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村支书倒在岗位上:防疫大喇叭里 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原标题:防疫大喇叭里 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2月3日,连续13天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郑少华,因劳累过度致脑出血,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8岁。

郑少华是眉山市仁寿县高家镇英头村的党支部书记。有26年党龄的他,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村委会主任的回忆

从早8点工作到次日凌晨2点,除夕没在家吃上年夜饭

“我是11时49分发现他趴在村办公室办公桌上的,电脑还开着。”英头村村委会主任骆平根回忆2月3日的情况,当天13时50分,郑少华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英头村面积6.58平方公里。2185名村民中,长期在外务工并于春节前返乡的人员达680多人。对返乡人员逐一排查、对7户19人途经汉口的返乡人员实施居家观察、发放防疫宣传单……最近的工作一项接一项。

骆平根介绍了郑少华最近的工作:8时,喇叭广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9时,到隔离点看望被居家隔离村民,安抚隔离村民情绪并帮他们买生活必需品等;13时,挨家挨户排查每天返乡人员,发放防疫宣传单;晚上,在村办公室开会,汇总当天情况,布置次日工作,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郑少华没在家吃上年夜饭。

因返乡时在汉口站转车,一组村民高长彬一家4口被居家隔离。郑少华骑上摩托车,冒着细雨采购过年菜给他送去。

检查完7个居家观察点准备回家团年时,郑少华又接到5组组长电话,说长期不在家的贫困户高某回家了。他又立即骑上摩托车,送去米、油等必需品。

每到节假日,英头村牛角寨大佛寺都会迎来很多游客。这天中午,这里来了上百辆私家车。郑少华又赶到现场,和骆平根等村组干部极力劝返游客。“我们一起,用钢管把原有的两个景区停车场打围并设立警示标识,一忙就是大半天。”

在牛角寨值守的高明东说,除夕晚上,郑少华回去时已是凌晨2点过。

唯一的一次“缺岗”

摩托车还停在办公楼下,尾箱里放着口罩,人已经倒下

2月3日一早,骆平根和往常一样,先后前往村里多个执勤点巡回检查。之前,他每天都会在多个执勤点和郑少华碰头。而这一天,他们一次都没有碰上。“这是10多天来他唯一一次‘缺岗’。”

这一天早上8时,二组组长刘志伟听到郑少华通过村文化服务中心的喇叭,播报县里关于禁止场镇赶集的通告,“老远都听得到。”到了9时30分左右,他给郑少华打电话,想问给二组执勤人员发放的口罩什么时候送过来,电话无人接听。他想,郑少华头天很晚还在安排各组的执勤情况,也许广播结束后去睡回笼觉了,就没再打电话。

10时左右,四组组长高明德看到,郑少华的摩托车停在村办公室楼下。摩托车尾箱里放着口罩,“以为他准备出去给执勤人员送口罩。”

11时49分,骆平根发现他倒在村办公室办公桌上。13时50分,郑少华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听到郑少华离世的消息,刚解除隔离的高长彬回忆起那个难忘的除夕夜,“给我们买了很多蔬菜、饮料。我给他菜钱,他不收。”

“他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榜样!”英头村70岁老党员高彬慧想起,对全村进行全覆盖排查的前几天,因人手不够,郑少华动员妻子、女儿,一起排查、巡查、回收口罩。

“英头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扎实。”高家镇党委书记鲜兵介绍,2013年起,郑少华任英头村村支部书记,先后两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村支部书记。近3年来,在郑少华的带领下,英头村种植枇杷300亩、桃200亩、柑橘100多亩,成立村农旅公司发展乡村旅游,村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然而,这样一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村党支部书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英头村的大喇叭里,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记者 文铭权 樊邦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