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丨JACC:腸球菌性心內膜炎有哪些特徵?如何管理?

感染性心內膜炎(IE)發病率雖低,僅為千分之一,但1年死亡率近30%,令人談之色變。腸球菌性心內膜炎(EE)屬於感染性心內膜炎的一種,更為少見。EE在西方國家發病呈增多趨勢,目前缺乏來自大型研究的高質量數據。近日,《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發表一項新研究,描述了這種心內膜炎的特徵,並分析了其預後影響因素。本文對此做簡要介紹,並列出中國專家共識對IE和EE的規範管理要點。

EE vs. NEE:複發率高,死亡率無差異

這是一項對2008~2016年西班牙35箇中心前瞻性隊列的事後分析。將516例EE患者的特徵和預後與3308例非腸球菌性心內膜炎(NEE)患者進行比較,分析院內和1年死亡以及復發的危險因素。

結果表明,與NEE患者相比,EE患者年齡明顯偏大,且更常合併慢性肺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內膜炎病史和退行性瓣膜病。EE更常累及主動脈瓣和人工瓣膜(64.3% vs. 46.7%,P<0.001;35.9% vs. 28.9%,P=0.002),但較少累及起搏器/除顫器(1.5% vs. 10.5%,P<0.001),且急性心力衰竭發生率較高(45% vs. 38.3%,P=0.005)。此外,EE患者較少接受外科手術治療(40.7% vs. 45.9%,P=0.024)。

未發現兩組患者的院內和1年死亡率之間存在差異,而EE複發率明顯更高(3.5% vs. 1.7%,P=0.035)。急性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和瓣周併發症是死亡的危險因素,心內膜炎病史則具有保護性。持久性菌血症是復發的唯一危險因素。

进展丨JACC:肠球菌性心内膜炎有哪些特征?如何管理?

圖1. 比較EE與NEE人群的死亡率和複發率。

IE:重在預防,規範管理

我國2014成人感染性心內膜炎預防、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下稱“共識”)強調,IE發病兇險,治療困難,重在預防。預防措施應主要針對發病的兩個環節:菌血症和基礎心臟病。菌血症是IE發生的必要條件,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為IE易感者,即高危人群。注意口腔、牙齒和皮膚衛生,防止繼發性感染,避免不必要的有創檢查和操作。必須做到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範,高危人群接受有創檢查和操作時,須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預防和減少菌血症發生。

“共識”對IE提出了規範和細化的抗生素選用策略。

1. IE抗菌藥選擇基本原則

IE的核心問題是各種致病菌的感染,有效治療是控制疾病進展的關鍵。共識強調抗菌治療原則如下:(1)殺菌劑;(2)聯合應用,包括至少兩種具協同作用的抗菌藥物;(3)大劑量;(4)靜脈給藥;(5)長療程,一般為4~6周,人工瓣膜心內膜炎患者需6~8周或更長,以降低複發率。

由於血培養結果往往滯後,對於疑似IE、病情較重且不穩定的患者積極啟動經驗治療策略。自體瓣膜IE輕症患者可選用青黴素、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聯合慶大黴素。青黴素過敏者可使用頭孢曲松。人工瓣膜IE未確診且病情穩定者,建議停止所有抗菌藥,複查血培養。病原體可能為葡萄球菌屬者,宜選用萬古黴素+慶大黴素+利福平。萬古黴素無效、不耐受或耐藥株感染者,可用達託黴素代替。

2. EE抗菌藥選擇

青黴素聯合或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24小時內持續或分6次靜滴,並聯合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青黴素類過敏或高度耐藥者,可選用萬古黴素或替考拉寧聯合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耐青黴素或萬古黴素的腸球菌感染,可選用達託黴素或利奈唑烷。

1. Juan M. Pericas, Jaume Llopis, Patricia Munoz, et al. A Contemporary Picture of Enterococcal Endocardit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Volume 75, Issue 5, February 2020.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 2014 成人感染性心內膜炎預防、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4,42(10):806-816.

編輯 梁緒┆美編 高紅果┆製版 梁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