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為何如此忘恩負義?

王-_-子


(看把孫權難為的愁眉苦臉)

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好問題。

孫權稱帝后,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否忘恩負義不好說,但一定是深思熟慮的。

在豹眼看來,這件事孫權處理得還是妥當的。

據《三國志·吳主孫權傳》記載,孫權即皇帝位後:

"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

孫權沒有追尊孫策為皇帝,而僅僅追封為長沙桓王。

對此,陳壽認為: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在陳壽看來,江東的基業大多是孫策打下來的。孫權沒有追尊孫策為皇帝,只封為王,封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沒有封王,這在道義上說,孫權過於吝嗇。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西晉,看一下西晉的做法:

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是為晉武帝。

晉武帝追尊其祖父司馬懿為晉宣帝,追尊其父司馬昭為晉文帝,追尊其父兄長、也就是其大伯父司馬師為晉景帝。

這是因為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承了其爵位;司馬師死後,因為沒有兒子,司馬昭繼承了其兄司馬師的爵位。弟承兄業,這跟孫權繼承了孫策的基業十分相似。

但不同之處,在於司馬師沒有兒子,但孫策已經有了兒子孫紹。這一點不同,恐怕是孫權沒有追尊孫策為帝的主要原因。

司馬昭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就把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作為其繼承人,並且特別寵愛。司馬昭認為自己是代替司馬攸擔任相國職位的,去世後,晉王的爵位應當還給司馬攸。司馬昭經常說:“這是景王的天下,我怎能去分享呢?”

這聽起來很感人,但是這裡有幾個問題:

第一,即便司馬昭把晉王的爵位還給司馬攸,但司馬攸也還是自己的兒子。將來司馬攸稱帝,一樣會追尊司馬昭為皇帝,他該有的待遇一樣不會少。

第二,或許司馬昭更喜歡司馬攸,如此安排不會有廢長立幼的議論,反倒是遵循道義。

第三,司馬昭也就是說說而已,收穫一些虛名。

果不其然,在議論繼承人的時候,大臣何曾等人堅決反對,於是司馬炎被立為晉王太子。

西晉建立後,司馬攸被封為齊王,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晉武帝晚年,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高漲,大臣荀勖、馮紞趁機進讒,將司馬攸排擠出朝廷,致使司馬攸氣恨發病,嘔血而死,時年三十六歲。

再看孫策的情況,孫策死時已經有了親生兒子孫紹。孫紹的生年不詳,有資料介紹是公元199年十月出生,但肯定的一點是,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被刺身亡時,孫紹已經出生。

當初,孫策把職位沒有傳給孫紹而傳給孫權,是因為江東剛剛平定,並沒有完全掌控,而孫紹年紀太小,根本沒法控制江東的局勢。孫策讓孫權繼承自己的職位,是為了江東孫氏家族的利益考慮。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時,孫紹已經三十歲左右,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如果孫權追尊孫策為皇帝,那麼作為孫策唯一繼承人的孫紹就是皇子。將來孫權確定繼承人時,就面臨著把皇位傳給孫權的兒子還是傳給孫紹的問題。

從當時的情況看,自然是不適合把皇位傳給孫紹,否則就會導致混亂的局面。

這與司馬炎與司馬攸的關係還不一樣,畢竟司馬氏還是親兄弟,而孫氏兄弟就差了一層。

如果孫權把皇位傳給孫紹,孫權兒孫們的勢力遠遠大於孫紹,孫紹很難掌控局面。

想象一下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儲之爭如何血腥,就會想到孫權將會面臨的問題。

如果孫策被追尊為皇帝,孫紹就得立為王,其地位更加尊貴,勢力就會更加強大,一些不安分的人就會主張孫紹繼承帝位。

孫權死後,吳國曆任孫亮、孫休兩個皇帝。孫休死後,孫皓繼位。由於孫皓殘暴不仁、喜好殺戮,民間漸漸地流行應該讓孫策之孫、孫紹之子孫奉為君的輿論,孫皓聽說後,毫不猶豫地處死了孫奉。

孫奉僅僅是一個侯爵,比孫權許多封王的皇子皇孫們的地位都要低,就因為民間輿論而被殺死。如果當初孫權把孫紹封為王,一方面孫紹或許不能保持低調,另方面孫權的子孫猜忌之心更甚,這對孫紹來說,並不是好事。

因此,在豹眼看來,孫權即便再吝嗇,也不至於吝惜一個給孫策更加顯耀的名分,也不會吝惜給其兄長的後代一個王位。這件事不能說孫權就是忘恩負義,更多的還是出於政治需要的考慮。同時,提升孫紹的爵位,可能會給他帶來更大的遺患。

孫權無意也不可能把皇位傳給孫紹,既然如此,還不如不讓孫紹居於高位,免得帶來禍患,實際上對孫紹也是一種保護。

因而,孫權對孫策的追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可謂不用心良苦。

宮廷內鬥的殘酷,遠遠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孫權在立太子問題上反反覆覆,雖說晚年犯渾,但也可以看出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如果孫紹高居王位,具備一定的勢力,有一部分人追隨,恐怕其子孫奉的命運早就在他身上出現了。

總之,在這件事上,還是從良好的意願去品評孫權這麼做的動機吧。


豹眼看歷史


孫策有沒有這個資格?

當然有,其實江東的基業,並不是孫堅所打下的,而是由孫策打下的,當然,有很多將領是孫堅的舊部。

而且孫權並不是從孫堅那邊繼承過來的,而是從孫策那邊繼承過來的,所以不管是當時的人物,比如諸葛亮,還是我們來看,江東是孫堅、孫策、孫權打下來的,孫堅是打基礎,孫策是開拓了基業,孫權是保住了家業並且擴大了家業。

按道理說,孫權稱帝之後,封孫堅為皇帝,那是必然的,即使孫堅啥事也沒做,比如曹操的父親與祖父也是啥事也沒做,同樣也被封為皇帝。

孫策,也應該要被封為皇帝,因為孫權是從孫策那邊繼承的。

可是按之前開國稱帝的人來說,且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要麼是開國者自己努力的結果,比如劉邦,劉秀,要麼是從父親那邊繼承的,比如秦始皇、曹丕,都沒有從兄長那邊繼承過來的。

所以,這個對孫權來說,也是一個難題。

其實,如果沒有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的事情,大家還不覺得,他們的情況是一樣的,司馬懿傳給了司馬師,司馬師傳給了司馬昭,司馬昭傳給了司馬炎,而司馬炎不僅將爺爺司馬懿、父親司馬昭都封了皇帝,還將伯父司馬師也封了皇帝。

這樣,就顯得司馬炎很大方,而孫權就顯得很寡情。

或許他們的心態上會有所不同,另外還有一點很不同的是,孫策是有兒子的,而司馬師是沒有兒子(只有女兒),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

而且即使司馬師沒有兒子,同樣在繼承權上面給司馬昭、司馬炎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司馬師無子,司馬昭將次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嗣。

司馬昭立太子,要在司馬攸與司馬炎上面做選擇,而司馬炎要傳位,也同樣在司馬攸與自己的兒子司馬衷做選擇。

孫權,不想有這個選擇,所以就只封孫策為長沙桓王,這樣啥事都沒有,只能是自己的兒子繼承帝位。


歷史簡單說


嚴格地說,並非無視孫策。不過待遇確實偏低。

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孫堅是東吳集團第一代領導人,孫策是第二代領導人。同樣是領導人,為什麼一個成了皇帝,一個卻只能稱王呢?

因為孫策是有兒子的。(孫紹,封為吳侯)假如孫策成了皇帝,那他的後代,在法理上就有皇帝的繼承權。參照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太宗趙匡義即位,北宋的皇帝都是出自趙匡義一脈。但到了南宋,因為趙構無後,皇帝又轉回了趙匡胤一脈。

所以,如果孫策被追諡為皇帝,將來萬一哪一天,孫策的子孫想要爭奪皇位,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也是合法繼承人”!這顯然是個隱患。

孫策的孫子孫奉,繼承了孫紹的吳侯爵位。孫皓在位時,有傳言說孫奉才應該是皇帝,結果孫奉因此被殺。這件事本身不論,至少可以看出,【孫策後代有可能成為皇位的威脅】這事是的確存在的。

因此孫權的做法也無可厚非。

那我說孫權給的待遇偏低,偏低在何處呢?

低在孫策兒子的待遇上。

孫策不能是皇帝,只能是王爵。但是讓他兒子繼承他的王位,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孫權只給他兒子孫紹封了一個侯爵(吳侯)。

在之前,歷史上曾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劉秀稱帝后,追諡他的哥哥劉縯為齊武王,劉縯的兩個兒子分別封為太原王和魯王。

對比之下,孫紹只得了一個侯爵,確實寒酸了點。

因此陳壽也忍不住批評說:“江東的基業是孫策打下來的,可兒子卻只有一個侯爵,孫權實在是不厚道。”(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P.S.孫紹的這個吳侯倒不是亂封的,因為孫策生前的爵位也是吳侯。

曹操欲撫納之,表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資治通鑑》)


北門猿


孫權是政治家,不是政客。他可以追封自己的父親孫堅為皇帝,那是天經地義的事,至於為何只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長沙恆王,那也是有考慮的,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果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皇帝,勢必引起鍋內政局的動盪不安。因為此時孫策的兒子孫紹已長大成人,他這個江山本是從孫策手裡接著,況且顧命大臣張召還在,他手裡還握著一張王牌,君可自取,如果追封孫策為皇帝,那孫紹理所當然的是皇太子了,等自己百年之後,只能將皇位傳給孫紹,而不能傳給自己的兒子,他不甘心,是,江東是你孫策打下的,但我孫權死死守住的,況且我還實現了你孫策至死沒有完成的目標,奪得了荊州,雖說這事做的有些不地道,是在人家關羽背後捅刀子,但我畢竟實現了父兄兩代人的目標,我辛辛苦苦掙來的江山豈肯便宜了別人,至於司馬炎追封他大伯為皇帝,那也是有原因的,司馬師只有兩個女兒,至於兒子是過繼司馬昭的。說到底那還是親弟兄,不怕他惦記江山,畢竟是一家人。所以我們對孫權的做法除了道德上的譴責外。別無他法。因為他這是明智之舉。


約定9521


東吳黃龍元年(229),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史稱吳大帝。登上帝位後,孫權當然是先大肆封賞,對於東吳的奠基人孫堅、孫策以及自己的母親,孫權都進行了追封。

據《三國志》記載:"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那麼,為什麼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不封同樣很有功績的孫策為皇帝呢?這是一種忘恩負義嗎?

從情理上講,沒有孫策也就沒有孫權的後來,要追封的話孫策也應該一併追封。但孫權沒有這樣做,只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王與帝有本質區分,孫權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

這樣不同的待遇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孫堅和孫策對東吳的貢獻旗鼓相當,卻收穫了不同程度的回饋,這是否是孫權忘恩負義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這樣評價孫權的這個做法的“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陳壽對孫權的如此行事十分的不理解,他認為孫策對東吳的貢獻十分之大,死後卻不能夠獲得他應該擁有的尊榮,這是孫權的一種不懂事行為。

孫策在其父死後離軍守孝,守孝結束後回到袁術軍中,幾經周折,與舅父吳景聯手起家,招了幾百軍士討伐賊寇積累資本,漸漸坐大,不滿袁術的小家子氣和言而無信,孫策憤而自立,帶著朱治等孫堅手下老將來到江東,一路招兵買馬,打敗了劉繇,大敗許貢,擊敗王郎,六年征戰,基本統一江東。北方袁曹反目,大戰在即,在這微妙時刻,孫策因許貢門客刺殺身亡。臨死前考慮到江東平定不久,暗流洶湧,兒子年少不能大任,便把大位交給二弟孫權並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不是忘恩負義,是不能封,在古代大位都是父傳子,這樣的繼位方式稱為正統,名正言才能順,繼位合法你才能說話有威信,所以在孫權稱帝后,為了讓別人覺得他繼位的合法性所以就追封其父為武烈皇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孫策有子嗣留了下來,如果追封其兄為皇帝,那他子嗣呢,將來怎麼辦,這是給他的政權帶來了不穩定性如果冊封其兄為皇帝這樣一來孫權一旦駕崩,那麼他的子嗣和孫權的子嗣都有繼位的能力,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所以孫權並不是忘恩負義,他對其兄的子嗣還是不錯的起碼沒有殺害。


街坊貳佰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登基稱帝,他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接受,東吳變為臣附曹魏王朝的諸侯國。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蜀漢丞相諸葛亮乘曹叡新君立足未穩,於公元228年兩次北伐曹魏。孫權乘魏蜀兩國交戰之機,於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不久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三國鼎立局面終於形成。


孫權稱帝后,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封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兒子孫登為太子。孫堅與孫權是父子,血脈相承,因此追尊孫堅為帝順理成章。但孫權的吳主地位並非來自孫堅,而是來自孫策,吃水不忘挖井人,孫權完全有理由追尊孫策為皇帝。但孫權一直沒有這麼做,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一:不合當時法統

夏商周三代,王位繼承既可子承父業,也可兄終弟及。但秦漢兩代奉行子承父業這一法統,只有在皇帝哥哥被廢或早夭沒有後代的極端情況下,才由弟弟繼承皇位。如漢靈帝被董卓廢掉,由弟弟漢獻帝繼位。

孫策雖英年早逝,但留有兒子孫紹。如果孫權追尊孫策為帝,那麼在他死後問題就來了:孫登上承孫權,孫紹上承孫策,兩人的父親都是皇帝,都有資格繼承皇位。如果有權臣或武將扶持孫紹,那孫登的皇位豈能保住?為自己子孫後代計,孫權也絕對不會追尊孫策為皇帝。

原因二:沒有先例可循

從秦始皇到孫權稱帝的450年間,從未出現過弟弟追尊哥哥為皇帝的先例。漢昭帝死後沒有兒子,輔政大臣霍光就從昭帝的侄子輩中選出昌邑王劉賀繼位。因為劉賀淫亂無道,被霍光廢掉,他又從劉賀的侄子輩中選出劉詢繼位,即漢宣帝。依皇帝傳承順序,漢宣帝繼承劉賀帝位,可以恢復叔叔劉賀的皇帝名號,但他只將生父劉進追尊為帝,並未恢復叔叔劉賀的帝號。



孫權之位來自孫策,於情可追尊孫策為帝,於理則不宜追尊。孫權主觀上是有私心,但客觀上則受法統限制。很多人不懂歷史問題要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去考量的道理,拿晉武帝司馬炎追尊生父司馬昭和伯父司馬師同時為皇帝的特例來貶低孫權,並不科學,因為不符合當時的歷史。


史盲球盲過濾器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很正常,追封孫堅為皇帝,才是正確的,才能彰顯自己的地位。


1、追封孫堅才是正統,說明自己的皇位來自父親。

孫堅

孫權的江山是從孫策手上接過來的,大部分地盤都是孫策打下來的。但這個事實你知我知,就是不能擺在檯面上來說。因為古代繼位的規則是父死子繼,兒子是從父親手裡繼承的東西。


追封孫堅為皇帝,就表示自己的江山來自父親,以後自己的江山也會傳給自己的兒子,不會傳給孫策的兒子,斷了孫策一系的念想。


2、孫權藉此舉向孫策舊部表示,自己才是江東真正的主人。

孫策

其實,孫策舊部很多是不服孫權的。當時曹操來攻打,大部分人的意見是投降,因為在他們心中孫權不過就是一個小孩子,不需要為了他冒砍頭的風險和曹操對抗,而且自己投降爵位什麼的也不會有太大變化說不定還有賞賜。


孫權不得用砍斷桌角的方法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威逼大家一起抗曹,因為孫權投降肯定就會被曹操除掉。周瑜張昭等孫策舊部內心也是不服孫權的,所以被孫權一步步清洗掉。


孫權直接追封孫堅為皇帝,不追封孫策,表示自己皇位不會傳給孫策的後代,自己才是江東的掌舵人,唯一的皇者,自己才是江東的主人。


事實也證明,孫權清理掉孫策一系舊部以後,就開始驕奢淫逸起來,因為沒有了內部壓力。


勃勃說:


孫權此舉有出於私心,也有出於穩定政局的無奈。他不得不苛刻兄長的兒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政治,親情也必須讓位於政治,可憐孫策的兒子孫紹,一生鬱鬱寡歡。


職業減肥營養師


從維護政權穩定、確保權力的平穩交接方面來說,孫權沒做錯。

孫權執掌江東時,對江東的掌控有限,很多跟孫策的老臣本就感恩孫策,不服孫權。都在看著孫權之後權力是否迴歸孫策一系?歷史上也有很多是從哥哥手中取得權力但是後面權力交接出問題導致後代權力爭奪的不斷的事例。最著名的就是趙襄子了,死前把權力交還給大哥伯魯的兒子,結果自己兒子不服,導致趙國內亂,連自己死了都沒人埋。


孫權直接壓低自己大哥這一系的爵位,完全是向江東群臣表明他的態度,他的權力是交給自己的子孫的!斷了孫策舊臣和孫策後代的念想,避免同室操戈,同時也未必不是保護了孫策一脈,起碼自己不用向自己的侄子舉起屠刀。在宋朝,趙光義從哥哥那裡繼承權力後就直接滅了哥哥的後代。

從道義和情感上來說,孫權是對不住孫策的,起碼可以說是小氣,甚至是忘恩負義了。

“桓”字在諡號中屬於褒諡號,有“闢土服遠,克敬勤民,闢土兼國,武定四方,克亟成功,克敵服遠,能成武志,壯以有力”之義。和孫策開疆拓土,獨霸一方的事實相符。在諡號“文治”、“武功”排行榜中,“桓”字屬於“武功”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武”。所以在諡號中“桓”字還是不能挑剔的。

但是,“長沙桓王”中“長沙”是地名,屬於是二字王,“郡王”的級別。相比孫堅的皇帝,孫策是直接降了兩級。在政治地位上,比孫權的兒子、一字王的魯王孫霸、齊王孫奮要低一級。




而且,孫權給了孫策的兒子先封為吳侯,後改封為上虞侯。按理說,孫策的兒子應該襲孫策的爵位的,但是沒有,直接變成縣侯——吳侯,王爵沒了。後來又把自己的孫子封為吳侯,將孫策的子孫改封為上虞侯。雖說吳侯和上虞侯都是縣侯,但是級別就不一樣,吳侯要比上虞侯更加尊貴。即是說,孫策兒子在政治的待遇上要比孫權的孫子差。


尋找不答應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代吳國的建立者。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222年,魏文帝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建立吳國。

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孫權大帝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權大帝封孫策長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其子孫奉繼嗣。

題中所說: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

其實,孫權沒有無視孫策,而是對孫策很重視,冊封為長沙桓王,並且對孫策後代也進行了冊封。

孫權這樣冊封有沒有道理?

第一、從國家安全考慮,能不能冊封孫策為皇帝?

孫權自己有幾個兒子,都有資格繼承皇位,至少有兩個兒子渴望繼承皇位;

孫權幾個兒子之間有矛盾,而且孫權、後宮、吳國重臣對於皇位繼承,也有分歧。

這就意味著,孫權這一支系因為皇位繼承,有很大可能會產生內亂。

如果冊封孫策為帝,那麼正統的皇位繼承權應該屬於孫策兒子孫紹。

當孫紹參與皇位爭奪,內亂將會不可收拾;強勢的魏國一定會藉機消滅吳國。

從國家安全考慮,不能冊封孫策為皇帝。

第二、從建國貢獻大小,該不該冊封孫策為皇帝?

吳國江山的起點在於孫堅,打下江山根基的人是孫策,這是後人的看法。

在孫權看來,吳國江山從父親開始奠基,哥哥在中間只是起了傳承作用。

孫堅191年去世,孫策16歲接過父親的指揮棒,奮鬥9年,東吳仍然不夠強大。

孫策200年去世,孫權接手東吳的大業,經過29年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終於修成正果,建立吳國。

所以,孫權認為父親開創的東吳基業,主要還是在自己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

從建國貢獻來看,不該冊封孫策為皇帝。

第三、從歷史傳承、從天下大勢來看,如何冊封孫策最合適?

為了表明自己當皇帝是順理成章,同時也表明自己仁義裹天,孫權學習歷史上大有作為的皇帝。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建立政權,與哥哥劉縯的貢獻密不可分。劉秀當上皇帝后,追封哥哥為齊武王,沒有追尊為皇帝。

因此,孫權仿而效之。

孫權建立吳國是三國中最晚的,是順應天下大勢。孫權冊封父親為皇帝也是順應天下大勢。

幾年前,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國的時候,就追尊父親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孫權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與曹丕追尊父親曹操為武皇帝,性質是一樣的;孫權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與劉秀追封哥哥劉縯為齊武王,性質也是一樣的。

因此,孫權稱帝后追封孫堅為皇帝,追封哥哥為王,不但不是忘恩負義,而且正是孫權仁至義盡的表現。


數學張教員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從孫權的性格來下結論,其實這不是主要原因。

孫權繼承了父兄遺業,但就他父兄那點遺業在東漢末年真不夠稱帝資本,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戰爭是赤壁之戰,孫劉的勝利和曹操的失敗給了孫權能夠坐擁江東的資本,而孫策去世時江東只是眾多天下私人武裝中的一支,古中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權利根基在北方,大運河開鑿以前基本在黃河流域。所以沒有孫權在赤壁之戰的勝利就沒有以江東三分天下實力和格局奠定這樣一個三分天下的是孫權,不是孫堅也不是孫策。

孫權三分天下建立吳國,追封自己的父親不是因為孫堅的功勞,而是遵循慣例,以禮孝彰顯自我。而孫策的功勞在吳國建立上只能算一介猛將之勞,或成或敗對於吳國沒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假設赤壁之戰曹操勝利,那麼天下亂世提前結束,那還會有三國?

赤壁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而夷陵之戰更是孫權坐穩了江東。無數歷史上實戰證明了取南京最好的戰法是沿江而下,沿江而下勢如破竹,後來孫吳也是這麼被滅的,所以孫吳與其怕曹操的強大不如說更怕蜀漢在上游的勢威,但是孫權在取得了赤壁之戰勝利後又打敗關羽拿下荊州,終於在夷陵之戰中打滅了蜀漢的兵威,孫權這一系列的勝利才是他建吳稱帝的資本。連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之功業遠邁其父兄。

所以孫權不追封孫策為帝在古今看來都沒什麼不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