素質呢?

接下來,我結合自己的思考和經歷,為大家系統講解一下。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提到如何變優秀,無論是知乎還是其他網站,回答大多比較零散,一般從習慣或者特質講起。我在經過思考後,將這些核心要素組合並搭建了一個系統,分了三個層級。當然,各層級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都很重要。

這三個層次包括:

  • 第一層:目標和方向;
  • 第二層:能力和思維;
  • 第三層:習慣和執行

一、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可以讓我們擺脫外在的評價體系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阿蘭·德波頓在他的著作《身份的焦慮》中有一句話: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

在很多人的成長經歷中,他們的方向和目標往往是依靠父母和親朋好友定義的。在父母輩最傳統的對於孩子優秀的定義中,往往是這樣的:

從小聽話、好好讀書、成績優秀、考上好大學、畢業後找一份安穩的好工作、成家立業,然後穩定地生活下去。

但這樣的期許是父母建立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價值體系之上的,當我們逐漸成長到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時,代溝和衝突就出現了。解決矛盾的方式無非就三種:

第一,選擇完全聽父母的話;

第二,與父母決裂,完全聽從自己內心;

第三,將父母的想法作為參考,和他們溝通,然後慢慢實現自己的想法。

我個人選擇的是第三種方式,因為我早早培養起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並且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所以從讀大學開始,我就會經常和父母溝通,說自己的想法,並且暗暗發力,努力做出成績給他們看。

很早之前我就有先成為自由職業者,再慢慢創業的想法。所以從本科到讀研期間我一直髮展自己的技能和愛好,直到我出了自己的書,並且收入可以養活自己的時候,我把這一切給父母看,他們才逐漸認同了我的想法和我選擇的路。

我們要儘早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拆解開來就是“我想要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的人”。這樣的問題聽起來很大也很空,但卻是我們成長中實實在在的原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很可能直接決定我們人生的走向。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獨立思考逐漸走出不一樣的路的人,也會看到很多一直聽別人的話到後來有些後悔卻無力改變的人。而這一切的一切,最重要的往往是我們開始的時候。

換句話說,開始會影響過程,甚至有時候,會決定結尾。

在這樣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引發焦慮最大的一個原因具體到我們個人身上時,往往是因為缺乏目標和方向。

因為缺乏目標,所以很容易被人洗腦,容易跟著別人的思路跑。而那些目標和方向明確的人,他們很少受別人的影響,及早規劃出了自己的路,並且腳踏實地地走在實現的路上。

那麼,如何衡量我們自己的目標靠不靠譜呢?最可靠的一個思維工具便是“SMART原則”。

SMART原則源於美國馬里蘭大學管理學及心理學教授洛克。這套原則拆分開來分別是即具體的、可衡量的、可實現的、具有相關性的、有時間限制的目標。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1、具體的(Specific)

我們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將大的、空的、模稜兩可的目標拆分開,拆分到屬於我們的那個具體的點。比如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藝術家,那麼進一步,你要確定自己成為哪一類具體的藝術家,是畫家、作家、歌唱家呢,還是其他門類的藝術家。目標越具體,後面越可行。

2、可衡量的(Measurable)

可衡量的,也就是說你在實現目標時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是可以看到並且能衡量的。比如你想成為一個營銷專家,那麼你的知識存量如何,實戰能力如何,有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和業績等等,都可以作為衡量你的能力的基本點。

3、可實現的(Attainable)

去掉不切實際的想法,剩下的就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在最開始的時候,定一個可以看到通過努力就能夠得著的目標,對於後面的的成長以及目標的實現,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你一開始定的就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進入NBA”這類非常難實現的目標,萬一無法實現,對自己的打擊會很大。

4、具有相關性的(Relevant)

目標的相關性是指實現此目標與其他目標的關聯情況。如果實現了這個目標,但對其他的目標完全不相關,或者相關度很低,那這個目標即使實現了,意義也不是很大。

比如你在考研期間,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是背誦屈原的《離騷》。實際上你考的金融方面的碩士,你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將《離騷》背誦完了,但對你當時考試的幫助並不是很大。

5、有時間限制的(Time-based)

這一點很好理解,我們做事定目標要給自己定時間限制,這樣做其實也可以幫助提升我們個人的生產力。

【小結】

  • 明確的目標可以產生前進的動力,同時擺脫外在評價體系
  • 衡量我們目標的可行性,可以用SMART原則

二、所有的問題,最後都是個人的問題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方向和目標明確之後,我們就進入到了第二個層級,個人的能力和思維層面。這一塊屬於實戰層面,非常重要。因為面對同一件事情,擁有不同能力和思維的人,最後所做事情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就拿寫作來講,之前我自己的寫的時候,完全是提筆就寫想到哪一塊就寫哪一塊。時間長了之後我發現自己寫的內容陷入到了一個瓶頸階段,寫碎碎念和小感受是可以的,但是想系統地研究一個問題便做不到了。

後來我去請教老師,他說,首先你要走出舒適區,轉變文風;然後你要把文字看成一種工具,然後用這種工具去解決問題。

這是我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在我的理解中,寫作就是提筆就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但換一種思路會發現,原來我們也可以把文字當成工具,然後用這種工具去解決問題。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考研時,有的人不做任何規劃就去備戰了,把自己整得很辛苦,但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什麼效果;但有的人會提前做認真的規劃,分析目標院校、分析備考科目、安排時間、管理精力,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不一樣的能力和思維,會帶我們取得不一樣的成績。

人與人之間造成能力和思維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知識結構、生活經歷、所接觸的資源、個人特質等等。那麼接下來,我分別從能力和思維兩個方面,講一些我認真非常重要的點。


  • 第一、兩種讓我們變優秀的能力

在能力這一塊我重點講學習能力和覆盤能力。

1、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也即獲得知識和能力的能力,這是一種具有很大能量的能力,可以帶我們去向更遠的地方。在我個人看來,除去天賦的因素外,學習能力也是可以通過訓練和學習獲得的。

我自己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基本適合於學習任何東西,簡單來講便是:先學習底層邏輯,然後去練習,接著在練習中繼續學習,不斷完善。這涉及到我們的耐心、學習、思考和執行。

為什麼先不去直接做,而是先學習和分析呢?因為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事情直接就撲上去了,但是很快遇到挫折後,也非常容易放棄。先了解底層邏輯需要我們沉住氣,花時間把我們要學的東西分析分析,抓一抓框架,理一理輕重點,然後再去有的放矢。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當我們掌握了要學的東西的底層框架和基本內容後,我們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大局觀,然後不用時時刻刻都問別人,順利展開自學之路。

比如我當年本科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考研,距離年底考研只有4個月,但我最後還是以第五名的成績考上了。我在備考前,先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分析各個科目的備考策略,在網上看了十幾篇考研成功的經驗分享,然後結合自己的時間和狀態,詳細地規劃了自己的考研計劃。

後來我踏踏實實去做了,同時在做的時候,對於自己的狀態,不斷做微調整,堅持到最後,成功上岸。

同樣我在學習健身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我請了一位很優秀的健身教練,然後跟著人家一步步學原理、學動作、學飲食搭配。練習了幾個月後,現在我完全可以自己科學合理練習,同時再去查資料看視頻保持自學時,也全部可以吸收。

科學的方法+可怕的勤奮=高效的學習能力

2、覆盤能力

覆盤能力是我極為推崇的一種能力,它起源於圍棋中的一種學習方法,指的是在下完一盤棋之後,要重新擺一遍,看看哪裡下得好,哪裡下得不好,對下得好和不好的地方,都要進行分析和推演。

具體在做事中,我們在每次做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時,都可以提前規劃,寫清楚自己做事的目標、計劃、完成度和效果。當我們做完之後,將自己的初始目標和完結效果一一對照,總結經驗教訓或優缺點。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完後,收穫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常覆盤的人,能學到的東西,比完全沒有這樣的習慣的人要多得多。

這其實可以用管理學當中的PDCA循環(計劃、執行、檢查、行動)去解釋。你有了計劃,然後執行,每次執行後都檢查實施效果,然後總結經驗教訓提取方法論,將成功的納入標準。

時間久了之後,經常做覆盤的人就會總結出屬於自己的高效方法,自然拉開了與別人的距離。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 第二,兩種讓我們變優秀的思維

在思維這一塊我重點講成長型思維和批判思維。

1、成長型思維

《終身成長》這本書講的是成長型思維,作者在書中指出,我們的能力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我這輩子就這樣了,都是命,但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把遇到的事情當成機遇和挑戰,從中學習、汲取營養,然後持續進步。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這種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境遇。曾經我是一個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臉皮薄,認為失敗就是自己不行,特別害怕被別人否定。

後來我轉變思路,臉皮變厚,開始將自己遇到的事情當成了修行和磨練,心態變了之後,隨時學習和做事的熱情也提高了很多。我們的路還長,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不斷進步。

喜歡NBA的人都知道邁克爾·喬丹,他小時候打球時其實天賦並不是很好,但這並沒能夠妨礙他成為一位偉大的籃球運動員。同時他的球技也沒有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變差,反而技術越來越全面。

原因就在於他一直保持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體力和靈活度不如以前的情況下,他從最開始的灌籃高手變成了全能型球員,練出了後仰跳投等絕技。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是積極進取的,他們可以不斷進化,逐漸成為更好的自己。

2、批判性思維

對於所獲取的信息,我們不能單純地像海綿一樣進行吸收,還需要自己掌握主動權,選擇該相信以及忽略的的內容,合理地做出取捨,像淘金一樣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

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首先是積極主動的,同時他們有幾個異於普通人的能力:

  • 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 準確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 也有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記得之前在北京實習時,有一次我的老闆讓我思考不同短視頻app之間的競爭。我想到的就是不同公司運營層面的不同招式和暫時的效果,而他進一步想到了最關鍵的點——互聯網世界的二級流量入口的爭奪。

後來我將他的文章仔細閱讀,並做了拆解,一方面感受到了我與他之間知識存量的差距,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強大的思考能力。

當然,批判性思維也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們在不斷提升自己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刻意練習。一般具備這種思維能力的人,大都有很強的好奇心、百折不撓想把問題弄明白的執行力。同時他們在思考和分析問題時保持客觀理性,有立場有原則,很少感情用事。

批判性思維推動我們去主動探求世界的真相,是一種可以讓我們保持成長的能力。

三、好習慣和執行力,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在講完方向目標以及能力和思維之後,接下來就到了我們的執行層面以及日復一日的習慣了。想法再多,能力再強,如果不去執行那也是不行的。生活中我見過很多喊口號的人,也見過太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最開始的時候都很激動,但最後什麼都沒有。

一件事,如果你去做,那麼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但如果你不做,那肯定不會成功。

執行力是我們做事的最基礎的保障,不管你的想法有多好,都需要落地,需要執行,否則一切都是空的。

之前我在上產品課時,老師說不要認為點子值錢,其實你的點子是最不值錢的,中國不缺有好點子的人,但缺可以實實在在落地,把產品做出來並且做好的人。

同時在做事的時候,我之前的老闆也教過我一個做事的原則——”又快又好“。

起初我理解不了,然後他給我解釋,又好又快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快,也就是你的執行力要強。

同樣的一件事情,你做得比別人快,那你就可以第一時間收到反饋。假如有三家公司在競標同一個項目,我們第一天就拿出了充滿誠意的產品和方案,而其他公司過了兩天才拿出來。能競爭,說明大家的產品質量都差不多,但我們速度快,誠意這一塊就已經有了。而且贏在速度,即使對方不夠滿意,我們還可以改。

其次是好,也就是你做事質量要慢慢變好。

在做事快的基礎上,隨著自己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技能的熟練,所做的事情也要越來越好,不僅要有效率,而且要有質量。

最後就是又快又好。

到了這個階段,技能的熟練度和內容的質量就都有保障了,做活的速度快,同時內容高。我們看到很多自媒體大V,幾乎每天日更,同時內容的質量都很高,基本已經達到了這個階段。當然,要想達到這個階段,我們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心力,要不斷積累,同時在做事中提取好的經驗和方法論。

講到習慣時,一句話——好習慣會產生複利效果,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們。

尤其是在我們長大之後,身邊督促我們和監督我們的人變得越來越好,後期可以不斷塑造我們的,其實正是我們之前培養的好習慣。前期打好基礎,後面的路會越來越好走。

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比較不錯的習慣。

從普通到優秀,1個系統,3個層級,揭秘成為高手的核心素質


第一,生活習慣

1、早睡早起

晚上十一點之前睡覺,早上七點起床,這是我現在的作息。因為之前一直熬夜,髮際線往後退了很多,而且第二天起來的狀態非常糟糕。自從改變作息之後,我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和皮膚狀態都好了很多,做事的時候也有精神了。

2、午休30分鐘

除了特別忙或者一點睏意也沒有的時候,我基本每天都會午休半小時。中午不睡,下午白費,養成午休習慣後,稍微一睡,下午精力充沛。

3、早起喝一杯溫水

這個習慣我是從我媳婦那裡學來的。她從來不喝飲料,堅持早睡,同時每天早上起床喝一杯溫水,雷打不動。有了這樣的儀式感之後,一杯溫水可以快速激發我的身體,讓我充滿活力地迎接新的一天。

4、堅持健身

30歲之後,我們會明顯感覺到自己身體機能的下滑,其實健身應該早早提上日程。我自己現在基本一週五練,能去健身房就一定要去,不能去的時候,在家裡用彈力帶和啞鈴做做無氧運動,也可以用瑜伽墊做一些功能性訓練。

5、睡前泡腳,不帶手機進臥室

睡前泡腳可以緩解我們一天的疲勞,進臥室不帶手機可以幫助我們儘快入睡。

第二,學習習慣

1、堅持讀書

讀書是性價比最高的學習方式,開卷有益,每天不管再忙也要讀一讀書。其實讀書時沒必要苛求自己每次必須讀多少,如果遇到有啟發的點,我們可以停下來合上書思考一番,這樣效果反而會更好。

2、堅持寫作

這裡我講的寫作不是搞文學創作,而是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寫作實實在在促進自己的進步。讀書時寫讀書筆記,做事後寫工作覆盤,閒下來的時候總結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想法時將自己的經歷用文字傳遞給更多人。寫作可以反哺我們自身,同時幫我們鏈接到更多資源。

3、學習結構化思考

我們的思維本身是比較散亂的,結構化的思考方式需要刻意練習。在解決問題時,真正高效的思考方式正是結構化思考,有效地拆解問題,有效地組織答案,有效地抓住重點,最後有效地解決問題。

第三,健身習慣

1、做運動之前一定要熱身,運動完要拉伸;

2、每週至少運動三次;

3、健身要和飲食睡眠搭配起來,多補充蛋白質;

4、科學系統地去學健身,因為不正確的健身習慣會損害我們的身體;

5、早飯和晚飯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得科學營養。

第四,做人做事的習慣

1、要事第一

每天先做最重要的事情,等我們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後,再去做次重要的事情,再去安排休閒娛樂。很多人總是先休閒娛樂,然後再去做事,導致自己經常熬夜加班,效率降低,還影響自己的身體。

2、對於幫助我們的人,一定要感謝

要學會感恩,對於幫助我們的人,無論是口頭感謝還是物質感謝,感謝是一定要有的。人是社會性動物,與別人打交道,一定要學習人情世故。

3、學會向內探尋

這篇文章最開始的時候,我提到了我們要自己想清楚”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其實很多重要的事情和方向,我們並沒有辦法從別人那裡直接獲得答案,更重要的還是要結合外部的資源和我們內在的價值觀,然後做出判斷。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路,我們要學會向內探尋,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自己。

小結

以上是我分享的一些我個人覺得不錯的習慣,作為一個引子,給大家一些啟發。好習慣的力量可以疊加,日積月累,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