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退休人員有幸福感嗎?

信步白雲端


企業退休人員也有幸福感。有的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雖然不高,但在下崗後自主創業時,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所幸兒子爭氣考上了名牌大學,而且分配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工作,他們退休後,把積累下來的錢幫兒子在城市買了房,背上行旅,告別家鄉,與兒子共同生活在大城市裡。

有的退休人員自己辛苦大半輩子,但兒子有出息,分配在當地央企或行政單位工作,兒子收入高,無後顧之憂,兩老口靠微薄養老金生活沒有問題,過得不亦樂乎。

當然,也有不幸福的,老兩口全是企業退休的,子女又是下崗職工,生活不穩定,有的子女沒一技之長,每個月只能賺到基本生活費,子女買房成家沒有錢,只能向父母伸手,父母只有節衣縮食,節約一點錢幫助子女,他們過著憂愁的日子,就談不上幸福。


知秋144466680


從這個問題來看,題主對“幸福感”的理解還是有些偏頗的。

為什麼這麼說?

是不是,錢多=幸福,或者,錢少=不幸福。

我認為非也,錢多錢少,夠用就好。

我本人和老伴兩人都是企退人員,雖然退休金不多,但我倆卻認為自己是算幸福的。

因為我倆身體健康,無病無災,吃穿不愁,兒女孝順,親情融洽,鄰里和睦。除了這些以外,還追求什麼呢?想一座金山銀山?不切實際不說,真的到手了,怎麼花?像個守財奴一樣每天晚上抱著金銀財寶數,難道就幸福了嗎?

我覺得我們的幸福感的根本來源於心態。我倆懂得感恩,一生只做了一點平凡的工作,沒有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多大貢獻,老了,做不動了,黨和國家沒忘了我們,給我們生活有保障,快活過好每一天,這就是一種幸福感。

第二,做人要有知足感,老話說“知足常樂”,攀比收入,就會造成心理失衡,是老人心理的大忌。

我們不能整天總是盯著比你高的,還要想想比你低的吧。要想想農村吧,要想想那些做小生意的吧,要想想40、50下崗的吧?

第三,還要有點責任感,人老了,但是對社會還是有責任的,維護社會正氣、文明衛生、公平公正、安定團結……都不能忘。如果能夠為社會還能出把力,你也會有幸福感的。

所以,我覺得根本問題這還是一個如何去理解什麼是幸福的價值觀問題。


fairplay012


本來退休後有點退休養老金,還是基本可以滿足養老生活需要的,同時,國家連續多年調高一些,還是應該令人滿意的。

但是,實際情況卻相反,不滿意的退休老人也很多。究其原因:一是人分三六九等,標準不一致,行業之差,企業不同,退早與晚兩樣,退休收入低的佔大部分,這些人在比較中產生不滿。二是物價上漲大快,生活成本提高,支配收入縮水。三是醫療費用大高,一次感都得花去幾百上千元,老人疾病多發,微簿的養老金難以應對。一旦生病,馬上貧困。


春風擺柳


企業退休人員有幸福感嗎?企業分三六九等,央企、國企、外資企業、高科企業、倒閉破產企業……。企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各不相同,幸福感有天壤之別。多的上萬,少的一倆千,無法比較。退休人員有沒有幸福感?一要看他的退休金是高是低,二看他的身體是好是壞,三看兒女是否有孝心,四看市場是否穩定,五看子女是獨立還是啃老。人比人,氣死人。不攀比,懂知足。心態好,要記牢。兒女孝,天倫享。身體健,最重要!


揚州那些事


瞧這話問的,企業退休人員怎麼會沒有幸福感呢?我岳母退休時養老金只有390元,經過10多年的增長,現在養老金已經突破3000元。她很滿意,很高興,也很幸福。

可能很多人覺得跟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相比,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低很多。但是,養老金還有更低的。2018年末,我國共有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待遇人員15898萬人,他們的人均養老金待遇到2019年7月份僅僅每月162元而已。企業退休人員都達到了人均兩千五六百元了。

有的人儘管每月是領100多元的養老金,但是家裡有幾十套房子,房子價值幾千萬,靠收租就可以生活。

所以,僅比較養老金,是看不出多少幸福感的。

幸福感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跟金錢是沒有多少關係的。

城市居民,覺得生活在環境優美的山村很幸福,空氣清新、自給自足。農村居民,卻覺得城市裡生活便利,收入更高。

一線城市的年輕人覺得二線城市房價低、壓力小。二線城市的年輕人覺得一線城市新鮮事物多、收入高、創業成功幾率大。

很多事情都是相對而言的,比如海倫就認為只要給她三天光明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我們抱著手機看三天也沒有覺得多幸福。


暖心人社


幸福感是很主觀的東西,企退人員是否有幸福感,一要看身體是否健康,二要看養老金多少,三要看家庭是否和諧,子女是否孝順。

大家好,我是社保專家思之想之,企業退休人員有幸福感嗎?

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包括很多,比如健康,比如金錢,比如家庭。

對於企業退休人員來說,健康金錢和家庭是最為重要的三種東西。

一要看是否健康

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健康是一,其餘的東西都是零,沒有健康,其餘東西都一文不值。

如果企業退休人員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硬朗的身體,那麼至少他不是不幸福,這是幸福的最基礎的東西。

如果一個企業退休人員,雖然養老金很多,但是如果體弱多病,臥病在床,錢再多也買不來身體健康。

二是看養老金多少

企業退休人員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養老金,養老金是退休生活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如果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是比較高的,那麼相信他的幸福感也是比較高的。

如果他的養老金水平比較低,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那麼連維持生活都很勉強的話,那麼又何談生活幸福感呢?

一般來說,養老金能夠超過當地的平均要拿金水平,就是基本上說可以了,至少能達到小康水平以上。

比如北京的2019年平均養老金是4157元,如果你的養老金能超過平均水平,幸福感肯定是不虧欠缺的。

三看子女是否孝順

另外一個影響退休人員生活狀態的,就是家庭生活是否和諧,是否非常和睦,尤其是子女,是否孝順老人。

如果一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雖然非常高,但是如果攤上一個不孝順的子女,成天給你氣受,辛福感就是飄渺的。

如果一個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雖然不高,但是他家庭生活和諧,子女孝順,兒孫滿堂,坐享天倫之樂,幸福感也是滿滿的。

當然,老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況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不要有過高的攀比心理,不和別人比較,尤其是不要和事退人員比較,不嫉妒,也是保持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條件。

更多社保問題,關注思之想之。歡迎點贊留言討論。


思之想之


幸福感一定程度上是依賴於個人收入水平,就退休金而言,一線城市低於六千塊錢,二線城市低於五千塊錢,三線城市低於四千塊錢,四線城市低於三千塊錢等都沒有幸福感。

離開物質基礎談幸福感是虛偽的,離開感情和睦談幸福感是不真實的。


螞蟻也會咬人


過上退休生活應該是很有幸福感的時候了,不受人指點,不受鐘點限制,工資不受工作完成情況的影響,月月按時到手,這還不算幸福嗎?我就是辦了一年的國企退休職工,因於九八年買斷工齡後由自己繳養老保險金,只續夠了23年工齡就止了,現月領2500元,我知道在退休職工行列尚居低位。但是由於在農村生活面對的是農民,所以很有滿足感和幸福感,也比身邊的人高出好多,在人群中顯出優越的存在感。據我切身感受,一個人活的瀟灑有幸福感,不在於他的退休工資有多少,人們都說行政事業退休幹部退後待遇優厚,但退休後的他們,也未必人人一樣的享受著幸福生活,幸福生活需要條件很多,比如健康,夫妻和睦,子女優秀,心態良好等,幸福不僅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就正如人們常說的:沒有錢是不能的,但是錢也並非萬能的。知足常樂是很有道理的。


百川王佔功


[喜歡NEW生活的人都在看,歡迎在右上角加關注]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要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確實比較困難。我覺得還是按照退休金的高低來進行回答最簡單。

如果過去在企業當個領導或者是中層幹部之類的,他們過去在企業的收入高,過去繳的養老保險金也比較多,那麼退休以後獲得的退休金也就比較高了。毋庸諱言,他們當然幸福感比較高嘍。

如果過去在企業只是一般的工作人員,不僅收入低,繳的養老保險金比較低,退休之後他們獲得的養老金比較少。他們退休之後,僅僅依靠養老金生活可能有些困難,更別說有個什麼疾病和人情來往了。對這些人來說,我認為幸福感就比較少了,甚至沒有什麼幸福感了。

就拿我們原來的單位來說吧,我們原來的單位在煤礦。隨著煤礦的資源枯竭,許多煤礦的生產生命也就結束了。那麼這些單位的職工的安排成了一個大的問題。年老的退休了,年輕的人轉崗了,到其他地方去了。

那麼接近50歲左右的人怎麼辦呢?很多人選擇了內退。內退期間的工資是很低的。大部分人都是在1000塊錢左右。他們退休以後也就2000塊錢左右。相比起來,他們的日子可能要艱難些。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二次就業,出去找一份臨時工作,他們在外面打工的收入也不高。即使退休了,他們仍然在外面打工,也是生活所迫啊。相信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他們的養老金也會逐年提高,他們的幸福感也會隨之而提高的。


NEW生活


企業退休人員的幸福感對比公務員、教師、醫生、事業編人員的幸福感要低很多,這只是經濟收入而言。但每家的條件不同,子女們的能力也大不同,因此,企退人員的幸福感也大不相同。總體上講,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大多數的退休人員還是很幸福的,這都要感謝黨的好政策,也都是沾了祖國現在強大的光!大樹下面好乘涼,祖國強大了,百姓自然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