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战“疫”既要坚定又要精准

本报记者 孙兆

“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金融支持服务疫情防控,既要坚定有力,也要精准有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2020年1月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蔓延,给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而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尽可能减少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影响,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在下一步工作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

董希淼对此表示,《通知》的出台将为金融服务疫情防控工作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多支持,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

根据《通知》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生产、运输和销售应对疫情使用的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医用护目镜、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负压救护车、消毒机、84消毒液、红外测温仪和相关药品等重要医用物资以及重要生活物资的骨干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人民银行通过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对名单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中央财政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贴息支持。

疫情当前,如何以更强有力的服务助力打赢这场战“疫”,是金融业持续思考的问题。

董希淼对记者表示,下一步,我国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可能冲击。

一方面,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减税降费工作要继续深入实施。特别是要对受到疫情直接冲击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针对性地进行补贴或减免税费。同时,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特别是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保障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要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支持,鼓励中小银行进一步服务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民营和小微企业。监管部门应适时调整相关监管指标和考核要求,打消金融机构后顾之忧。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防控疫情等工作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和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支持。

董希淼表示,在加大支持服务的时候,金融机构应将金融资源聚焦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同时,应采取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如对假借疫情名义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应及时纳入征信系统。而对于老百姓而言,应更多选择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以及客服电话等电子渠道办理金融业务,减少金融机构服务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